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路径创新与实践

2022-05-30 06:23林耀佳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党员教育大思政高职学生

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发展、培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运用调查、访谈、比较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结合案例实证研究,以在校园内成立的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教师和学生机构——“研习所、之江社”为例,以“一社一所”为载体,介绍了其创新高职学生党员实践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总体而言,“研习所、之江社”通过品牌引领,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推动,将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推进“大思政”融通工作,实现师生思政全覆盖等方式,实现了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路径创新。

关键词:高职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大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088-04

目前高职院校在學生党员发展和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较短。高职院校学生学制为3年,加上项目化教学实习、订单班、高本衔接等模式,第三年学生外出实习或者直接到本科院校就读,在校时间大部分只有两年,学生从申请入党、上党课到确定为发展对象、考查发展为预备党员,整个发展培养的过程相对较长。二是实践环节缺乏。学生即使发展了,但由于实习期间在外,缺乏线下管理,缺乏党员学习实践环节。三是学生总体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高职扩招和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传统的考察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学生招生多样化的方式,给思政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四是因为重技能轻“思政”,在党员实践教育和思想引领环节上较为薄弱。五是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放松对自己的要求[1]。先进带后进的局面没有全面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形上缺乏很好的链接和推动力。

针对以上情况,尝试成立二级院系“研习所、之江社”品牌,创新高职师生党员学习、实践方式,打通“线上线下”学生培养发展两条线,以点(师生党员)带面(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干),以面成形(全体学生)。将实践教育融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当高校能够为大学生党员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时,大学生党员便可进行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拓展眼界、增强自身的办事效率[2]。进而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立体式链条。

一、高职院校党员发展培养过程现状分析

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职业学院五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针对党员、预备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45份,其中有效问卷920份,问卷有效率92%。

(一)调查样本结构分析

样本显示,受访者中男生515人,占55.98%,女生405人,占44.02%;应届毕业生为590人,占64.1%,大二学生为288人,占31.3%,大一学生为42人,占4.6%。920名学生中,党员432人,预备党员278人,发展对象为42人,积极分子为168人。

(二)党员发展培养过程现状分析

1. 发展培养过程的形式

高职院校党员在发展、培养过程中形式较为单一,近几年培养形式趋于多样化,调查发现党员理论学习主要以业余党校、发展对象培训班、“第一课”为主;实践方面主要以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为主,如黄埔军校、中共三大会址、农讲所等,结合暑期党员社会实践、三下乡、志愿活动以及节日、政策学习的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从调查数据显示,业余党课人数为876人,占95.22%,主要是有少部分大三的学生在外实习,采取了网课学习取代集中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和参观学习人数分别为438人、368人,占47.61%、40%。目前,高职院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其比理论学习更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更好地了解党的历史、了解相关人物、事件,以史为鉴,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活动一般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展开,利用专题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从调查结果来看,网课学习人数最少,一方面是技术网络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方式尚未打破。

2. 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与平时进行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喜欢外出社会实践和参观学习、网课学习的占总数人的8成以上,党课集中学习、分组讨论学习不被大多数同学喜欢。

3. 学生的入党积极性

本研究从入党积极性做了调查研究,45.87%的学生不想申请入党是因为他们认为竞争很激烈,有畏难情绪。高校每年入党学生有一定的比例,约为在校生的1—2%,推优上党课的比例大约为8%,比例较低,能成为党员的都是相当优秀的学生。除此之外,25.11%的学生认为党员发展过程时间较长,考察任务繁重。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当中,13.04%的学生觉得专业技能学习更为重要,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其他方面。

4. 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党员在人民群众中应该产生的影响,即在生产、工作、学习和一切社会活动中,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行动。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党员发挥了先进性,带动了部分同学。认为没有发挥出先进性的有260人,占28.26%;认为自己学习、工作方面都落后了的有70人,占7.6%;认为发挥了先进性,带动很多学生的有157人,占17.07%。

5. 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

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是相似的,学习的效果却各有不同。如何创新性地开展学习教育,是破除学习教育浅层化、浅显化、浅表化等学而不思、思而不悟、悟而不深等问题的必要之路,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促进学习教育常态化是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64名学生觉得学习教育频率低、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占17.8%;50名学生认为相比之下,所在学校很少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占5.43%;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开展频率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五个“不够”现状

(一)教育形式丰富性不够

目前教育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在户外实践教育、线上平台网络阵地教育方面做得不够。目前,普遍存在学生对于教育形式和方式改变的需求与传统教育形式占据主流之间的矛盾。部分高校的党员教育培训只满足学时要求,课程表没有与时俱进,实际效果不明显,导致学生党员与群众严重脱节。基层党支部活动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明显不足,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很难被广大学生喜爱[3]。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亟须丰富教师的教育形式。

(二)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学生思政教育方式切合度不够

高职院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学制本身短,二是学生因为顶岗实习在校时间短,三是招生近几年多元化趋势明显,基于以上种种,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和思政工作过程中不能一刀切,需要因群施教,分段、分群体实施培养。

(三)部分学生党员先进性发挥不够

党员先进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就无法带动更多的学生。部分“00后”党员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意识淡化、党性修养需要提升等问题,他们只满足于自己没有犯错、没有违纪即可,对身边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没有及时制止,没有树立党员意识,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学生思政教育深入性不够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党员实践教育、思政教育工作不够扎实深入的情况。党员实践教育、学生思政工作停留在表面,只是开会传达、拍照写新闻稿,或开会阅读文件、直接读文件,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需要做到“真、细、实”,摆脱“假、大、空”,要入脑入心。

(五)学习教育常态化不够

除了丰富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外,还要实现学习教育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学、持之以恒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较为缺乏,学习教育常态化不够。

三、创新高职学生党员实践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习所、之江社”为例

(一)品牌引领,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一个专门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教师和学生机构——“研习所、之江社”,立足学院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研习所”以学院教工党员为主体,“之江社”以在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以“一所”“一社”为载体,成立理论学习基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而建立红色文化基地、革命文化基地、传统文化基地;结合专业特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特色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以及举办“两会”金句热词翻译比赛、“读之江新语,谈人生理想”英日韩外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通过组织一系列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活动,研究、学习宣传、贯彻新思想,彰显正能量,切实提升高校师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通过举行学习研究专题会、交流会,建立实践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品牌效应,凸显品牌引领作用。

(二)实践推动,将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

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习所、之江社”注重将思政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贯彻到专业建设中,如在“两会”举行期间,连续两年举办了“译通两会,永跟党走”两会金句翻译大赛;同时,结合外语专业各教研室的特色,将两会金句热词用英语、韩语、日语翻译出来进行演讲比赛;“研习所、之江社”全体成员指导各个班级团支部读《之江新语》,用英语、韩语、日语来表达心得体会,形成报告。

此外,“研习所、之江社”还将“晨读”学习与思政相结合,开展主题为“歌颂祖国,学贯中西”的实践活动,通过“研习所、之江社”的成员带动党支部、团支部,以学时为激励,每周设置不同的英文学习内容,上传作品到易班学习平台。将“线下”专业学习打卡和“线上”平台作品相结合,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

创新性地将思政与专业学习有机融合的系列实践育人活动,既提升了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校、省、国家各项技能競赛和专业竞赛培育了人才,很好地贯彻了立德树人理念。

(三)推进“大思政”融通工作,实现师生思政全覆盖

“研习所、之江社”全面推进“大思政”融通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大思政”工作的核心是“融”,明确“融入什么、怎么融入”,推动学生思政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而研习所、之江社等专门研习机构则可以很好地发挥思政宣传阵地与研究学习的载体功能。通过思想引领,依托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全方位辐射,实现以点带面、以面成形的效果。

(四)成果彰显,理论与实践成果相呼应

建立“研习所、之江社”之类的以党员为主体的思政研习机构,不仅仅在于理论学习研究,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党员,以点带面,引导广大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在过程中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品牌和实践成果品牌,形成校级科研项目和申报省级研究项目等,同时在其他院校宣传推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创新特色,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政工作

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革新育人理念与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特点,注重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新的教育形式,提升党员教育的新鲜感[4]。校内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贴近学生、贴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利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官方网站、媒体等开展宣传活动,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思政工作。注重利用各个重大事件或节假日时间节点推动思政工作,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思政工作被疫情切换到了“云端”,通过制作专题微讲座视频、建立“疫”时一周e学、建立防疫墙,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展到网络。

学生党员团队制作了《疫情,让我们懂得了什么……》视频素材,面向青年学生集中开展网络线上思政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能从这场战“疫”中,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扛起青年的责任使命。

四、党员培养教育的实践:构建“大思政”育人链条思路

(一)完善“大思政”党员人才培养链

高校应坚持将人才培养方向性与政治性放在第一位,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党员辐射到班干团干、辐射到全体学生。建立以德为首、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素养高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形成“大思政”队伍建设链

高校应加强“思政+”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强班子带队伍”“思政政治素质提升”“思想道德提升”和完善党员项目“四个一”等工程。实行“大思政+”党员帮带机制,研究制定“1+N”帮带实施方案,即一个支部带旺一个社团、一名党员干部带好一个班级、一名党员管理服务好一楼层宿舍、一名思政骨干青年带动一批后进青年学子等。通过帮带机制,切实发挥好支部带头作用,增强党员服务意识,进行结对互助帮扶。

提升教育培训,党后教育严防死守,考核考察持久化[5]。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将党员、教育教学、思政队伍建设、思政项目组织联系起来,制订学习培训计划,强化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三)构建“大思政”实践育人管理服务链

高校应推动实践育人项目不断从观念、内容、载体、方式方法、机制等几个方面充实创新,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开展各类评比表彰活动,激发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优秀项目先进集体和个人等评选表彰活动。

高校可成立社区工作室,联合辅导员思政工作室,树立成员示范标杆。做好模范引领工作,模范可佩戴统一制做的胸牌,接受上级及学校、群众的监督,让作风建设与工作开展同步,做好实践育人的管理服务工作。

(四)打造“大思政”云端灯塔辐射链

高校应抓住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主线,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樣的学习活动,着力把“有营养”的东西做得“好吃”,提供精准、有效的思政供给,引导师生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通过微视频、线上分享会、读书漂流会等方式,将思政工作搬到云端,将相关“大思政”育人工作经验辐射至兄弟院校。

参考文献:

[1] 徐赞,邬永嘉.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分析[J]. 国际教育,2020(10):132-133.

[2] 王筠榕. 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探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1-2.

[3] 赵娟,詹灵杰.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3+3”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82-183.

[4] 王传伟,谢刚,杨婷.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性、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育,2021(01):14-16.

[5] 严雯婷.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亚太教育,2015(29):40.

(荐稿人:彭枚芳,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东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青年‘研习计划——以‘党团班组构筑外语红色文化育人‘同心圆”(主持人:林耀佳);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级课题(思政类专项)“新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创新研究——以思想引领精品项目青年‘研习计划为例”(课题编号:2021-SZ-2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耀佳(1987—),男,硕士,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党员教育大思政高职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开展“两学一做”,要抓住三个关键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党课”的探讨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