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2022-05-30 10:48黄晴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2年8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融合文章

黄晴

基于新课标以及双减政策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起来,融通语言输入、消化吸收、语言输出,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研读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结合初中阅读与写作教学主题内容,明确初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基础,构建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思維能力主要体现为分析与比较、联想与想象、归纳与判断,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等都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起来,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内容,理解其中语句,进行前后对比,通过联想与想象推测文中隐藏信息,体会作者的情感,归纳重要的语言要素和写作方法等,这些对写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起读写融合的教学模式,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促进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包括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指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与作品,获得比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具备基本的感受美和发现美的能力,以及运用合适的语言文字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读写融合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品读与赏析文章,学习语句表达方法、遣词造句技巧、情感表达方式等,从文章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教师让学生运用从阅读中获得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法,根据主题进行写作,创作出文质廉美的文章。

3.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良好的语感,一定的语言经验,正确与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与能力,有效交流沟通能力,表达不同感情的能力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文本,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持续提升语感;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准确遣词造句,促进学生规范表达;开展情境表达活动,让学生感受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利于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不同的情感。因此,进行读写融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二、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问题

1.对读写融合认识不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未能及时明确读写融合的重要优势,多是单独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多是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授课方式,带领着学生分析阅读内容,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作能力。还有的教师认识到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也进行了相关教学,但是由于并未根据教学主题内容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目标,导致读写融合的教学目标模糊不清,读写一体化教学效果不佳。

2.读写融合条件限制

在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中,还会受到语文课时、课堂时间、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影响总体教学效果。比如初中阶段语文课时是一定的,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开展课文、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不同项目的教学,其中课文又包括主题分析、语句分析、情感分析等,这些内容占据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教学资源也相对有限,由于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能力不同,一些教师只会从教材、教辅书上获取资源,不能从智慧教学平台上获取资源,不利于读写融合教学。

3.缺少读写方法指导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方法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方法,才能让学生消化吸收阅读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阅读内容进行写作。但是由于教师缺乏读写融合教学的经验,教学方法并未经过验证,教学方法与初中学生认知能力不相符,加上读写融合的训练不足,导致读写融合教学的效果不佳,影响教学的总体效果。

三、新课标下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更新读写教学意识,全面分析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根据课程理念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实施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教师先要更新读写教学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读写融合教学的重要性,规划读写融合教学的方案。教师还要全面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分析单元导语内容与具体课文内容,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与基本学情,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例如,部编版七上第一单元的文章描述的是多姿多彩的四季景色,语言文字优美,表达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课文语言,感受景物之美,仔细揣摩和品味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春》一文教学中,基于本文内容与初一学生的阅读基础,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掌握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感。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要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起来,在品读课文语句时,指导学生模仿写景段落,如仿写第四段;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内心想法,运用各类修辞模仿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2.适当延伸读写课时,发挥线上线下优势

过去受语文教学课时的限制,很难在语文课堂上实施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还要适当延伸读写课时,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等开展阅读指导、共同阅读、交流写作等活动,利用线上平台推送数字化读写资源,这样可以发挥线上线下优势,提高读写融合教学效果。

例如,新课标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前制作预习学案与教学课件,课前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课中借助课件高校开展阅读教学,课后推送读写拓展资源。教学部编版七上《秋天的怀念》,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找出蕴含丰富情感的语句,打好课上阅读基础;课上借助数字教材与图文资源,实现高效阅读教学;课下推送史铁生其他文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品读语句,回答问题,模仿写作。

3.阅读积累素材,整理运用语言材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素材,包括好词、好句、文化知识等,要求学生认真整理和初步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在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为后续的写作打好基础。

以部编版七上教材为例,基于《<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和古诗文等,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积累名句,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未若柳絮因风起;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从《<论语>十二章》等课文中,还可以学习语录体的文化常识,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文体的文化常识。在课外阅读中,基于《寓言四则》中《杞人忧天》的内容,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买椟还珠》《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等经典的寓言故事,这样学生既能积累成语,也能积累文化知识,为作文做好铺垫。

4.探析文章写作方法,感受文本情感表达

在读写融合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具体探析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的行文逻辑,可以明确文章总体的结构类型,为细化分析文章打好基础;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明確其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通过分析其中情感表达,明确是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指导学生全面分析文章,学习写作方法等,然后再指导学生仿写、续写、扩写等。

例如,部编版七上《猫》,教师先创设情境,播放各种可爱的猫的视频,吸引学生眼球,触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引入本文,让学生初步阅读,说明三只猫的来历、特点、归宿、对猫情感变化、蕴含的思想等。在分析与归纳这些内容时,就要探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从中感受文本情感表达的技巧。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仿写一种事物。

5.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学写日记

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观察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感受日月星辰、日出日落的变化,抓住细节体会人间冷暖,再将观察到的内容写出来,写出对自然变化的感触,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师可以布置观察生活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指导学生每天写日记,不要求篇幅,只要能够清晰表达、抒发情感即可。

例如,部编版七下,第三单元的《老王》《卖油翁》等课文都属于写入文章,写作主题是“抓住细节”,因此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注意观察人物的细节,包括外貌、神态变化、动作幅度、说话语气等,分析观察到的各类细节,将观察记录与感想感悟写到日记上。

6.基于主题审题立意,明确作文中心思想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基于写作主题进行审题立意,明确作文的中心思想。例如,部编版七下第一单元,本单元阅读要素是:了解大意之后,把握文章关键语句,字斟句酌,揣摩其中内涵与表达妙处,根据人物生平与所处时代,分析细节描写,掌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情感。本单元写作主题是“写出人物精神”,教师要基于主题,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先要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风貌,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通过描写闻一多先生的头发凌乱等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其次借助突出、强调等手法写作,如《邓稼先》中,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做对比,表现出邓稼先甘于奉献的品格;最后,运用议论和抒情等句子概括人物精神品质,这点在《邓稼先》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样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进行审题立意。

7.设计文章行文结构,拟写提纲点明要义

在审题立意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文章的行文结构,如是总分还是总分总,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等,基于确定的结构,拟写对应的提纲,在每个部分点明段落要义。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写作主题,借助思维导图和图文等资源,指导学生拟写提纲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具体主题进行具体拟写训练。

例如,部编版七下第五单元的写作主题是“文从字顺”,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结合课内外的文本,指导学生根据主题确定行文结构,然后再拟写提纲。如以“传统文化之美”为主题作文,可以确定是写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定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从一个生活情景引出传统文化,再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描写,最后进行综述,根据这个结构拟写提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提纲中点明要义,这样便于一气呵成,避免写作中断断续续。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融合文章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融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