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及其利用

2022-05-30 11:28熊纪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导语价值课文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跟必修教材编写思路完全相同,“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凸显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1]跟即将退出教学序列的人教版教材相比,由于课文篇目的调整和崭新课文的选入,更换或增加了一些崭新的插图。人教社中语室资深编辑刘真福指出:“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化教材的呈现形式、提升教材的品质品位,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2]在某种意义上,“教材插图,跟教材选文一样,都是教材编辑意图的体现,甚至其幅面大小、版面位置和文字说明等都蕴涵着教材编辑意图。”[3]“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指出:“新教材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思想和业务水平都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教师尤其要重视二度开发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4]所以,关注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插图,研究和挖掘其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正是教师“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二度开发教材”以及根据学情“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的充分体现。

在研究和挖掘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前,有必要观察和统整其类型,以便获得图像分类学的直接经验和基本规律,从而为认识并挖掘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奠定基础。根据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类标准,可将教材插图分成不同的类型。宋振韶认为,按照插图内容分为实物图、人物图、示意图、景物图;按照插图组织形式,分为独立图、发散图、序列图、多层图。[5]张蓓认为,按照绘画技法可分为手绘插图和计算机插图,前者又可分为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摄影图等。[6]刘真福研究中学语文教材插图认为:“插图的类型,一是封面图,二是文前的彩色插图(封面后、正文前的铜版纸上的若干幅插图),三是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四是课文内插图。版式设计的小图忽略不计。”[7]这是一种着眼于插图在教材中所处位置兼及功能所作的分类。下面,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按照主要图类对每册教材中插图作以统计,具体情况参见表1。

根据插图呈现内容,人物为其荦荦大者;根据插图组织形式,独立图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根据插图绘画技法,数量首推摄影图,次为中国画;根据插图的教材位置,课文内插图和单元导语页插图的数量排在前两名。这些插图的类型和数量,其分布特点非常显著,是对教材插图教学价值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基础。

在上述分类标准中,教材插图的组织形式、绘画技法更具有美术学或设计学的特点。从语文学科及其教学的规律来看,教材插图的呈现内容和插图的教材位置,更具有语文教学价值。以教材插图的具体位置为标准,考察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三册教材,其插图只有三种类型:封面图、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和课文内插图。总体来说,其教学价值不尽相同,但仍存在有机关联,在考虑利用插图服务教学时应当统筹兼顾、整合利用。下面,就针对这三类插图的教学价值分而述之。

一、封面图

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教材的封面图,延续了必修教材上下两册封面图的类型和风格,“都是组合式的多层图,并非单幅的独立图。”[8]在具体的组合方式上,主要是利用书法作品和传统山水绘画的作品进行组合,前者居上,后者居下,两个层次非常分明。在上册封面图中,其上书法作品系课文《将进酒》的行书,其下山水绘画为江河奔流山崖间的画面,颇有水流湍急奔涌的气势。中册封面图,其上书法作品系课文《屈原列传》的行书,其下山水绘画为舟船行驶水面而岸有楼阁远山的画面,散发出传统中国绘画典雅精致的韵味。下册封面图,其上书法作品系课文《兰亭集序》王羲之的行书,其下山水绘画为多人临清流而坐、山亭聚谈、身后伴有山岩草木的画面,颇有古人乐山乐水、天人合一的气息。据此透视设计理念,这些插图都取材于中国书法和传统绘画等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书法有意选取行书而不选择楷书、草书,绘画有意选取山水画而不选择花鸟画、人物画,旨在传达中华民族对行云流水、山川秀美、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偏好。

在三册教材的封面中,其上书法作品的右侧,印着书法体“语文”字样,字形较为方正,凸显了汉字方块字的特點,虽用行书但运笔流畅自然,笔墨饱满以粗线条为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添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据研究,书法体“语文”两字当出自郭若沫先生书法作品。三册教材的色调层次基本类似,上部为红褐色,下部则略有差异:上册为墨青色和灰白色,分别象征山水;中册为米黄色,颇具古代绘画卷轴泛黄的历史感;下册为褚红色,仿佛山石草木生机勃勃。因了书法、绘画及其位置关系,还有色调的层次,促进封面的版式设计、图像组合和色调层次等形成了富有生机的整体,从而保持了设计图式、色调层次和审美趣味的统一。

封面图的教学价值相当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教材给学生留下何种第一印象。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实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材封面图的暗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材封面图有课文、有书法、有绘画,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趣味是相当高雅的,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制和唤醒学生的审美系统,凸显了对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照,其育人价值是非常明显的。

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封面图也并非毫无用处,关键是教师如何观察、研究和选点开发。例如:选择性必修的上册,其封面图上部书法是《将进酒》的繁体字行书,从左至右细读字句,可发现第七列有“但愿长醉不复醒”的诗句,这跟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的《将进酒》相同,都写作“但愿长醉不复醒”,然而,教材中的《将进酒》却将其写作“但愿长醉不愿醒”。对此,教师就可利用版本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愿”“复”的语境差异、语体差异和写作意图,这很有可能将学生卷入深度学习语文的状态中。再如其余两册封面图,《屈原列传》《兰亭集序》行书作品等内容,虽然未必存在类似《将进酒》这样的版本歧异问题,但也有助于学生认知古人的风采和激发学习课文的动机兴趣。

二、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为上中下三册,每册均为四个单元,因为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导语页背景插图,所以每册教材都有四幅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根据单元导语的文字内容,识别并解读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等构图要素,可梳理并制作“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的对应关系表。按照单元顺序,分册别呈现其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参见表2)。

从图表的栏目和内容来看,每个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的内容跟其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具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对此,教师可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整合课文的题目、人物、主题等内容,顺势挖掘插图的教学价值。

例如上册第一单元导语页的背景插图,其主要内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单元的人文主题则是“伟大的复兴”,众所周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其底座上面的浮雕展现了一百多年来为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发展的历程,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部贯穿着本单元“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从图文来看,深层逻辑相扣,主旨意义紧密关联。就插图的教学价值而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为伟人领袖毛泽东所作,这跟第1课课文即领袖讲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具有直接关联性,利用插图就可顺势开启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课文的作用。例如上册第三单元导语页的背景插图,采用书架如林的图书馆室内正面照片展示层层排排、林林总总的书籍,既有文化博大精深的厚重感,也有文化多样精彩的丰富感。其教学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中的本本经典名著,直接导入本单元《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经典名著的节选文字的学习。再如中册的第四单元,其背景插图的要素为鹅毛笔墨水瓶和毛边纸,跟单元人文主题“丰富的心灵”非常契合。因其构图要素颇具欧美文化风格,教师可据此设计单元预习的提示或导语,以期引导学生走进本单元《玩偶之家》《迷娘》《致大海》等外国作品的阅读中。

总体说来,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是有其教学价值的,具体价值至少有二:其一,这些背景插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直观印象,能够在潜移默化或无形中酝酿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情意。特别是下册第一单元背景插图舟行山水云烟,非常扣合“诗的国度”的人文主题,课文有《离骚》《望海潮》《扬州慢》等,学生可感受到氤氲其间的诗意;第三单元背景插图虬枝池水篱舍,非常契合“至情至性”的人文主题,课文有《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等,学生会很容易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志趣。其二,这些背景插图作为教学资源可资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或群文阅读教学,为整个单元预习课的导入环节而提供创意设计的线索或启示。尤其是上册第二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论语》刻本书影,直接关联单元人文主题“百家争鸣”,课文有《〈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等,教师可趁势从插图中的《论语》刻本书影切入课文《〈论语〉十二章》;中册第二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各阶层反抗斗争,直接关联单元人文主题“苦难与新生”,课文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图文因聚焦“反抗斗争”而关联特别紧密,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浮雕中的各阶层人物,趁机将学生带入“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从而导入整个单元的学习。当然,这些背景插图也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学情,用在某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学生阅读认知、学习意趣和教师教学过程等方面,这些插图确实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作用,所以其教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三、课文内插图

课文内插图是伴随课文而存在的插图,跟前述两类插图相比,其数量非常可观,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就插图组织形式而言,三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插图主要是单幅的独立图,只有《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根据小说情节而设置了两幅人物图。就其总体特点来说,这跟两册必修教材的课文内插图在编排模式上是完全一致的。就插图背后的教材编辑意图来说,这些课文内插图除了具有“美化教材的呈现形式、提升教材的品质品位”的作用外,也跟作为高中学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直接相关,因为其正处于从感性认识阶段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的过渡期,在课文内设置插图意在关照其学习心理认知特点并导向学习。为便于挖掘和开发课文内插图的教学价值,就根据教材编写者的命名对其作以统计和分析,极少数未命名或说明性文字过长的插图,则根据其主题或主旨命名。(参见表3)

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为“逻辑的力量”,没有具体的传统意义上的课文,其余三个单元的选文共计15篇(首),古诗词诵读的选文是4篇(首),课文内插图就有13幅,即使按照选文总量19篇(首)计算,图文比为68.4%,这个比例是极高的。中册的四个单元选文22篇,古诗词诵读的选文是4篇(首),课文内插图有14幅,按照选文总量26篇(首)统计,图文比为53.8%,比例也不低;下册四个单元的选文23篇(首),古诗词诵读的选文是4篇(首),课文内插图有15幅,按照选文总量27篇(首)核计,图文比为55.6%。就三册教材来说,上册的图文比最高,中册和下册的稍低,图文比例比较接近,但均在50%以上。

这些课文内插图,從教材编辑意图来说,其教学价值并非完全相同。有的是为了呈现作品场景,有的是为了还原时代背景,有的是为了展示作者情志,不一而足。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价值更非完全相同,有的适合课堂导入,有的适合探究问题,有的适合阅读课文比对,更多时候则要根据插图、课文和学情等内容统筹兼顾,将插图融入具体教学中。

(一)插图的课堂导入价值

利用课文内插图设计导入语,从而将学生带入新课,这本就是课文内插图的应有之义。挖掘插图的导入价值,既可以单独使用插图导入新课,也可以选择跟插图相关的诗文材料导入新课,均旨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积极认知,了解一些相关信心,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例如上册第三课《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其插图有焦裕禄的照片,就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同学们看着的这张照片,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治沙丘、种泡桐时的照片,他的事迹感动了全体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深夜,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追思不已,填词一首,并发表在《福州晚报》上: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同学们手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当时的感动全国的新闻报道,现在我们就跟随记者走进当时的新闻现场。

插图是学生能够直观看到的,但材料却是学生未见过的,这样形成“熟悉而又陌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感。

(二)插图的对照阅读价值

教材中的插图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的,教师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些插图跟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等扣合很紧密,插图就具有丰厚的对照阅读价值。例如上册课文《老人与海》中的两幅木刻插图,分别是老人高举渔叉刺鱼和鱼剩骨架的图景,连贯起来看,很有情节性,既有利于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有利于研读作者用语言是如何表现这两种场景的。中册课文《记念刘和珍君》,有刘和珍半身照,面容微带笑意,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课文的相关语段,借此品味鲁迅先生语言表达的精妙传神之处。下册课文《茶馆(节选)》,其插图是《茶馆》的剧照,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表现所对应的戏剧语言和对话组。类似的课文插图,还有很多,都具有对照阅读的价值。通过图文比读,学生可以借助插图更加深入、精细地研读课文,这类插图的教学价值就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挖掘。

(三)插图的问题探究价值

插图除了表现人物、情节或环境之外,有时跟课文的主题和思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具有探究的价值。例如中册课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插图为《光明日报》发表这篇文章的照片,就可以针对“文体”“写作意图”等文体进行探究。课文署名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而插图所显示的署名则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特约评论员”“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含义,从而探究课文的“文体”和“写作意图”。中册课文《过秦论》的插图是“秦灭六国示意图”,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秦灭六国的顺序,并用语句描述这个过程,然后寻找课文所写秦灭六国的语句,比对示意图和课文中秦灭六国顺序的不同,推测作者的用意所在。下册课文《蜀道难》,插图《蜀道难图》中有隐隐约约的人影,一个人影大小如课文中的逗号,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推断画家创作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的契合度,寻找和探究画家创作的语言依据。除了利用插图直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外,还可以对插图“挑毛病”,探究画家在哪些人物、情节和环境及其细节部位上跟课文所写存在差异,从而返回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插图的课堂收束价值

有些插图非常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结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认识,唤起学生对课下自学的兴趣。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其插图有焦裕禄当年手植桐树的照片,当地人亲切地称作“焦桐”,就可设计课堂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走进新闻现场后,为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广种泡桐树而深深地感动。这张照片中的桐树因为是焦书记亲手种植的,被当地乡亲们叫作焦桐。后来,人们为了深切地缅怀焦书记,还写了一首《焦桐之歌》,就让我们诵读这首诗结束这节课:

《焦桐之歌》

泡桐花開,春燕徘徊,

栽树的人却还没回来。

魂系大地,人在天外,

只有这桐树叶迎风摇摆。

风沙已退,内涝不再,

盐碱地变成高产平台。

桐树遮阴,桐板做材,

天籁之音民乐扬名中外。

啊,焦书记,

你对这块土地充满热爱,

泡桐花和春天是你捧出的风采。

啊,焦书记,

你对兰考人民饱含情怀,

你的名字和泡桐树永不分开。

根据插图,节选有关课外材料中的对应部分,择其精要语句作一两分钟的结语,既能很好地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也能巧妙地开启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门,其综合效果可见一斑。

(五)插图的拓展练习价值

插图是教学资源,既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用在课后学习中。在课后的拓展练习中,教师用插图开展创意活动。例如上册课文《大战中的插曲》有两幅插图,一幅是拍摄于1940年“聂荣臻与美穗子”的合影照,一幅是拍摄于1980年“聂荣臻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美穗子”的照片,教师可据此设计:假如你是美穗子,读了这篇文章又看了这两幅照片,你想说些什么?再如中册课文《玩偶之家(节选)》配有一幅演出图,教师就可指导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设计对话组、话题,相当于看图说话,只不过用的是根据剧本加工过的戏剧语言。即使是根据插图所设计的课后拓展练习,只要结合课文并遵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思想,就能充分挖掘插图的教学价值,学生也完全有可能走进更深层次、更有创造性的学习境界。

事实上,除了按照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开发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之外,还可以根据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开发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例如根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助力构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系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系。

总之,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是丰富厚重、多种多样的,其教学价值的形态或显或隐。教师应根据教学所需来开发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最大化地利用教材资源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编写说明.

[2][7]刘真福.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科学性与适用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01):60-65.

[3][8]熊纪涛.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插图类型及教学价值[J].教学与管理,2020(10):59-62.

[5]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22-26.

[6]张蓓.小学教科书插图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06):19-24.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专业方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名师课例研究”(课题编号:QJH202110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熊纪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导语价值课文
导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背课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