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知识创生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

2022-05-30 04:43金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政治

金伟

摘 要: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政课教学要以知识的创生为目标,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为素养。议题式教学是促进学生知识创生的重要载体,学生可聚焦核心议题进行议中联、议中用、议中辩,促进知识创生,厚植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知识创生;议题式教学

在立德树人视野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下高中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课题和核心任务[1]。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和育人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将已有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的工具,形成创生新知识的能力,并孕育一定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创生极为重要,它既是教师教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的落脚点。创生知识,概括地说,就是学生基于建构性思维开展的联想、推理、辩论等学习活动的总称,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目标性和功能性等特征。要达成“知识创生”的目标,教师就要让学生将知识活化,创造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的意义、价值和情感。学生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践智慧,生成核心素养。

議题式教学是促进学生知识创生的重要课堂载体。2018年新版的《政治生活》教材将第八课第二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修改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且对知识内容作了充实和修订。其本意是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形成“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并以此为行为准则和实践行动指南。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议题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开展教学,既让学生掌握具体内容,又将价值观内化于心。具体来说,“国家利益至上”的议题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确立中心议题为“中国‘国家利益至上与美国‘美国利益第一的比较”;其次,围绕中心议题,设计若干子议题,构成议题链,如中美两国国家利益有何异同?这是什么导致的?“美国利益第一”与“中国国家利益至上”有何不同?两国的国家利益关系在历史上是如何影响两国关系的?接下来中国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两国利益关系等等。最后,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议”,在课前笔者将子议题分发给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从而在课堂上开展议中联、议中用和议中辩等活动,促进知识创生,形成集体的议题结论。

一、议中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存在元素,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原本碎片化地教学无法让学生形成能力乃至素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洞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隐形结构[2]。为此,议中联,就是让学生在议中联想,运用综合性和关联性的思维来统领知识要点、勾勒知识结构、生成知识体系。

笔者在教学环节,以近期“中美关系”的波折为切入点,引入一系列政治热点事件,然后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和子议题展开议论,并运用联系的观点,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知识。学生在议论中学习、联想,生成结构化知识,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深度热议打下基础。具体来说,学生首先对中心议题“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异同”进行讨论,一致认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国家利益的本质”,之后再讨论子议题“中国‘国家利益至上与美国‘美国利益第一之不同点”,各小组分别从刚才讨论的关键词“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出发,结合教师的指导,得出如下结构化知识: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中国的国家利益就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为此,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无论是从民意上还是法理上都是正义的、必须的;而他国推行霸权主义或者强权政治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故这种行为是行不通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同时,我们在维护我国利益的同时,可以兼顾他国利益,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局面。通过这一系列富有逻辑性的子议题讨论,学生将教材知识串联成线,形成一个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知识链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知识,而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逻辑思维,提升了自己的学科关键能力,为学科素养的生成、价值观念的孕育和知识的适时创生发挥了基石作用。

二、议中用,实现知识迁移化

知识要变成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真正的力量。静态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实践应用中,知识的能量体现在问题讨论和解决中。为此,教师要基于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议题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的现实价值,将知识活化成解决实践性问题和生活性问题的工具,从而达成知识的深度迁移,激发知识的创生活力。

“为用而学”“在用中学”都强调了知识需要融入到实践运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赋予知识以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态度,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素养。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热议,既需要结构化知识的参与,更需要建构性思维的参与和价值的自我引领,才能实现知识的创生,并在实践运用中实现知识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和迁移。

例如,学生在讨论子议题“中美间是否会产生‘修昔底德陷阱”时,各小组成员皆从两国的不同利益出发,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据。如正方小组认为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推行强权政治,这无疑损害了中国正当的发展利益,可能导致两国间发生摩擦或冲突;而反方从历史的角度树立观点,认为两国可以和平共赢,互利互惠,如果摩擦或冲突,则可能两败俱伤等等。之后,反方成员又认为中美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和共同利益时,正方援引中美间谈判时美方总喜欢“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对中国指手画脚,这肯定会引发中美间更多的不信任,对中美间的平等互惠产生不利影响,并运用论据加以佐证……可见,学生围绕着一个个子议题,既“温故”,又“知新”,将经济生活里所学的“经济全球化”知识和正在学习的“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知识迁移运用到议题辩论中,生成了新的知识,促进了新知识的不断创生。同时,知识的创生又为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在议题中的所说、所思,进行了“开放性”的总结,把具体的情境和学生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让知识在具体的问题和情境中横向迁移,纵向延伸。可见,知识只有在情境运用中不断迁移、不断发酵,才能生成新知识和一定的价值观。

三、议中辩,助力知识智慧化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素养的积淀,成为一个智慧、聪颖的时代新人。新课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要目中有人,要把人放在课堂的中央,通过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辩、议论和交流中迸发出智慧和正能量[3]。为此,教师要把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转识成智,培育学科素养和价值观。

例如,学生围绕子议题“中美两国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展开思辩时,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辩论。由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之后再通过双方的追问和教师适切性的引导,最终辩论双方再一次回到“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核心议题上,进而对核心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认。再如,在讨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这一子议题时,笔者先引用了网上的一个网民觀点,即“中美贸易战,中国处于弱势,只能妥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并运用了学科知识来组织观点,开展论证。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将知识转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智慧,培养了自己善辩、善思和善用的思维能力。在这一场围绕着议题的辩论中,学生不仅运用了学科知识,而且在集体“争议”“辩论”中促进了知识创生,在具体而复杂的社会化情境中实现了转识成智,生成了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国家利益至上”这一知识内化于心,将“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意志外化于行,同时将“积极主动采取措施,维护国家利益”的誓言转化于自己的行动自觉,最终将知识、素养统一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中,成为一个智慧之人。

总之,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科观和教学观,并以议题式教学为载体,帮助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灵活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议题的讨论、思辩和问题解决中助催知识创生,培植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何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1(11).

[3]王斌.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12).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高中政治
为议题式教学的三种“议”境喝彩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简约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