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2-05-30 19:46兀静王岔庄宁宏梁爽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

兀静 王岔庄 宁宏 梁爽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是园所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之下,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提升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教师成长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缓慢,不利于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依据教师成长与发展理论,秉承“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培养理念,建构“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采用“统筹规划、分层实施、个性培育、精准指导”的培养方式,形成了可推广的师资队伍培养经验。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分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9-0025-05

【作者简介】兀静(196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园长、三级教授,陕西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领航工程名校长;王岔庄(1984-),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副园长、高级教师;宁宏(1992-),女,陕西宝鸡人,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教师、一级教师,教育硕士;梁爽(1994-),女,浙江温岭人,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教师、二级教师,教育硕士。

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园所发展的基石。1956年,研究者所在幼儿园随大学一同内迁X市,幼儿园不断发展壮大,教师队伍质量稳步提升,但教师成长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缓慢,不利于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幼儿园依据教师成长与发展理论,秉承“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培养理念,建构“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以教育部领航工程名校长、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等专家组成的师资培训队伍,采用“统筹规划、分层实施、个性培育、精准指导”的教师培养模式,形成了可推广的师资队伍培养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理念尚待更新

据研究者所在幼儿园2008年《幼儿园教师职业认知与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1]分析显示,当时的教师群体中,70%受教育程度较低,除了园所幼儿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外,较少接触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行业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迫在眉睫。

(二)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结构亟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的保证与保障,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通过对研究者所在幼儿园教师队伍情况调研,从教师专业要求来看,教师的综合素养偏弱,组织管理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有待提高[2],教师队伍结构亟待完善。具体分析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职称,存在以下问题:

1. 队伍年龄结构不平衡

2008年,研究者所在幼兒园教师年龄结构分部呈哑铃型,中年教师的比重远不及青年教师和老教师。30岁以下教师占51.5%,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但缺少教育教学工作经验。30岁至45岁的教师仅占5%,他们正处于教育经验丰富、专业水平稳定的时期,但人数少,难以形成引领。45岁以上的教师占43.5%,大部分出现职业倦怠。

2. 学历层次结构不平衡

2008年以前,研究者所在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80%的教师为大、中专学历,后续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本科学历。没有全日制高等院校学前教育本科生来园任教,缺乏高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作为后续力量储备。

3. 专业职称结构不平衡

2008年,研究者所在幼儿园中级职称教师仅占9%,初级职称教师占32%,59%的教师未评定职称。由于职称评审过程艰难,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失去信心,缺乏动力,影响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教师专业发展滞后,培养路径单一

现实中,幼儿园内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教科研工作三分离,教师成长和发展缺少平台支撑,教师培养途径、方法单一,缺乏专家引领指导[3]。2008年以前,研究者所在幼儿园教师培养方式多以集中研训为主,缺乏系统科学的培养计划与体系。第一,培训目标不清晰,未关注本园教师不同阶段的发展诉求。第二,培训层次不清晰,未考虑培训内容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度。第三,培训内容有其局限性,重保育教育能力提升,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第四,缺乏专业培训团队指导,缺少学前教育专家引领。第五,缺少科学评价标准,对于教师培训前后没有跟进评估,培训效果不明显,不能依据效果再制订计划,不能形成培训闭环。

二、幼儿园教师队伍培养探索

(一)以师德为核心,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教育情怀

60余年前,幼儿园内迁X市,当时的园长、教师们抛弃繁华大都市,甘愿支援西北发展建设。幼儿园小朋友的茶杯、毛巾都是从S市买来的。老一代人对工作的敬畏、敬业精神代代相传。2008年9月,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幼儿园制订并实施《J园教师师德准则》,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连续10年,定期组织“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最美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师德培训和实践活动,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条件。

(二)科学制订实施“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研究者所在幼儿园在实践中认真梳理教师队伍现状,分类分层,制订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培训,建构育师模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4]。

伯利纳提出的“教师专长”阶段论将教师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基于“教师专长”阶段论的幼儿园对教师队伍培养机制进行探索与研究。结合不同专业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深入了解其专业发展需求,建构幼儿教师队伍培养模式[5];在教师队伍培养实践中不断优化模型,进而基于“教师专长”阶段论提升幼儿教师队伍培养策略与经验,探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即“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四阶段”指从新入职教师到合格教师、潜力教师到骨干教师、能手教师到专家教师、实践专家到教学名师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开展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实现教师不断超越发展。“渐进式”指确定每个阶段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呈渐进式,对培养质量实现全程控制。

第一阶段:新入职教师到合格教师

第一阶段是基础培养,让新教师有规范、有章法、能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树立自信,具备基本的师德修养。注重教育实践实训,通过“浸入式”跟岗实践,快速了解一日活动流程内容以及各岗位工作职责。通过观摩半日活动、参加三位一体教研活动,对幼儿园教育有更直观的认识,边模仿、边实践,使其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第二阶段:潜力教师到骨干教师

第二阶段是骨干培养,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让具备潜力的教师尽快成为骨干教师。能娴熟组织一日教育活动,能参与课题研究、教育资源收集等工作。注重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理论学习,专业实践有成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挂牌上课”“教育对话”等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通过专业技能赛,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树立目标、提高素质。

第三阶段:能手教师到专家教师

第三阶段是示范培养,旨在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擅总结、有方法;在幼儿培养方式上有思考、有创新;能成为集体教育活动组织、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的示范引领者。注重以教育科研推动教育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对园本课程建设有思路、有举措。通过“学术讲座”“支教帮扶”“示范观摩”等方式,分享教育经验,带动教师成长;以分层分类、个性培育、精准指导等方式培养专家型教师。

第四阶段:专家教师到教学名师

第四阶段是领军培养,旨在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有责任担当意识、愿意开拓进取、能引领的教育教学实践带头人。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使其勇于探索教育改革創新,能用研究者的视角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和现实问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渐成为教学名师。参加以名师领衔的学术团体或工作室,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学术探讨、理论学习、培养培训为一体,对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让更多的教师学习名师、争做名师。

(三)建立专业培训队伍,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保障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需要科学引领,认真谋划,有序推进[6]。首先,建立专业师资培训队伍,成立由教育部领航校长、省特级教师、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省教学能手等31名高水平教师组成的师资培训队伍,在帮助教师的同时,促进这些教师快速成长。其次,以“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宗旨,根据教师个人特点制订发展规划,对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问题为导向、深化自主研修、拓宽教师视野,循序渐进促进成长[7]。第三,青蓝工程和骨干培养工程有序推进。多种措施为教师成长提供最优支持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最直接的帮助。给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师傅”,通过浸入式跟岗、研讨磨课、案例分析、教育故事分享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加速新入职教师成为合格教师的历程。给骨干教师走出去的机会,通过结识学前教育名师、参与专家工作坊和专业研究小组,树立理想目标,自愿研修提高,步入专家教师行列。为专家教师搭台子、给机会,通过各类示范引领、讲座、带徒弟、主持教育研讨活动等活动,反复锤炼,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三、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基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科学的管理理念、系统的管理思维和规范的管理手段进行教师队伍管理培养与发展,将“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确定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梳理教师队伍现状,分类、分层制订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培训,建构育师模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通过建立专业培训队伍,引领教师自我发展,使其不断从新入职教师到合格教师、潜力教师到骨干教师、能手教师到专家教师、实践专家到教学名师成长,实现快速发展。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师资引领”,坚持“专业发展第一”,坚持“以德立身立教”,以问题为导向、深化自主研修、拓宽教师视野,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内部委培、外出培训、国际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建立专业成长档案,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创新培养模式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旨在与前沿教师发展理论接轨、与教育实践融合,使教师队伍培养建设预设目标贯穿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使教师队伍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

1. 定位准确,层次分明,培养目标精准化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立足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摸清“底牌”、制订方案、分层分类、统一规划,在满足整体发展的同时关注个体成长,定位准确[8]。例如,幼儿园省级教学能手队伍中,既有教龄20余年的老教师,也不乏教龄刚刚5年的合格教师,虽然都是省级教学能手,但这两类老师各有长短,需要不同侧重的培养。

2. 强化师德,成就专业,培养内容多元化

以往的培训计划以专业能力中的技能培训为主,关注保育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以“终身学习、不断超越”为核心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每个阶段都有理论学习要求,随着教师日臻成熟而不断提高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有了“最近发展区”,明白自己的需求,有的放矢、精准发展。对“科研型”教师,要压担子,使其成为课题负责人;对“教学型”教师,要搭台子,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常青树;对“平凡型”教师,要带徒弟、立规范,使其成为带新入职教师的“老师傅”。

3. 关注个性,精准指导,培养方法多样化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将教师分层分类,让教师们先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组建学习共同体,选择易于理解的教育形式入手,通过导师干预引导,在树立自信的同时,对更多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产生兴趣,愿意学习并尝试,打破集体学习的单一培养方法。科研型教师教研活动现场在教研室,随手可以翻阅理论书籍、撰写科研论文、开展研究;教学型教师教研活动在保教部,开展磨课研讨、案例分析、教育故事剖析等活动;对迷茫型教师,找师傅、结对子,一帮一进行专业规划。

4. 精心设计,逐层推进,培养过程系统化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的培训过程不以教师单项学习为主,而是根据教师成长的普遍历程设计,既关注共同的成长过程和步骤,又给教师个别成长的机遇。在导师的指引下,通过感知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导师诊断、改进提升等环节,教师成长有了快速通道。

(二)细化培养方式

“统筹规划——分层实施——个性培育——精准指导”的四个培养方式针对四阶段教师发展的不同特点,科学设计教师培养目标,开展各类培养活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1. 统筹规划体现培养方式覆盖面全的特点

决定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不是最好的教师,而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教师。“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做好整体情况分析,从教师学历背景、家庭背景、个人特质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分析,覆盖全部教师。从统计中寻找共性特点,制订统一培训方案;从数据统计中发现个别需求,制订个性培育方案并实施[9]。

2. 分层实施体现培养方式关注教师群体层化特点

教师群体尽管有很多共性,也存在层化现象,这和教师职前学习经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将教师按照个性特征进行分类,在打破壁垒的同时,让经历和背景相似、能力相近的教师有共性话题,产生合作愿望,设立共同的发展愿景。

3. 个性培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

随着社会进步,以人为本、关注个别需求成为共识。幼儿园的发展在教师,幼儿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园所保教质量水平高低,更能决定育人目标的实现与否[10]。“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按照教师当下水平设立发展目标,根据需求确定培养计划,让每一个教师感受到组织重视,愿意主动参与到培养活动中。

4. 精准指导体现关注结果导向的特点

高校师范类专业中有句话“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关注以教师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培养过程。每个阶段的目标达成要求精准、呈阶梯状递进,每个阶段都有学习方式、导师引导任务、实现年限等维度。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订立体化评价标准,科学化、系统化及规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11],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具有顯著的价值及意义。

(三)优化推广形式

利用“名校+——资源共享——精准帮扶——委托培养”的模式推广应用。对不同办园体制采用不同的教师培养方式方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1.“名校+”体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普通园所规范发展

“名校+”教育联合体旨在最大程度发挥“名校”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将发展潜力、提升空间大的学校或新建学校作为“+校”,将名校优秀的师资团队、先进的办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成建制地移植到薄弱“+校”,重点提升“+校”的内涵和品质,引领“+校”快速发展。

对不同办园体制采用不同的教师培养方式方法,在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的10余所幼儿园、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的3所“+校”幼儿园以及一些西部城市等地帮扶支教的多所幼儿园进行“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的推广使用和检验应用,在多区域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不同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2. 资源共享实现晕轮效应,引领教师快速成长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在每个阶段都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形成,专人汇集整理成册,形成教师培养档案和资源库,供全体成员无偿使用。

3. 精准帮扶体现社会责任意识,引领薄弱地区园所建立标准

研究者所在幼儿园发挥省级示范幼儿园的辐射引领作用,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承担任务。10年来,幼儿园先后赴四川、云南、广西、新疆等地市百余所幼儿园开展帮扶支教,派出一批批优秀教师向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幼儿园以专题讲座、活动展示、课例研讨、参与式教研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输入先进教育理念及管理经验,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助推优质资源均衡共享[12]。10年来,共帮扶省内外幼儿园110余所,帮助指导教师8600余人,其中58%已经成为当地的教学骨干,实现精准帮扶。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基于教师的四个培养阶段,采用对话教学、挂牌上课、青蓝工程、专项研讨、教师百问、教师社团、思辨研讨、课例研磨等多种方式,逐步实现教师成长四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首先,教师的教育观有所更新,以幼儿为主体,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育活动;其次,新教师通过“手拉手”结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投入保教工作,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最后,新教师逐步明晰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科学地制订专业发展规划,提高工作效能。该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减少新教师入职的迷茫和手足无措,使其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教师的每一步成长有章可循,目标清晰,该教师培养模式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培养方式提供方向性、可操作性的指导,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及借鉴之处。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依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管理理论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将“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理念融入教师队伍发展和教师队伍培养实践中,着力解决“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专业认知不全面”“教师队伍建设缓慢、专业结构不完善”“培养路径单一、专业发展滞后”等典型问题,为不同办园体制的教师队伍培养提供借鉴。

“四阶段渐进式”教师队伍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结合教育实践及教育部2022年2月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本研究将继续深化理论实践,进一步优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培养方式,培养出一批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从而更好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池瑾,李娜.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资格及任用制度探讨[J].教师发展研究,2019,3(04):32-36.

[2] 朱翠娟.探索新时期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与队伍建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7):22-25.

[3] 姜勇,郑楚楚.汇聚与变革:改革开放40年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历程解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03):31-40.

[4] 张升峰.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J].幼儿教育,2019(Z1):12-14.

[5] 郭亦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10-13.

[6] 翟艳.新时代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进展、问题与对策——对于天津市的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04):65-70.

[7] 乔秀峰.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再反思[J].新课程研究,2021(30):95-96.

[8] 范文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J].教育家,2020(19):45.

[9] 徐铭泽,王黎秋.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培训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10-11.

[10] 汪丞,郭跃进,伍香平.新形势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4(02):27-32.

[11] 何珠和.浅谈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8(02):176-177.

[12] 庞丽娟.政府主导 创新体制:我国地方学前教育改革探索与政策启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5-236.

通讯作者:兀静,wujing@xjtu.edu.cn

(责任编辑 王 伟)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