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角色发展的危机与重塑研究

2022-05-30 10:48巫佳茜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

摘要: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是教育发展新的风向标,置身其中的学生正面临学校“围墙”即将突破、发展可替代性增强、教师形象泛化、知识权威地位式微的发展危机。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冲击,文章研究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角色发展的危机与重塑,发现教育的场域、对象、主体与内容必须采取新行动路径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一是挖掘多样学习途径,二是主动开发智慧模型,三是跨界学习提高素养,四是注重提升能力养成。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学生角色;发展危机;角色重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相较于其他行业,教育行业的变革几乎是最缓慢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而这种静态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动态要求。全球著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报告称,到2030年,保守估计全球约4亿人会因人工智能工作发生变动,激进预估会有8亿人因为人工智能失业[1]。人工智能给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层面带来的变革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新形势下,年轻一代学生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他们应如何调整自己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淘汰,这一点值得思考。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要求,学生不应拘泥于根深蒂固的被动发展模式,必须树立起主动思考、个性发展的核心理念。

1 人工智能与教育

1.1 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应用

早在20世纪中期人工智能就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建立起来,只是彼时的新兴学科受制于现实技术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更谈不上广泛应用。在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之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英国数学家布尔以及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图灵测试”尤为著名。近年来,人工智能的五大核心技术(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语音识别)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得到井喷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热门分支也推动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计算机可以学会分析数据、识别并以最少的人工干预作出决策。这项技术除了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以外,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

1.2 “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与应用

随着智能技术的更迭与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教育”,并从不同视角探讨、界定“人工智能+教育”的丰富内涵。彭绍东把“人工智能+教育”表述为“人工智能教育”,并赋予双重含义:一是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二是以人工智能为学习内容的教育[2]。而王岚使用“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对专业术语加以阐述,其认为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和教育科学结合在一起,以发展适应性学习情境,通过开发和使用具有灵活性、包容性、参与性和个性化的智能工具来赋能教育,并指明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依据主体大致划分为三类,即面向学习者、教育者和学校的人工智能[3],如表1所示。

2 角色危机: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发展的风险挑战

2.1 教育场域:学校“圍墙”即将突破

2013年,清华大学正式加盟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MOOC平台,随后网易云课堂、一席、混沌大学等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这是传统意义的教育场域出现的第一轮转变。2020年上半年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全面采用“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育模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场域的突破带来了第二轮变化。

在新一轮变化中,教育场域突破了学校的界限,融合了现实的家居环境与虚拟的在线课堂,学校不再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他们活跃在各种在线学习系统和网络课程平台中,由于缺乏教师的约束和真实的课堂体验感,大学生线上逃课的情况明显增多且形式多样[4],因此学生发展的挑战主要在于其学习体验的自适应能力与自我约束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制与授课经验、在线教学平台的监管能力与呈现形式对提升学生在线教育接受度至关重要[5]。

2.2 教育对象:发展可替代性增强

管理学中的二八定律对应人的发展,即有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工智能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可能带来极大的职业危机。回顾三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似乎在夺走人类工作的同时又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仍然采用固有的思维模式、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那么他们能否适应未来的就业形势值得商榷。当下,应当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摒弃记、背、算这类机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与独到的思考模式,这或许是可行之道。

2.3 教育主体:教师角色泛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知识迭代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不仅仅是具备教学素养、掌握学科知识的人,还有可能是冲破样态的智能机器或是挣脱年龄和经验束缚的学习者。一方面,大数据背景下,虚拟空间的教学名师或专业人士能够以更快、更精准的方式将间接经验传递给学生,而学习者需要在没有传统教师全方位的指导下,自发地探索、挖掘知识背后的原理。另一方面,人机协同为人工智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人机协同是传统教师或学生与AI教师在某个教育场域中相互协作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此种教学情境对学生的自适应与调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教师角色的泛化与多样化,学生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应传统教师、智能教师或“人机共教”双教师等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教育内容:知识权威地位式微

从赫尔巴特的“教师、教室、教材”三中心论到斯金纳的程序性教学模式,都对世人一味追求知识的机械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0年前,人们可以振臂高呼“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在知识获得难和传播难的年代,掌握知识的人或许能匹敌五个师,让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对个体而言,掌握知识是实现自我满足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学生必须转变习惯于从学校、教师习得刻板知识、机械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因为基于这样的学习方式难以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难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积累的各种知识具有海量性、共享性和易获取性等特征。大数据的海量性拓宽了学生对知识的接触面,学生面对应接不暇的知识可能出现学习倦怠或学习低效等不良反应。另外,随时随地共享网络上的知识极其容易,这反而可能影响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3 角色重塑: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发展的行动路径

3.1 挖掘多样学习途径,丰富教育场域形式

不论是第一次的主动变革,还是第二次的被迫适应,教育场域突破传统学校课堂的限制已成事实。当下学生需要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挖掘多样学习途径来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对于小初高阶段以及考研、考公等备考阶段的学习者而言,其学习需求相对明确,可以利用猿辅导、作业帮、学而思、文都、粉笔等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中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快速提高解题能力。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则更需要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MOOC、TED、网易公开课、一席等在线教育平台来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下,部分落后地区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充分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进步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资源分布的矛盾”,甚至部分贫困山区存在没有通网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加快落实这类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所有应该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提供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在线教育平台应当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秉持全纳教育的思想,利用高科技手段为所有适龄儿童推出内容更易被接受、形式更多样的在线教育资源。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这是一项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国家教育基础性工程,各地各级政府机构和相关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协同推进。

3.2 主动开发智慧模型,重塑教育对象内涵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当代学生等年轻一代如何更好地在未来立足是全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依赖自身的知识储备与人工智能的知识大数据对抗,人类的优势并不明显。马云在贵州演讲时提到“不要让机器去模仿人类”[6],同理,人类也不要学习死板的机器,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己的智慧才是应有之举。姚国章教授提出智慧开发模型[7],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学情将抗压力融入其中,进一步提出八维智慧开发模型,即“智慧=(知识+学识+见识+胆识)×(好奇心+想象力)思考力×抗压力”。在一般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陷入“听—学—背—记—考—忘”的恶性循环中。在知识浩如烟海的今天,学生如果不具备开发自身智慧的主人翁意识,就极易淹没在知识海洋中,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生物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曾袒露:“我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学习如果局限于在学校接受知识这一层面,就远远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只有把“知识学习”提升到“智慧开发”这个高度,综合考虑上述八维要素的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智慧开发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3.3 跨界学习提高素养,适应新型教育主体

作为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年轻一代,多数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基础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学生可能需要学会使用更多的软件和具备更高标准的信息素养才能在当下和未来站稳脚跟。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机共教”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不仅对教师角色有极大的冲击,还对学生的信息适应能力提出挑战。

首先,学生应主动跨界学习了解有关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核心技术,要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情景。其次,学生应在掌握人工智能原理的基础上学习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知识,在实践中多接触人工智能,逐步提升AI素养,打消对AI教师的抵触情绪,为良好适应“人机共教”的环境奠定基础。最后,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与现实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反馈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应用中的难点,以便现实教师随时调整人工智能相关的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3.4 注重提升能力养成,探索多重教育内容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仅学习专业知识只能让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8],知识在智慧开发模型中发挥着加速智慧形成的重要作用,它是丰富学识、增长见识、锻炼胆识的基石,也是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试金石。一方面,学生应做到读万卷书,读书是永远不会贬值的学习,因为读一本好书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汲取某一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读书能使人沉浸其中去感受、思考、领悟;另一方面,学生应做到行万里路,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真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八维智慧开发模型中新增一剂猛药——抗压力,和平年代,大多数学生在家庭的保护下长大,抗打击能力不强,而在充满未知的人生道路上他们需要面临层出不穷的挫折。因此,学校及各类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发如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提高抗压能力。在进一步强化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从八个维度出发不断拓宽智慧开发的受力面,让学生不仅拥有知识,更能拥有智慧。

4 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学生发展关乎国家命运与民族复兴,在新形势下,务必揆情审势、防患未然,为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作出应有的选择。面对教育场域、教育主体及教育内容的风云变幻,学生(教育对象)为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潮流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传统理念,加快适应以“智慧开发”为中心的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科恒运大数据. 2030年近1亿中国人或面临職业转换,全球将有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14080447_99944406,2018-01-01.

[2] 彭绍东.人工智能教育的含义界定与原理挖掘[J].中国电化教育,2021(6):49-59.

[3] 王岚,王凯.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风险与治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6):45-49.

[4] 陈鹏,范诗聆.虚拟空间中的游离:大学生“在线逃课”的质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2):73-81.

[5] 王义保,王天宇,刘卓,等.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教学接受度调查研究:以江苏某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1(5):100-106.

[6] AI互联网思想.马云贵州最新演讲:未来30年是最佳换道超车时代,你一天工作不超4小时(视频)[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144222462_464025,2017-05-28.

[7] 姚国章,巫佳茜,李诗雅.人工智能大潮下教育如何直面未来[J].教育现代化,2018,5(30):160-165.

[8]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作者简介:巫佳茜(1996—),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