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立群: 中国斫琴师领路人,奏响穿越时空的声音

2022-05-30 10:48李蒙
华人时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琴古筝扬州

李蒙

7月12日,古琴“斫琴师”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部门审核,正式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成为中国乐器行业的一个“新职业”。作为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熊立群先生带领团队撰写申报材料、完善评定标准、编写学习教材,为推动斫琴师“入编”贡献了巨大力量。

缘起: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相遇

熊立群的父亲是一名木匠,他从小就跟父亲学手艺,对木头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1986年,国际古筝学术交流会在扬州召开,当时的扬州琴筝产业才刚刚起步,发展之路无迹可寻、充满迷茫。为此,扬州市主管部门专门请来了被业内人士称为“筝父”的上海民族乐器工艺大师徐振高,为扬州琴筝产业发展指点迷津。熊立群凭借过人的天资和无限的热情,成功拜入徐大师门下,开始系统全面的学习古筝制作。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他成为扬州最早几个懂技术、懂行情的古筝制作专家,还常常自嘲自己是个小木匠转型升级为古筝手艺人。也正是徐大师的谆谆教诲,让熊立群明白什么是工匠精神,也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感恩大师的同时,也深感要将古筝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创业:勤奋与胆量的汇聚

1988年至1995年,熊立群先后担任扬州师范学院校办厂扬州乐器厂技术指导、产品质量总检、车间主任、生产厂长等职,并从事新产品开发等,为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1995年,熊立群创办了扬州金韵乐器御工坊有限公司,“当时哪叫什么公司,也就是一处民房,七间屋子,连带一个牛棚,连自来水都没通,拉着村里的几个人说干就干。创业的过程无比艰辛,为了选购到好木材,我跑遍了扬州的各个角落,风吹日晒,黝黑的连亲戚朋友都不敢认我。”回忆起来当时创业的场景,熊立群自己有些忍俊不禁。“其实我辛苦点倒也没什么,看着市场不景气,出现资金问题,我把亲戚朋友能借的钱都借遍了。记得有一年过年前,我跑到济南去借钱,这才把年终工资给发了。我想大家都信任我,才愿意跟着我干,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如果创业前3年,考验的是创业者的决心和努力,熊立群则用勤奋和坚守交出了完美的答卷,那么1998年互联网的兴起,就是考验了人们的胆量。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熊立群又一次做出了正确选择,在当年人均年收入8256元的环境下,他不惜花费5万元通过关键字搜索网页链接的方式,成功将“金韵”品牌推销出去,也成为行业内运用互联网宣传“吃螃蟹的第一人”,成功使“扬州筝”远销海外,闻名中西。

发展:时代与英雄的呼应

江苏扬州是“全国古筝艺术之乡”“中国琴筝产业之都”。熊立群不仅是这个产业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如今,身为琴筝制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筝艺术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扬州市琴筝协会会长,熊立群更是一位行业引领者。他以传承创新的姿态参与乐器制作与改革,先后获国家专利15项,由其设计制作的琴筝作品屡在全国及省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同时带领协会积极组织申报,让“中国琴筝产业之都”的称号落户扬州。20世纪末,扬州就荣膺“中国古筝之乡”的称号。然而,那仅仅是对扬州古筝演奏艺术的一种肯定。扬州琴筝产业发展至今,每年产量都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稳居龙头老大的位置,获得“产业之都”的称号,也是名副其实。

创业艰难,但是“金韵”古筝凭借过硬的质量,很快就在业内产生了影响,同时紧紧抢抓琴筝产业发展爆发期,创办了无弦堂斫琴坊和金韵古筝,形成了琴筝两条产业。如今,无论是“金韵牌”古筝,还是“无弦堂”古琴,在国内外的琴筝界,都是有口皆碑。2017年扬州市两会期间,提案《关于建立扬州琴筝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议》得到了扬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纳,2018年底扬州琴筝文化产业园建成开园。

转眼间20多年过去,如今,熊立群一手创办的金韵商标已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和“江苏省著名商标”荣誉,金韵乐器成为中国乐器行业50强企业,全年琴筝产量达到一万余台。

匠心:无弦与有声的奇迹

2018年,央视《匠心》栏目制作了以熊立群为主角的纪录片《无弦之音》,作品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一举斩获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电视节目展评展播》纪录片类“优秀作品”奖。在婉转的琴声中,翻开熊立群记忆中的一次艰难“试炼”:2009年,熊立群应客户之邀,制作一架前所未有的水晶筝,如何解决材质难题,又如何在华美的舞台效果和音质面前找到平衡,是横在熊立群面前的两座大山。单只为了找到能做出符合要求的琴身材质,熊立群便查访了近百家供应商,团队更是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日夜鏖战。幸运的是,在熊立群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水晶筝成功亮相舞台,表演者纤纤玉手在“水晶”古筝上的唯美演绎,带来了华美的视听盛宴,也在业界引发了研究探索水晶筝的热潮。

也许是水晶筝的成功,让熊立群看到了古筝的更多可能性,也许是骨子里的不甘寻常推动他突破,熊立群的斫琴思路越来越宽。他联合美术界,举行古筝设计大赛,鼓励参赛者大胆创新,并且不在制作可行性方面设限。为了完成这些不设限的艺术设计方案,熊立群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攻克制作上的高难度,在跨界碰撞之下,制作出众多前所未见的优秀作品。

讲起斫琴,熊立群认为其中涉及领域很多,要懂传统文化,还要懂材料学、声学、力学、化学等等。因而他不间断地学习,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盖因所习甚广,钻研精深,熊立群早早就在古筝圈出了名,这也为熊立群创立金韵乐器御工坊打下的坚实基础。对于团队,熊立群只有两个要求:品质、创新。久经历练的老斫琴师傅和有想法的年轻人共同构成了金韵乐器御工坊,长幼有序,传承有道,这是熊立群在传统琴筝制作传承上做出的努力。

创新:潮流与传统的融合

“C140钢丝筝”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可调筝弦的唐筝”获实用新型专利证、“紫檀云母高级筝”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乐器展览会上获古筝制作“金奖”“水晶筝”荣获江苏省第二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最高奖“迎春花”奖。一张张证书是熊立群创新变革思维最直接的见证。

在熊立群看来,寻“变”不能脱离传统,从选材到制作的每一道流程,品质一直是他坚守的生命线。如今,年过五旬的熊立群不仅做琴做筝,还学习弹奏古琴。“一把古琴的好坏,拨动琴弦听琴音便能知晓。”熊立群表示,如果不学习弹奏古琴,这些也无从知晓,更不能做出一张真正的好琴。

当谈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时,熊立群谦称自己还不算是“工匠”,最多就是个匠人、手艺人。“工匠,不是简单的会做手艺就行,他需要有思想。”

坚守:匠心与技艺的传承

熊立群说:“在乐器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工匠的缺失。社会更多的人重视工匠精神,我们这个行业就有希望了。”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是熊立群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不仅在企业内部,在多个场合,他都一再呼吁和强调工匠精神的回归和锻造。

除了呼吁对人才的培养,熊立群更积极组织扬州琴筝企业抱团发展。每年国内都会举行三次大型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之前的扬州琴筝厂家都是各自为战,零散各处。协会把这些厂家都组织起来,形成“扬州琴筝展团”。在这个展团中,每个厂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扬州琴筝”。

用心培育扬州琴筝的接班人。熊立群与协会同仁数度北上,尋求和中国音乐学院合作,“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器研发基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扬州教学实践基地”更是顺利落户扬州。他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琴筝产业的世界标准,要让扬州的琴筝成为世界的琴筝。此外,协会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签订了定向培养人才的合作协议,并已经开设了琴筝制作班,燃起了未来扬州琴筝产业的星星之火。

(责编  许  娟)

猜你喜欢
古琴古筝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扬州的秋日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