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感动”说与现代诗歌教学

2022-05-30 11:28向丽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康桥诗歌知识点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俗称“双减”)。双减明确强调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要给学生减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作业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教师要面临的难题[1]。语言结构性思维指的是能理解语言方面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学会有序思考语言内容并有逻辑和条理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结构性思维有利于学习语文学科知识,同时掌握的语言能力可以跨学科应用。拥有语言结构性思维的学生学习能力也更强,效率更高,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2]。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单元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语言结构性思维,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多维关联,厘清知识结构

(一)深挖语文教材

叶圣陶评价语文学科时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训練语文。”统编版教材在编排设计知识点时不仅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还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致力于把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分散要点,加以顶层设计和有机集成。突出语文知识的整体性、连续性、系统化等优点,可以克服为单篇课文教材设计的内容零散、语文知识点碎片化、语文能力训练整体综合性较差等缺点,进而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深挖语文教材总结单元的认知结构时,笔者发现,统编版的单元知识点依照记忆、理解、总结和应用这四个认知规律而编排。首先是记忆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识别与回忆两个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识别则是通过重复训练帮助记忆,而回忆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再提起让学生巩固知识点。其次是理解知识点。教材普遍使用了解释、举例、分类、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解释是阐述知识点的概念和释义,举例是找到与知识点概念和原理类似的例子,分类是将知识点归类成一个类别,比较是发现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第三是总结知识点。教材编排设计了归因、检查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点,从而形成结构性思维。归因是从呈现的知识点中推断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检查是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检查与判断知识点是否正确。评价是让学生学会对比多个知识点来评价所学的知识点是否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最后是应用知识点,分为将知识点应用于熟悉的问题和不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二)理解知识本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选取恰当的直接材料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通过观察比较研究、猜想证明、分析演绎、抽象总结的思维活动,不断从数量丰富的直观知识点中抽象知识点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对问题本质、规律、具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从而掌握语文知识的意义和实质。语文知识的本质在于语文知识内涵丰富、语文知识应用范围广泛、语文知识是连接学科的工具。语文本身知识点的内涵丰富化,语文语言修辞逻辑等的内涵丰富化。

(三)形成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应强化语文课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所谓的形成知识体系就是指在尊重知识点的差异的情况下,找出彼此之间的存在关系,进而整合成一种有机的总体。作为教师,理当具有良好的理性意识和准确的理性观。在教学中,理性意义主要有二。第一是对规整教育本身的教育。意义合理、关系合理、方法合理和实施合理,依次规整了教育的目标、阶段、具体内容与行动。第二是有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教师在设计作业教学内容时要建立与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使学习者建立知识点系统。对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与课时之间、课时与课时之间,甚至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内容进行统整。而不是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外部呈现,如果将学习认为是对知识点的掌握,这样容易造成知识之间相互孤立的局面,导致学生的知识系统碎片化严重[3]。

二、顶层设计,明确作业结构

本文选取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阐述基于语言结构性思维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流程,实现减负提质、发展思维的目标。

(一)明确单元作业主题

主题是单元作业的灵魂,是教师开展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单元作业设计也要围绕在题材之下展开,以提高单元作业设计达到最佳有效性,而作业主体的确立也要从了解教材单元开始。经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统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助读体系的研究表明,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等,已经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指明了较好的指导作用,教师能够在了解课程标准以及学校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这些指导内容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等与教师课堂流程、学生的认知流程有机地融合,并以此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4]。

总结后发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让学生通过阅读四篇反映科学精神主旨的篇章,并且以递进式的方式感悟文中如何用具体化例证表明论点的手法,接着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学习者利用具体化例证表明论点中的科学思想,再在习作中加强对原词句段的应用,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发挥创新性思考能力。

(二)确定单元作业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四位一体,即要在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和单元教学目标之下设计单元作业的目标。除思考目标如何设计外,也要准确地表述单元作业的目标。本单元的作业目标表述如表1所示:

(三)梳理单元作业内容

单元作业内容主要为单元课程中的知识点,以满足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求为主要目的。该单元课文内容有的是对自然界现象之独特认知与理解,有的则是对人类日常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或身边的事情所进行的探索,有的则是人类对未来科学发展方向的独特设想,表达着人类不同的科学思想与探索。作业内容应是围绕体会文章作者是怎样用具体例子阐述论点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科幻故事来设计。

(四)分配单元作业类型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并创设与其教学性质相符的作业,包括课题探究、专项探究性作业、语文综合实验活动等。此类作业可以全面进行普通教学中不易触及的实用性、合作性、交际性、综合性及其创造力等基本素质的教育,可以培养知识的使用、迁移和应用的能力等。按照单元作业类型设计的特点,单元作业类型需要在时间、内容以及思维等层面上表现出层次感。笔者将作业类型分为专项探究型、能力发展型、项目实践型。

(五)构成单元作业方案

“双减”提倡减少学生的压力,重点是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而且增加了学生父母和教师的工作压力。“减”掉作业时间,但是要保证作业质量,树立“减负不降质”“减负荷,提效益”的观点。受认知发展规律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因此设计单元作业时关注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思想发展需求,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以实现问题解决,从而推动学生思想发挥与提高亦是练习系统需求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同时解决认知发展规律不一、减少作业数量和提高作业效率的问题,教师需要设计各种功能的语文作业来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指导学生有序而深入地进行语文学习。本文构成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业方案如下所示:

单元作业主题:科学精神

单元作业类型1:专项探究型

1.作业内容

(1)阅读课文内容,圈出本单元需要掌握的24个字、37个词语。

(2)运用描写方法批注阅读,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凝练成思维导图的形式。

(3)说一说四篇课文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以及如何辨别一篇文章的观点。

(4)关于“科学精神”的事例还有很多,请你们查一查相关资料。

2.作业时限:30分钟

3.作业完成要求:在单元学习之前完成

4.提交方式:课上交流、汇报、总结

5.评价方式: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单元作业类型2:能力发展型

1.作业内容

(1)以书面汇报+口头讲述方式利用具体化的事例与同学论证观点。

(2)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感受探索精神,总结成表格形式。

2.作业时限:10分钟

3.提交方式:口头讲述内容以课堂交流的方式,书面汇报上交课代表

4.评价方式: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单元作业类型3:项目实践型

1.作业内容

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为了能够更好地锻炼实践能力、传播科学精神,特意举办本次“科学精神推广大赛”,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让我们一起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成果汇报:明信片、美篇、公众号推文、视频解说、广告画等。

2.完成时限:20分钟

3.评价方式:学生互评+老师评,取平均分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单元作业设计更加需要突出“减负提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结构性思维,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单元作业设计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单元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入运用和练习各个语文要素,充分运用统编版课本主题单元教育的整合思想,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邱志凯.“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05):66-69.

[2]谢显东,徐龙海.“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讲究“四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106.

[3]王金秀.双减政策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方法和途径探寻[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行业企业 基础教育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22:4.

[4]马艳云.探究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行业企业 基础教育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22:5.

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以“兴观群怨”概括了诗的社会功能。其中,“兴”表达了读者由诗歌引起的感发。叶嘉莹在此基础上剖析古典诗词传达给后人能写能感的诗心力量,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形成独树一帜的“兴发感动”说。现代诗歌是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创造,借助“兴发感动”说鉴赏诗词的美,发掘诗歌蕴含的人文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和健康品格的形成。

一、“興发感动”说与现代诗歌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在古诗词鉴赏中提出的批评理念。这种理念融合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强调古诗词中描述的物、象、情对读者的激发。即通过对古诗词中的物、象、情的鉴赏,激活读者的内在品格力量,唤起读者的生命激情。对于诗歌创作者而言,“兴”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对于读者而言,“兴”是在阅读时由诗所引起的一种感发。[1]“发”是作者通过诗词表达的内心所想。诗词的魅力在于用简短的词句传情达意,读者可以通过一字一词与作者对话,感发作者的情愫并产生高度共鸣,进而延续诗词激发的生命,这个过程即是“感动”。“兴发感动”强调读者主观性的理解与感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发现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兴是感发感动的前提。

诗歌的本质属性是抒情言志。现代诗歌鉴赏从接受美学和现代诗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以知人论世、分析意象、揣摩情感、炼字品句等方式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由文本及生活进行赏析。它和古诗词鉴赏的共通之处在于“情”,情是它们的生命和灵魂。基于这种共同的情感质素,我们认为“兴发感动”也可为现代诗歌的鉴赏提供借鉴。

二、“兴发感动”与《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也是早期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该诗歌在教科书中的学习提示是:《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反复朗读、体会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句的美,尤其是诗人的感情与诗歌的形式是如何融为一体的。因此,根据教学提示,我们可以将学习目标定位为围绕“告别”主题学习全诗,把握诗歌是如何通过对康桥一草一木的描绘来表达作者淡淡的离愁别绪的。整首诗以“兴发感动”说的角度进行教学,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吟诵起兴,知人论世

诗歌教学通常从题目开始。《再别康桥》从题目首先锁定的信息是地点、事件。地点是康桥,事件是告别。整个题目合起来字面理解为“又一次告别康桥”。这个题目容易引起读者的疑问:为什么是“再别”?由“别”激起诵读诗歌兴趣。初次吟诵,从章节编排和字词押韵让读者感受到整首诗舒缓的节奏。特别是“ai”“ao”韵的诗句,悠长的音调将诗中离别情感慢慢渗透出来。但深刻细腻的情感不单是通过诵读就能让读者真切体会,还需要读者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即知人论世。

诗中的康桥,就是今天的英国剑桥。1921年,在哲学家罗素的影响下,作者徐志摩来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随后在作家狄更生和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推荐下进入康桥大学。在康桥大学学习期间,徐志摩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在思想和价值观上萌发对爱、自由、美的追求。在个人生活中,徐志摩遇到自认为是人生真正的灵魂伴侣林徽因,她的出现让徐志摩感受到爱情最美的样子。徐志摩不顾封建观念束缚,果断与原配张幼仪离婚,结束了这场持续6年的无爱之姻。但离婚后徐志摩并没有如愿与林徽因走到一起。离婚同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徐志摩大受挫败,仍对林徽因恋恋不忘。1926年,徐志摩与名媛陆小曼结婚,婚后生活也并不如意。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给徐志摩对爱情的向往带来毁灭性打击。带着无法排遣的痛苦,他再次来到康桥,在回程的船上创作了《再别康桥》。

了解了诗歌创作背景,读者就能够知晓作者与康桥告别实则是与所爱之人告别。有了情感的铺垫,在诵读诗歌时,诗中的意象引起读者的感发与作者选取意象的感发就有了共鸣。比如云彩、夕阳、金柳、艳影、青荇、康河、梦、夏虫……作者要与这些事物一一告别,将景与情联系起来。这些事物曾经见证了他最幸福的爱情时光,即使现实中与林徽因的爱情已破碎,但康桥的回忆在作者心中是完整美好的。因此,作者用色调鲜亮的意象勾勒一幅离别图景:云彩依旧,金柳抚心,康河的青荇自由徜徉,诗人走在熟悉的夕阳下,重温往日的美好时光,沉默的夏虫也读懂他的心,作者在回忆之后,安静离开。这个由意象组合成的意境是打通作者与读者的情感纽带,作者见物起兴,由物生情;讀者随境涵泳,由境生情。正是“兴”的影响,将原本只是作者眼中所见的一些自然事物传达出冲击心灵的情愫。意象本生不具传达功能,心与物的感发使得诗歌的生命从作者延续到读者。

兴物之感不是想象和臆造,它得益于知人论世的铺垫。知人论世穿插在读者对意象的感发中。比如在上文提到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作者为何把金柳和新娘联系在一起,最终又化作心头的艳影?如果了解作者在康桥的这段爱情,那么,“金柳”和“新娘”的衔接就顺理成章。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从金柳看到新娘,正是心眷美好爱情,所见明媚之景。但遗憾的现实又让他眼中的新娘最终只能像艳影在心中荡漾。“荡漾”巧妙地传达出诗人这些年从未忘记两人的感情,心存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可见,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吟诵是体会感情的方式,知人论世是读者兴感的前提,两者共同促进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真实对话。

(二)能写能感,共情感发

如果说“兴”是浅层次的解读诗歌的表意,那么“发”就是深入文本走进诗人心中所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叶嘉莹提到的“能写之”和“能感之”。作者的心理、直觉、意识、联想等,均是心物感发时影响作者感受的因素,激起作者创作,这是“能写之”;在创作中的字质、结构、意象、张力等,均是作者表达感受时影响诗歌表达效果的种种因素,这是“能感之”。[2]读者要领悟作者的所写所感,则需要读者通过诗歌与作者产生共情。在共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文本传达的意蕴,整个过程就是感发。

《再别康桥》一诗中,激发作者“能写”的主要原因是他理想中的爱情破灭,但与林徽因在康桥共度的美好生活在记忆中挥之不去。这份痛苦、悲伤、郁闷、怀念之情激发作者去创作。有了情感的驱动,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就有了指向。不论是诗歌结构的安排、意象的选取还是内容的曲折变化,都在情感的牵引下蜿蜒展开。全诗的情感流动走向是追求—迷惘—破灭。[3]因而在诗歌前半部分,从“那河畔的金柳”到“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作者回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徜徉在回忆中有甜蜜、期待、幸福。这些“能写”的感受使得文本呈现出节奏轻快、结构错落有致、意象清新活泼等“能感”的效果;在诗歌中间部分,从“那榆阴下的一潭”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用“梦”来再现与林徽因的爱情时光。爱而不得的痛苦和曾经美好的回忆交错,在梦中得到片刻欢乐。这些“能写”之情是整首诗情感的沸点,作者用“揉碎”“沉淀”“寻”“放歌”等词写出他追求的爱情在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迷惘,尤其是“放歌”将作者的情感张力拉到最大,释放强烈的甜蜜愉悦之感;在诗歌临近结尾章节,写道“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作者用夏虫提醒自己梦想的幻灭,由上文的甜蜜再次陷入悲伤痛苦之中。整首诗在作者浓厚的伤感中起笔,以浪漫唯美的意境、轻快舒缓的节奏、纵横整齐的编排将“能写”“能感”的诗歌内容生动展现出来。

读者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在“能写”的文本中揣摩作者情感,通过抓住每一节的中心意象来共情感发,挖掘诗歌的意蕴。比如诗中首尾小节写到的“云彩”。诗中描述的“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带不走还是想留下?这需要融合诗人的精神品质来感发。一方面,在徐志摩心中,康桥的一切都沾满了爱情的味道,这份爱情在作者回忆中是完美的,一草一木都应留在康桥;另一方面,现实中,徐志摩生活状况糟糕,情绪极度低落,这些美好的云彩带进现实也无处安放,所以也带不走。再比如“寻梦”。寻梦的畅想,是再现作者的爱情,梦中是星辉斑斓,是恣意放歌。然而这个梦很远,在青草更青处。我们一般认为最纯净的地方在心里,这个梦也在诗人心灵深处,本想热情奔去,但又发现奔赴的热爱不应该被打扰,因此,不得不提醒自己“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读者通过这些具体意象,感受到作者在回忆中热烈追求的激情和从梦幻中醒来的失落,将这种爱而不得的依恋,在能写和能感中细腻地表达出来。

最后,体会作者感发之情要根据文本实际。作者的性格、思想、为人以及作品中的意象、声音、口吻等都是形成诗歌感发之质的根本。读者不能脱离这些质素随意理解或过度阐释,要注意意象间的联系,从整体体会作者的感情发展逻辑。《再别康桥》中,作者从金柳看到新娘,甘心做一条水草与艳影在康河的柔波里荡漾,這是他对自由的爱情和理想的真切向往。即便这美好的追求难以实现,但这种迷惘更加激发生命本体的信仰,摆脱外物的羁绊,去寻梦,在放声高歌、斑斓多彩的梦中暂享一丝理想的爱情。最终,一句“不能放歌”将诗人拉回到现实,悄悄的笙箫将无声胜有声的凄凉浸透内心。整首诗感情脉络以写实入情,由虚幻的梦境而出。这场告别在轻轻中打开,悄悄中收尾,贯穿全诗是淡淡的愁,也是浓浓的爱。

(三)激发感悟,升华诗意

徐志摩在《“新月”的态度》中曾提到诗歌创作的理想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这与“兴发感动”说主张读者结合自身阅历、性格和偏好,发挥自身想象力赋予作品独特的内涵契合。“兴发感动”说与现代诗歌一样,汲取了西方接受美学观念,比起传统的重视作品与作者,在感动层面更注重读者在作品的地位。读者心灵深处的感发,其美感来自诗词中蕴含着的引人深思、令人反省的一种源源不断的感悟的力量。[4]

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在于触动作者和感动读者的鲜明生动的形象,这是诗歌意义建构、诗意升华的过程。鉴赏《再别康桥》,读者虽然无法复刻作者的爱情经历,但对诗歌塑造的作者形象深有感触。诗人这份爱情的遗憾,是读者感发作者情感的核心,也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对于无疾而终的爱情,作者不是抱怨、憎恨、毁灭,而是回味重现后,完整留存在记忆里。不仅体现他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还包含了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关于爱。理想的爱情是作者一生的追求,作者在回忆中完成了一次爱情的畅想。人最难的是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一切外物的舍不得其实是心中的放不下。在作者眼里,真正的爱敢于冲破束缚,值得赴汤蹈火。就像他在给恩师梁启超回信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样: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也是洒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5]

关于自由。在康桥学习生活的日子点燃了诗人的自由意识,正如他自己写到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6]。不论是对待感情还是对待生活,对诗人来说,自由犹如雪花的快乐,灵动飘逸,朝着认清的方向,轻舞飞扬。这种勇敢的追求也拨动读者自由的心。

关于美。首先是音乐美。整首诗随着情感流动而呈现舒缓轻快的韵律变化,是带给读者最直接的美感体验,在重章叠唱和错落有序的句式排列中将读者带入康桥的回忆;再者是画面美。主题虽然是告别,但选取的意象清新明亮,色彩鲜艳。在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中表达淡淡的愁,在起伏跌宕的愁绪中抒发浓浓的爱。作品中的美不仅在诗歌创作技巧层面启发读者,还有作者追求美的态度与精神带给读者的感动。作者身上有一股勇于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力量,这股力量催生审美与艺术创造,带给人心理和精神的享受。

三、“兴发感动”对现代诗歌教学启示

现代诗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部分元素,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创新。诗歌鉴赏中,没有读者参与的诗作是不完整的。“兴发感动”说以其感发的力量传达诗词的生命和伦理,让读者在鉴赏中体会作品价值,丰富思想,健全人格。因此,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兴发感动”对诗歌层层感发,从诗歌背景、内容、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全面理解诗歌内容。诗以最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其用字酌句十分讲究,一方面要考虑音调韵律,一方面要考虑表情达意。所以,读诗的关键是从背景入手,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年代、作者性格以及创作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在知晓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涵泳、分析意象、理解作品中意象的特定意义。透过意象间的联系,带领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的意境所指向的情感表达,为进一步感发奠定文本理解基础。

其次,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发作品传达的力量。诗歌是学生与读者对话的载体,学生要隔空读懂作者之意,一是要读懂作品内容,二是要通过作品思索言外之意,触引感受与联想。重点是立足作品带给学生的思考与启发,如果撇开了诗歌中发自于真诚纯挚之心灵的感发,而去空谈社会伦理的价值,那么在学生与作品之间就无法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最后,要激发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的主动性。“兴发感动”的核心是站在读者角度对作品的个性解读、主动探索诗歌张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收获审美体验,感发作品延续的意志品格,精神力量。现代诗歌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兴发感动”助推学生深度学习,引导学生走出语文荒漠,真正走进诗意语文,真性情语文课堂,健全人格,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嘉莹.清词论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12.

[2]叶嘉莹.嘉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

[3]高占伟,丁毅.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读徐志摩《再别康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97(03):21-22.

[4]李玉冰.“兴发感动”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5]孙维屏.论《再别康桥》的主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06):109-111+115.

[6]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76.

向丽均,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康桥诗歌知识点
诗歌不除外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诗歌岛·八面来风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