文化类综艺节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2-05-30 16:40穆尼热·买买提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启示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信息传播日益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的背景下,大众传媒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还有引导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综艺节目的代表作,聚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文章旨在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形式及模式,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语言艺术、教学模式三个角度入手探索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启示。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153-03

新媒体时代,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以中华文化经典为切入点展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该节目获得了不俗反响,这不仅体现了《典籍里的中国》具备一定的文化引领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潜能。

一、《典籍里的中国》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表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1]。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的便捷性和丰富性已经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文化再辉煌,一旦失去了传承,就难免走向衰落。《典籍里的中国》从优秀典籍入手传播传统文化,聚焦《尚书》《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讲述5000年历史长河中经典的起源和流传,以及典籍中的光辉故事。

《典籍里的中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展示中华优秀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节目通过第一期《尚书》、第二期《天工开物》、第三期《史记》、第六期《孙子兵法》讲述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与中国先人的家国情怀;通过第四期《本草纲目》、第九期《道德经》传达中华儿女民生为重的社会关爱;通过第五期《论语》、第七期《楚辞》、第八期《徐霞客游记》、第十期《周易》、第十一期《传习录》体现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和人格修养。《典籍里的中国》正是以典籍为载体,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功能。

二、大众传媒载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要形成条件中占首要位置的即既需要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又需要具备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形式和手段。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一种能清楚地表达文化自信,又秉持传播文化目的的电视节目。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为了提升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影响力,教育主体不但须具备语言载体,还需要借力传媒载体得以实施。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大众传媒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众传媒载体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因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大众传媒载体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态。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节目中,以达到提高受众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双重属性,提升了受众的接受程度

它有着一定的文化属性和娱乐属性,既通过文化内容准确表达了主流意识形态,又通过娱乐形式寓教于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中,通过节目感染和教育受众,其影响方式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大众传媒载体中,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教育对象。正如《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底蕴和话语表达可以使受众更好地吸收知识,认识到作为文化传承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终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

2.文化类综艺节目有着多样的网络化传播模式,有利于扩大受众范围

文化类综艺节目既能在电视上播出还能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传播,运用互联网快速及时的传播途径能够让受众随时随地都能受到节目的熏陶与影响。例如《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持续的跨屏突破并与B站合作,利用弹幕及评论功能增强了受众黏性,受众群体基于观影平台满足了即时互动与社交需求,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辩证运用大众传媒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是把一定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而这一转化无疑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才能逐步实现[2]。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意把握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与教育内容和教育客体相适应的大众传媒载体,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具有的极强针对性与极快时效性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当相互作用和补充

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内容,通过创新性娱乐表现形式如朗诵、演讲、戏剧表演、辩论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教育客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要充分认识到大众传媒载体的局限性

虽然大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都保持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及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提前做好内容筛选工作,并且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体,在借鉴运用其传播形式时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教育客体特点和主题风格的教育载体,避免形式太过娱乐花哨,使学生沉溺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中无法自拔。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美好情境下让受众主动、愉快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一种娱心悦目、情景交融的途径来助力高校学生接收教育内容,因此《典籍里的中国》的传播内容、形式、途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教育内容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把典籍中的思想与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才能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故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继承民族气节,倡导英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缅怀英雄,推进传统文化世俗化、日常化,将其内化为高校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一部分,注意创新性表达,积极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应讲好中国故事,筑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籍里的中国》最大优势体现在其传播内容的重点在于讲好中国故事,这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这档综艺里有爱国精神、中国人对河流山川的敬畏、中国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它呈现的是体现中国智慧的中国故事。整季节目中呈现了《尚书》《史记》《楚辞》《道德经》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学、科技、史学、哲学、地理学等各个领域。通过《楚辞》和屈原体味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浓厚爱国情怀;通过《史记》和司马迁的故事让受众对“不虚美不隐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天工开物》和宋应星体味到“贵五谷,贱金玉”的由来。只有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通过典型的故事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过去,知道中华民族和文化从哪里来。只有懂得中华文化思想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筑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教育语言艺术讲究生动性与形象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语言艺术没有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了及时纠正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采用一种轻松、生动、自然的教育语言。《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另辟蹊径,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美好情景中给受众灌输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语言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吸引“人气”,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接地气:实现主流价值观的软传播,增强与学生的亲近感

主流价值观要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关键还要“接地气”。用“接地气”的方式抒发情怀。在《典籍里的中国》中,看不到高大上式的人物和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注重塑造真性情的英雄模范,用生活化细节打动人,用接地气的故事抒发情怀,力争作品真实、好看、动情,引发与观众的共鸣,从而做到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抒发爱国为民情怀。文艺工作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是如此。当前,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用“接地气”的方式抒发情怀,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聚人气: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加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热门的流行语、新鲜事物,在选角上兼顾老中青观众的喜好,既有具有深厚演艺功力的“实力担当”,也有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颜值担当”,让受众在享受故事情节的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有效作用于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这与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如果把这种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之中,就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良好的亲和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效果,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能获得有效的传递和输出。

(三)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

《典籍里的中国》在融媒体产品形态上创新发力,在坚持大屏幕质量的同时,深入开发新媒体平台,设计网络衍生综艺节目、短视频、新媒体互动产品等多种内容产品,实现大小屏联动的“叠加刷屏”。

“叠加刷屏”的传播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影响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借鉴这种传播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相对有效的方法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对于线下教育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第一,开设主旋律影视作品鉴赏选修课程。主旋律影视作品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宝贵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组织引导大学生群体观看、欣赏主旋律影视作品,正确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叠加刷屏”传播的效果。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组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读书沙龙、问题研讨、学生演讲、小组辩论、师生对话等教学活动,充分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积极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大学生在既当“听众”又当“主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性思辨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推进新媒体阵地建设,打造信息沟通、项目活动及资源共享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依托实践创新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实践与创新,真正把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与教育客体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第二,激励高校师生群体参与制作新媒体传播内容。在高校新媒体平台上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手段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通过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的短视频创作分享展现师生风貌等富含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丰富内容素材。因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传播,必须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重视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传播力量,将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实力。

四、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积极探索备受大学生喜爱的大众传媒载体的育人作用,应积极培养教育主体针对不同教育客体需要汲取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内容、新途径,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有关文化类综艺节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启示,还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探讨下去,以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 htm,2014-04-01.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63.

[3] 郭增强,杨柏岭.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故事的传播与认同[J].电视研究,2022(1):79-81.

作者简介?穆尼热·买买提,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启示思想政治教育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