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绍典散文集《此心安处》序

2022-05-30 13:17谭邦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集子心安公安

绍典老师散文集付梓在即,嘱我先读,并为之序,小弟何能,敢当此任,然却之不恭,谨以获益之读后感报答信任之谊。

绍典老师数十年来以湖北省教研室领导者及湖北、中南乃至全国语文学会重要负责人之一的身份,特别是作为对语文课程有深度把握精湛研究的著名特级教师与学科专家,行走语文江湖,领袖群伦,指点后学,广受尊敬,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典爷”的美号。我于上世纪末受邀参与语文课程建设的多项工作,倏忽已是二十多年,在语文界多有走动,遂有机会跟典爷结识并深交,成为挚友,他年长于我,故对我多有引领教益。风雨飘摇,世情动荡,世相纷纭,如今结友,开口便知是否为一路之人,又交言则易,交心则难。我常说,当下成为挚友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志同道合,二是情投意合,也就是既要人生志趣和价值观念互相认同,又要性格性情彼此契合。典爷性情中人,风格豪放飘逸,高声大嗓,纵横捭阖,立论精辟而往往语惊四座,众皆信服。他的世界里不能没有酒,善饮而且酒量超群,一日三餐,皆以酒随,友朋相聚,则酒性大发,颇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兴,我干了,你随意,这是典爷的酒文化。我不善饮,少有独酌之兴,且为人拘谨,拙于交往,但好友相聚,也能放开,且酒风质朴,虽无太白之豪,却近少陵之诚,实亦性情中人,因而也常陪典爷遣兴。典爷有酒席,如果想起我在附近,必电邀速至,我也往往欣然前往。某夜典爷出差京城,大约第六感觉我也在彼,遂电话试探,果然如此,而且相隔不远,遂立即约在一起,出去找个小酒馆,再邀一二友人,一起度过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

典爷一生奉献语文课程,常自称“语文人”,有颗“语文心”,过去的著述,论文几百篇,结集好几种,谈的都是语文。网上广传典爷关于语文的名言,大约是下面这几行诗一样的句子:

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

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

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

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

读了这些句子,我们似乎能够想象典爷的语文世界和语文境界了,大约可以说,语文是生活,丰富多彩,语文有诗意,气象万千。但这回典爷不谈公共语文,这个集子献给了自己的故乡。

这个散文集起名《此心安处》,四字有典。北宋故事:苏轼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蛮荒之地宾州,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元丰六年(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轼共饮,请出柔奴劝酒。席间苏轼问及岭南风土,多情聪慧的柔奴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作答。苏轼深受感动,作词以赞。词曰: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那个年代的广南风土,属于烟瘴地面,“应是不好”,但侠心柔肠的柔奴,却觉得陪伴被贬的夫主,即令流落异乡,哪怕是蛮荒之地,也能心情安好,也能处之泰然,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心灵可以安然处之的地方,便是故乡。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可见“此心安处”这四个字,意义是值得玩味的,它指的并不是作为自己出身地的故乡。但今人常用“此心安处”作为家乡故里的代名词,典爷的“此心安处”即是自己真正的故乡——湖北公安。柔奴的心里,哪里都可以认作故乡,心灵安处,他乡即是故乡。而典爷跟柔奴恰好相反,柔奴是人在他乡,他乡即故乡。典爷是人在武汉,心怀公安,在他的心里,公安那一方水土,永远都是自己心灵可以安稳存放的地方。人在他乡,心怀故土,应该是典爷书名的正确解释。

“此心安处”的“安”词性多元,意义丰富。“安”本是个会意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下面的“女”字左右原有两点装饰,字形到西周略有变化,两点装饰只保留了一点,小篆和隶书以后两点都没有了。“安”的本义是平静,故首先当作形容词,《说文》:“安,静也。从女,在 宀下”,是说女在居室里,就会安静。《尔雅·释诂》:“安,定也。”《诗·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定。”则“安”可以引申出安定、安适、安全、安逸等意义。但“安”还有一种经常出现的用法是疑问副词,作“岂”“怎么”解。常用的例证是:“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楚辞·天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绕弯讨论“安”的多种词性和词义,其实是想借此加深自己对典爷这个文集的理解。当“安”作疑问副词解的时候,“处”的意义也不再是“处所”“地方”,名词变成了动词。须知“处”的本义其实是“中止”“停留”,《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这句话中的“处”是“出”的反义词,就是不出,就是停留,是说好的读书人应该重视自己的出处之道,时世清明,可以出来做事,以自己的能力造福民众,社会黑暗,出仕很可能难逃同流合污,于是应该不出,隐居在野,自保人格清白,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如此说来,“此心安处”,除了解做心灵安静之所的感喟,还可以读成此心怎么安放的疑问了。也因此,典爷这个集子的内容其实层次丰富,意义深刻。每个人都有一个出身地,都有一个家乡,但家乡这个概念的内涵其实是非常深邃的,意义也非常复杂,人们对家乡的感觉、感情和认知也就并不那么简单,绝非一个肤浅的爱字了得。

毫无疑问,典爷对家乡有着深厚的爱,并一直作为自己心灵休憩的港湾,这也是集名所欲表达的意思。公安县作为一个鱼米之乡,典爷生于斯,长于斯,在那方水土长成一个高大的身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还工作了很多年,家乡的街道房屋都修在了典爷的心怀,河湖港汊都变成了典爷身体里的血管和纤维神经,我们在这个集子里看到,典爷对公安的自然景观、历史过往和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而且颇有品玩珍惜的感觉,不能不慨叹典爷对公安那片故土爱得深沉。

前面说典爷这个集子献给家乡,似乎不谈语文了,怎么可能!典爷永远也忘不了自己是个“语文人”的。在这个集子里,有很多篇章在解析公安的方言和特殊语词,例如《称谓那些事》《公安话身体》《也说说“好嗒”》《说ga》等,这些篇章除了让我们看到典爷的幽默与风趣之外,这些工作也正是一个“语文人”该为家乡做的事情,而典爷显然在这方面是功力深厚的,研究公安方言的学者们应该关注这个集子里这方面的成果。

读这个集子的时候,特别佩服的是典爷记叙、描状某个事物的笔力,也感叹他把这些已成家乡“非遗”的工艺流程记得那么清楚,过程,状态,尺寸,细节,要害,工具,器物,神态,有说明文一样的精准,《打钱纸》《锔碗》《说“酢”》这些篇章,把那些历史镜头拉回当下,生灵活现,如在目前,让我们读得趣味盎然。这种叙事状物的功夫,显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人”的独特修炼,做過典爷学生的那些同学,可能会记起当年典爷站在讲台上解析类似课文的精彩镜头。

人类的历史像九曲黄河,有十八道弯弯,走过很多弯路,犯过很多错误,而且还在继续,有些犯过的错误隔些日子还会重犯。不用说,我们各自的家乡都在其中。也由于这个缘故,我们每个人对于家乡的记忆是丰富复杂的,甚至往往是爱恨交织的。典爷记忆中的公安也是如此。典爷已越古稀,生于民国,长于49之后,经历了许许多多。这块土地有过一段荒唐的时间,发生过很多荒唐的事情,这些荒唐时间的荒唐事情需要经历者们记录下来,说给后人。而把历史的伤痕揭开给后来者看看,目的是反思,是希望后来者接受经验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对于读书人特别是人文学者来说,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份责任,是责无旁贷的。我们看到,这个集子里的不少篇章很有节制地记述了当年的一些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体现着典爷对家乡更加深度的爱,这是一种深刻的理性。不忘历史,反思过往,改造生活,重塑美好。于是我们可以来说《此心安处》书名的第二个含义了,作为一个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学者文人,不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你的良心怎么能够安放!

这是典爷这个文集更加宝贵而深刻的价值。油然而生敬意。

是为序。

谭邦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集子心安公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在,就心安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雅盗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顿饭一处心安
书籍
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