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路径

2022-05-30 13:17谭玲芝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标语文课程育人

在职业高中的育人使命中,语文学科具有独特地位。一方面,语文学科以母语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密切沟通与深入交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人生阅读材料,可以浸润学生心灵。也就是说,中职语文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以知识教学为学科目标,以学生成长为育人目标。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知识需求与成长实际,结合职业高中语文课标的教学要求,本文提出“成长阅读教学”概念,以适应课标的育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坚持语文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这种教学目标指向,本质上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应以坚守稳固的‘基础为前提;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审辩思维为追求;以适当的‘横拓纵延为保证。”[2]那么,究竟如何从成长阅读教学中探索出具体的育人路径呢?笔者立足近三十年的学科教学实践,从成长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课标规定的成长阅读教学内容出发,比较细致地探索成长阅读教学的育人路径。

一、从课标中发现“成长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下简称《标准》)是笔者立论的前提和研究指南。近十年来,深入研究课标内涵、总结课标应用实践经验的教研成果较为丰富。有研究认为,课标“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首次建构了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系统。专题教学可以有效破解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契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呼唤。专题具有综合性、情境性、多元性等特点,专题教学应进行整体设计,将核心学习任务分解为结构化的小任务和系列学习活动。专题教学实施应聚焦目标,从小口径切入,清晰教学主线,引导学生扎实开展言语活动,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3]这一评述对于新课标具有启示意义。强调专题学习,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回应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由此,我们抵达了语文教育的育人使命入口,不再游移于知识或是技能的选择,不再回避成人与成才的递进关系,明确教书育人的本分,突显语文学科为学科体系的基础价值。

《标准》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需要从阅读教学中发掘能量、寻找路径和确保教学教育效果。就阅读材料而言,好的阅读材料,一定是关乎学生成长的阅读材料,一定是关乎学生日常生活、情感思想的成长材料,惟其如此,阅读教学才可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教育力量。《标准》以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学科模块为核心内容,其中,基础模块有四个阅读专题即“中外文学作品选读专题”“古代诗文选读专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選读专题”,职业模块有两个阅读专题即“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科普作品选读专题”,共有6个阅读专题,含量大,包容广,皆可发现成长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价值。

二、成长阅读教学的《课标》要求

成长阅读教学作为一个教学方法概念,强调阅读教学面向学生成长的关键育人内涵,本质上也是理解《课标》对于中职语文培养人才目标的基本定位的延伸,通过历史、现实、文化、科技、价值观等多样丰富的阅读材料,集中用力于学生成长的核心任务。可以说,《课标》对原有中职语文教学系统的继承与革新,立足点也是学生成长。“中职语文课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强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其与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完善课程评价,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强化育人导向。中职语文课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语文学科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明确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也可以说,成长任务驱动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教、学、评”的基本内容,也是育人的基础形态,可以连接起学生价值观、历史观、生命观的塑造与成长。

《课标》基础模块四个阅读专题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学生成长的维度,也可以细化这种要求,对于成长阅读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外文学作品选读专题要求,阅读教学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从形象、语言、情感的审美体验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成长;古代诗文选读专题要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感受与领悟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魅力,“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成长;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要求,引导学生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从革命志士、革命群众奉献民族解放事业的先进事迹中,学习优秀的爱国精神、崇高品质和大无畏革命气概,引领学生革命主义精神的成长;社会主义文化先进作品选读专题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学生在国家制度上的观念成长。

职业模块的两个专题中,劳模、工匠精神作品选专题要求,通过阅读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的成长作品,指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深入理解精神境界对于职业理念的形成和优秀技能的掌握的内在关系,从而获得人生与职业成长的宝贵经验;科普作品选读专题要求,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同时,激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知识眼界,认识科学精神的本质与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在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掌握科学技术的成长能力。

三、成长阅读教学面向新时代的两种育人路径

成长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坚持整本书阅读,只有整本书阅读,才能发掘出作品的意义世界,才能引导学生形成作品完整性的语文意识,才能激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生命情感与价值联系。换言之,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和实质就是阅读的完整性与思维的完整性,只有完整的阅读,才能对文本建立较为宏大的概念,由此也可以更好地将文本中的观念和知识与个人的经验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养成对于世界、社会和个体的正确认知。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完整阅读一本书是相对困难的,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可以采取的对策是: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感;过程指导,满足学生的阅读获得感;成果分享,促进向专题阅读发展。”[5]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方法的“激发兴趣——过程指导——成果分享”的师生互动原则,于是,成长阅读教学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评价效果。

成长阅读教学实现育人任务的首要路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社会中,学生成长的基本方式是阅读。即便进入社会,阅读也将是他们面向成长的终身学习方式。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成长阅读教学育人路径的关键条件。成长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成长目标、成长材料和成长意识纳入考评任务,以阅读专题成长自测表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我评价。经过长期的教学调研发现,阅读专题成长自测表很好地融入了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成长要素成为贯穿阅读始终的内在心理需求,而且不同专题、不同阶段,成长自测表发挥着正向影响的成长能量,在阅读量、阅读时长、阅读效果等方面,可以非常持久而深入地推动着学生的阅读,阅读兴趣与知识面由此得到扩展,阅读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第二条育人路径是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能力。阅读材料丰富驳杂、良莠不齐,而学生的时间宝贵,必须作出健康向上而快速敏捷的选择。“教师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6]这种对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的价值取向要求,根源上就是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外经典阅读材料、中国传统哲学阅读材料和革命文化优秀阅读材料的自觉选择,能够筛除不良的阅读材料,抵制有害的阅读材料,从价值观培养和积极导向的人生阅读材料中获取选择能力,使得成长閱读教学由此完成育人任务。

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真正的人”[7],并发挥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禀赋。在这个意义上,成长阅读教学就是教育的一种教人成长的方法,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善阅读,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陈玉中.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2019(15).

[3]何忠.从理解到运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专题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20(Z6).

[4]倪文锦.突出育人导向 强化核心素养[N].中国教育报,2020-03-11(11).

[5]徐颖.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7]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谭玲芝,湖北省巴东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课标语文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