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家大塘十四号写诗

2022-05-30 12:24宋媛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诗诗歌创作

作为新诗爱好者的我常常与我的学生分享许多现代新诗,从徐志摩到袁可嘉,从北岛、顾城、食指、江河到如今的余秀华、陈年喜、刘年、张二棍等等。除了分享,我还想做的更多,我一直希望能够开设一节新诗创作课。但是却顾虑重重。一方面,作为老师的我虽然偶尔也动笔写诗,但是不得不说,也常常苦恼于自己不能准确再现内心一闪而过的情绪,因此,想要指导学生进行新诗的创作,难免心中没有底气。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新诗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新诗就是故弄玄虚的分行散文。因此,新诗在中学校园语境中的受众有限。如果想要推广新诗,扭转他们对新诗的偏见,那么这一节课必须要能展现新诗的特色,要以一个鲜活的主题真的击中他们的心脏,俘获他们的芳心,并且要激起他们的倾诉欲,点燃他们的易燃易爆的少年情怀,让他们自觉参与其中。否则,可能只会加深他们对新诗的偏见。因此,我的新诗创作课迟迟没有付诸实践。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位同学的一首未写完的情诗。忽然发现,这是不能错失的良机,我希望借此未尽的情诗点燃同学们易燃易爆的少年情怀。

在付诸实践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中学校园空间中新诗的接受与传播做一番梳理与思考。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思想的花朵。但是不得不说,在中学的校园空间话语体系中,新诗处境十分尴尬。这“尴尬”在何处?诗歌承载了众多的人文功能,但是在中学校园语境中却一直处于失语的边缘,甚至是一片空白。大家对诗歌的期待与校园新诗创作的现状是不匹配的。何以至此?私以为,我们需从长计议。

一、新诗创作的难度

胡适先生1919年10月在《谈新诗——八年来一大事》中首次使用了“新诗”这一概念,从此“新诗”便正式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名称。(与“白话诗”稍有不同。胡适在提倡“白话诗”与“新诗”的时候,二者的概念是稍有不同的。详情参见陈爽《从白话诗到新诗:胡适“新诗”概念的转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海子曾说:“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这易燃易爆的“烈火”即可理解成个体内心的饱满心绪的自然流淌。既然如此,那么诗歌的创作似乎就应该是情感饱满到极点之后的水到渠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新诗是内倾性的极度个人化表达,“勾连错综、难言之隐、莫可名状”,那么他的表达自然就面临困难。对于新诗的创作,即使是新诗的忠实拥趸与最积极的提倡者、出版过《尝试集》的胡适先生也依然直言“提倡有心,创造无力”。那么为何新诗创作如此有难度?

首先,这与新诗的产生机制有关。诗歌来自于诗人的灵光乍现,是诗人情绪的瞬间迸发。那么新诗的创作无异于诗人将自己转瞬即逝、一闪而过的诗思、情绪定格,因而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新诗语言灵动跳跃,充满了对日常语言与逻辑的挑衅与背叛。相较于小说、散文的通俗,新诗更多关注的是沉潜性与内倾性私人絮语,是激情产物。因此,不仅阅读理解起来有难度,模仿、复刻更是不易。

其次,古典诗歌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是个古典诗歌传统浓郁的国家。从我们蹒跚学步就开始学习古典诗歌,可以说古典诗歌开启了我们的文化启蒙。但是,这既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一种束缚。在面臨自由的新诗创作的时候,我们很难跳脱出古典诗歌的束缚。

再次,新诗研究的不足。几千年来,文人、学者对于古典诗歌的平仄对仗、表情达意,研究的全面、深刻、透彻,但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兴起、流行的新诗,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新诗,我们依然知之甚少。尽管,从八十年代开始,至如今,无论是现代新诗的创作还是评论研究都蓊蓊郁郁,每年都以庞大的数量蓬勃发展,但是不得不说,与小说、散文相比,诗歌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且,尽管如今现代新诗追随者众多,但是相较于古典诗歌的规律性、可操作性,例如古典诗歌的填词,现代新诗的创作依然神秘莫测,令人望而生畏。

其实,中学校园语境中,新诗的边缘化除了新诗的创作难度之外,还有一大原因便是高考写作对现代新诗的回避。私以为这直接导致了中学阶段对新诗创作的严重忽略。在高中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语境中,对议论文、记叙文写作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新诗创作的重视。甚至,毫不客气地说,被高考作文排除在外的“现代新诗”其实也被排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领地。高考对新诗的排斥,导致新诗创作一再地失语,成为高中教学过程中若隐若现的存在。

二、新诗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视新诗的创作?为何还要在中学校园语境中强调新诗的创作?这关乎新诗在校园空间中的正当性,甚至是正统性的捍卫。

首先,新诗是生计困顿、心灵困厄、生死交缠的现代人的选择。写诗是人生的一些必然诉求,尤其在至明或至暗的时候。中学生,身处十七八岁的青春期,正是如花的年岁,升学的压力、懵懂的情愫、成长的烦恼,都是诗歌吟咏不尽的主题。那么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苦恼用文章表达同样可以,为何一定是诗歌?”对此,我非常赞成秦晓宇在《以诗为证》一文中所说的几句话:“大白话是一种毫无难度的表达,但是往往把物质世界和心灵深处那些勾连错综、难言之隐、莫可名状的东西省略了,于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被大大简化了。这样的发声有时未尝不是一种遮蔽。”诗歌语言的凝练跳跃恰恰满足了个体“勾连错综、难言之隐、莫可名状”的表达诉求。有的时候,并非是诗歌的语言在跳跃,而是我们的情绪在波动;并非是诗歌莫可名状,而是我们的心绪难以捉摸。诗歌,是一面镜子,烛照的是层层包裹之下的你我;诗歌,也是一本日记,一个个白纸黑字记录下的,其实都是白天的我与黑夜的我、理性的我与感性的我白刃相见。中学生的新诗创作绝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恰恰相反,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成长的烦恼,升学的压力,他们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常常是被遮蔽的。他们的言说无论是对个人生活还是整个群体的生存境遇以及精神状态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也将为我们重新思考诗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察入口和美学路径。

其次,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校园空间,需要诗歌这样的载体,实现肉体的解放与精神的超拔。余秀华曾说:“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的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诗评人霍俊明曾说:“诗歌就是生活的梯子,沉滞麻木的生活需要偶尔抬高一下的精神景观,哪怕诗意只是提高小小的一寸。”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除了分数,除了书本试卷,他们理应获得更多。他们的新诗创作绝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恰恰相反,中学生群体,尤其是高中生群体,有着常常被成人忽略、被遮蔽的忧伤与疼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在中学生群体中日渐增多。当诗歌成为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一根拐杖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成全他们一个轻盈的表达渠道,在分数的平行空间中,为他们开辟一片“远方”,架起一座梯子,让校园成为一个燃烧的、向着诗歌所有的尺度敞开的空间?

再次,诗歌写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多元的生活中对日常的和无“诗意”的场景的关注和重新发现,近乎于诗意的眼光与诗性的思维的培养。重庆的作家李元胜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微生态摄影师。可以说这两种社会身份相互成就,相得益彰。这对我们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启示。在他的代表诗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中,李元胜暖意洋洋地道来: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還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李元胜将生活中看似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全部请进诗歌,“低头看鱼”“把茶杯留在桌子上”“坐在走廊发呆”。这些很琐碎的生活细节在陈述的过程中甚至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但是这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生活一经李元胜的描述,我们会猛然发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并非只有“一地鸡毛”,“诗意”就潜藏在分分秒秒的用心观察中。

这种诗意的重新发现与重新发声,对现代文的写作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与推动。著名作家木心,诗文并举,他的《九月初九》中:“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旧的空鞋都有脚……”我们会发现写诗的木心,他的散文语言也拥有现代新诗一般的余韵,接续了诗歌传统。除此,当代的众多作家,例如王鼎钧、熊培云、王开岭、邱华栋等等,他们也都具有诗性思维,以细腻而敏感的心灵观察生活,文字中涓涓诗意独具风韵。思及此,我们会发现尽管高考作文明确要求“诗歌除外”,但是高考并没有排除诗歌,现代新诗既可以以“被引用”的方式走进现代文写作,更可以诗性思维提升现代文的文采。

三、新诗创作的一次实践

在无意间发现了那位同学未尽的情诗之后,自觉冒失,虽非故意,但是却依然无意间窥视了一个纯真少年甜蜜的心事。读完,思量再三,我决定约这位少年小谈一次,想要告诉他我的感动,想要与他一起交流新诗创作的心得,更是希望能够获得他的同意,借用他的小诗,点燃大家新诗创作的热情。

1.课前准备

(1)推荐阅读

我与同学们约定两周时间,在这两周时间内,大家自由阅读现代新诗。除此之外,我也拿出我的藏书,推荐给大家。包括蔡天新编选《现代汉诗110首》、顾城《顾城的诗》、北岛编选《给孩子的诗》《朦胧诗精编》、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陈年喜的《炸裂志》、刘年的《为何生命苍凉如水》、黄梵的《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霍俊明的《萤火时代的闪电——诗歌观察笔记或反省书》。这些书放在教室里,大家自由传阅。我希望,这些书能够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这些书涵盖了从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八首白话诗开始到当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例如当代余秀华、陈年喜的代表作,也包括一本诗歌创作方法论的书与一本诗歌评论。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诗歌视野,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积极与同学分享、交流。

(2)下发资料

选取六首诗: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食指《相信未来》、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陈年喜《炸裂志》、余秀华《我爱你》,课前一天全文印发给大家。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2.课堂学案:为你写诗

一、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印发的资料,讨论概括现代新诗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大胆歌颂爱情、追求爱情的佳作数不胜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以学业为重,但是正值青春期的我们难免也会萌发懵懂爱意。梁羽生曾言:“少年情怀总是诗”。此时的我们虽然不能恋爱,但是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将这份纯真的感情诉诸笔端,写成诗歌,变成我们的独家记忆。以下是一位同学所写的一首小诗,请你依据总结的新诗特点,帮他修改,并说明理由。

思念

母亲总是说我还小,

可我已经害怕来不及。

我无法停止思念你,

正如我无法停止呼吸,

我知道,我应该更清醒一点,

但是我做不到。

我对着天祷告,

我愿意为爱承受一切。

多想清晨,给你一朵红蔷薇;

多想午后,给你一颗松果;

多想傍晚,给你一缕晚霞;

多想深夜,给你一颗最亮的星。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我很想你。

你是窗外的水杉,

给我温暖与慰藉。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我还在想你。

你是那一弯迷人的月亮,

给我神秘与惊喜。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笔:请你模仿二、三小节,为这位同学续写一小节诗。

3.课堂终端呈现

(1)经过热烈讨论,对于新诗的特点大家总结如下(以下特点的总结,采用了同学们自己的语言):

①语言凝练简洁,而且词语搭配奇妙,常常不符合日常的表达习惯,但是别有韵味;

②意象特别多;

③想象力特别丰富,给读者带来一种思维的跳跃;

④句式自由,长短不一,不必押韵;

⑤善用修辞手法;

⑥情感特别饱满,但是抒情又常常比较含蓄。

(2)经过大家的修改,这首小诗修改为: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母亲总是说我还小,

可我已经害怕来不及。

我无法拒绝思念你,

正如我无法抵抗地球的引力。

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晚风并不能让我更清醒,

只有你的眼眸能化开我心里的三尺冰冻。

我深夜祈祷,

就让经年不化的雪覆盖我,

所有悲的、苦的、涩的一一穿过我。

多想清晨,给你枝头还带着露水的红蔷薇;

多想午后,给你玄武湖畔落下的第一颗松果;

多想傍晚,给你致远楼外的最后一缕晚霞;

多想深夜,给你一个孤独的我的所有的梦。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天色很美,

窗台外那一株金色的水杉,随风摇曳,

犹如你落地生根的倩影。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风很轻,

你是天边那一弯遗世独立的月亮,

我愿意是你身后浓得化不开的天幕,守护你。

主要修改理由:

①首先,小诗的题目由原来的“思念”变成了“深夜十一点的南京”,张弛同学给出的理由是“思念”過于直白,整首诗应该是小作者深夜下了晚自习之后回到家里,凝视窗外的夜空,久久不能入睡写下的诗,所以索性选用诗歌中提到的“深夜十一点的南京”这一句做题目。而且,食指写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也算是一种致敬。张弛同学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②原诗中“我无法拒绝思念你\正如我无法停止呼吸\我知道,我应该更清醒一点\但是我做不到\我对着天祷告\我愿意为爱承受一切。”很多同学觉得语言过于平淡,平铺直叙,为了体现出语言的跳跃、联想的丰富,韩思睿同学将其修改为:“我无法拒绝思念你\正如我无法抵抗地球的引力\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晚风并不能让我更清醒\只有你的眼眸能化开我心里的三尺冰冻\我深夜祈祷\就让经年不化的雪覆盖我\”另外,“承受一切”显得过于笼统单调,所以改成了“所有悲的、苦的、涩的一一穿过我。”

③原来的第二小节,“多想清晨,给你一朵红蔷薇\多想午后,给你一颗松果\多想傍晚,给你一缕晚霞\多想深夜,给你一颗最亮的星星。”同学们觉得虽然运用到了很多的意象,但是这些意象的陈述只是白描,不够“美丽动人”,不足以表达作者愿意倾其所有的爱慕之情,所以最后在众多的修改中,大家决定选用林紫星同学的修改:“多想清晨,给你枝头还带着露水的红蔷薇\多想午后,给你玄武湖畔落下的第一颗松果\多想傍晚,给你致远楼外的最后一缕晚霞\多想深夜,给你一个孤独的我的所有的梦。”

④原诗中的第三四节,“我很想你”“我还在想你”直抒胸臆,过于直白,同学们觉得太过直白的语言不委婉,不仅会“杀死”诗情画意,而且会让心上人觉得俗不可耐。所以经过讨论,同学们决定采用“移情”的方法,寄情于景,修改成“天色很美”“风很轻”,如此含蓄也如同王家卫电影的表达方式,意蕴无穷。

⑤第三四小节最后两句“你是窗外的水杉\给我温暖与慰藉。”“你是那一弯迷人的月亮\给我神秘与惊喜。”争论颇多。有同学认为原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的很好;但是有同学认为文字虽美,但是句式不够自由,略显呆板。最后大家票选出李文文同学的修改:“窗台外那一株金色的水杉,随风摇曳\犹如你落地生根的倩影。”“你是天边那一弯遗世独立的月亮\我愿意是你身后浓得化不开的天幕,守护你。”既保留了原诗比喻的修辞,但又在原始的基础上修改了一些表达,实现句式的自由与语词的跳跃。大家大加赞赏“落地生根的倩影”“遗世独立的月亮”,奇妙的搭配,既新颖又灵动,令人耳目一新。

(3)练笔:模仿二三小节,续写的一节,大家积极参加,选取郑天晴与孙浩两位同学的精彩创作: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城市很安静,

你是我日记本中写不完的白纸黑字,

一撇一捺,都是云海山丘的忧伤与甜蜜。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时间很慢,

你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根号三,

无穷无尽的数字里是无穷无尽的神秘。

四、新诗创作课的反思

1.逆向思维的回溯

这节新诗创作课主要采用一种逆向思维:先概括新诗的特点,再由这些特点逆流而上观照新诗创作,这其实是受了黄梵老师的《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的启发。

诗歌,尤其是现代新诗的表达,意味着对惯常语言的背叛与改写,有些诗人将此称之为诗歌语言的“野性”。那么怎样将这些经验变成文字?教科书常常将现代新诗的特点,各个流派、代表诗人的特点归纳总结概括。学生烂熟于胸,但是知识的掌握并不代表能力的掌握。老师可以逆流而上,由这些特点、经验切入,通过层层训练,运用落实到新诗的写作中,实现文本的新意跳跃。

例如,同学们概括的第一条特点:“词语搭配奇妙,常常不符合日常的表达习惯,但是别有韵味”。那么我们在新诗创作的过程中,就要时刻注意以一种违背日常语言逻辑习惯的表达实现语言的跳跃。学者、诗人黄梵称之为“错搭”,这其实便是利用语词天马行空的搭配、错置,挣脱惯常语言习惯的禁锢,放纵语言撒丫子奔跑,纵情的狂欢。此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帮助同学们实现语言的不凡的跳跃能力。也许此术并不能完全准确还原诗人内心火花迸现的过程,但是对于初学者将是一次巨大的启发。这与“联想”很相似。但是联想,释放想象力,说起来轻松,但是经过了长期的规范化、系统化教学的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想象力的释放。而错搭,看似是一种胡乱的拼凑,但是不得不说,可以通俗易懂、简易有效地释放被捆缚的手脚。因而,李文文同学的创作“落地生根的倩影”“遗世独立的月亮”备受好评。

新诗,如同精灵,是诗人的灵光乍现与决堤的情绪。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有的时候,并非是诗歌的语言在跳跃,而是我们的情绪在波动;并非是诗歌莫可名状,而是我们的心绪难以捉摸。

2.自由写作的释放

新诗是自由的,新诗的创作也应该打破条条框框。很多诗人都谈起自己创作初期的时候,都曾谈及在创作新诗的过程中勇于试错,诗人黄梵甚至鼓励初学者可以闭上眼睛信马由缰地写,不停地写,写下自己所有潜意识中想写的话。对此,我深感认同。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自己很喜欢的一些句子,常常都是在梦境中轻松自由的状态下出现的。为何如此?我觉得这与诗人黄梵“自由写作”的道理颇为相似,都是一种自我潜意识的释放,是感性自我对理性自我的突围。所以,要勇于试错,大胆地写,自由地写。我认为不仅新诗创作理应如此,所有的创作都应该大胆尝试。我相信每一位作家、每一位诗人的成长,都是历经了层层的锤炼、一次次的摸索,写废了无数作品,才最终走到读者面前的。在这节新诗创作课中,我给出充足的时间,鼓励同學们大胆地写,多多地写,自由地写,将脑海中浮现的句子、不吐不快的句子全部写下来,不必在意好坏,更何况所有的作品都可以修改、润色,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创作,写下了很多奇思妙想、闪烁诗意光芒的句子。例如,在修改句子的时候,李文文同学在很短的时间里信马由缰地整整写了一页A4纸,然后慢慢挑选,精心组合,最终写出了“窗台外那一株金色的水杉,随风摇曳\犹如你落地生根的倩影。”“你是天边那一弯遗世独立的月亮\我愿意是你身后浓得化不开的天幕,守护你。”这样惊艳的句子。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明媚动人的诗句,例如,陈晨同学写的“深夜十一点的南京\夜色冰冷\这世界和我想的不一样\但你是最炽热的意外”,陈可悦同学写的“深夜十一点的南京\紫峰融化在时间里\空空荡荡的深夜\你是我唯一的红灯笼”。

3.讲练评的结合

这节“讲练评”相结合的新诗创作课,并不是教师为主导的单向度的传授,而是一群新诗爱好者的切磋狂欢。我曾困惑,对新诗细碎的总结、修改、讨论、斟酌,是否会“肢解”诗歌。而且新诗,是注重灵感与情绪的,这样由特点“倒逼”创作,是否会导致新诗的刻板与机械?我将这样的困惑求助于学者、诗人黄梵老师。黄梵老师认为诗歌并非我们所认为的神启之作,“爱好者、初学者会把灵感视为圣物,侧重追逐神启般的涌现……其实这个看法非常错误,爱好者是把关注的先后顺序搞颠倒了,写作初期,他们本应先关注技巧,等过了技巧关,再关注所谓的灵感。”这给了我在讲授新诗创作时注重技巧的归纳、总结、运用的底气,让我明白,在讲授新诗创作课的时候,面对新诗的初学者,即使是缺乏灵光乍现的“灵感”,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技巧的训练走近新诗、继而走进新诗。

那么,对于同学们的诗歌创作该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尽管文坛曾有诗评人陈仲义教授轰动文坛的《论好诗的“四动”标准》,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四动”其实依然是感性而模糊的,不足以廓清“好诗”。“标准”虽难说得清道得明,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对于“好诗”是有一定的领悟力与鉴赏力的。他们是能够感受得到好的语词带来的冲击力的。在讨论、点评中,大家对于“好诗”是可以形成共识的。

让同学们讨论、点评,既为现代新诗祛魅,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点评中把玩语词,发现语言的万千气象。而且,在讨论新诗的修改与创作过程中,明确新诗语言的表达没有对与错的二元对立,而是让作品面向读者,接受读者的淬炼与拷问,获得向上提升的驱动力。

中学生是一个有爆发力有野性的群体,当现代新诗在校园中日益默无声息,当中学生的新诗创作进入集体休眠期,我们有责任唤醒,应该给所有默之于心的一个宣之于口的机会,应该来倾听中学生诗歌的心跳,实现对新时代下中学生精神境遇的发现与文学命名。最后,我想引用惠特曼的一句诗结束:“人类历史的伟大戏剧仍在继续\而你可以奉献一段诗篇。”

宋媛媛,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新诗诗歌创作
诗歌不除外
新诗之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新诗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