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范例支架,突破习作困境

2022-05-30 16:05程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构段大匙藏戏

程阳

在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选取一两篇习作例文供学生参考学习,接着进行习作,在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下,学生思维易受限于习作示例,难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写作方法的应用,出现写不具体、写“流水账”的问题,或仿照习作例文,出现“千篇一律”的事例、构段模式。事实上,名家范例的用词、句式表达、段落编排、篇章架构、思维逻辑、思考深度等才应该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最易获取的名家范例便是课文,在课文中选择契合度高、示范性强的片段样本,供学生借鉴、模仿、参照,能助推思维的精进性。以《家乡的风俗》为例,教师可以选取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对腊八、除夕、初一三个时间点的细致描写作为内容支架,突破习作细节描写困境;选取第二课《腊八粥》第一自然段、第四课《藏戏》第一至三自然段作为句式支架,突破习作构段困境;选取第四课《藏戏》结构作为结构支架,理清习作内容顺序,最终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进行借鉴模仿,逐渐形成知识的迁移、内化。

一、精选内容支架,突破细节描写困境

《北京的春节》在描写“腊八节”时,抓住腊八蒜“色”“味”两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学生以此做支架,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以下是课文范例支架与学生的借鉴、迁移对照。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北京的春节》第二自然段

轻轻一口,甜甜的感觉包裹了味蕾,香脆的外壳是富有弹性的甜甜的糯米球,夹杂红薯香气,而白芝麻和炒米的香脆为它增色不少,吃完一口之后,令人口齿生津、咂嘴舔唇,忍不住想再吃一个……

——习作《炸果飘香》对“腊八蒜”特点的模仿

《北京的春节》在写“除夕”时,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了除夕的多种习俗,学生仿照多角度的写法,对所描写的风俗进行细致描写。以下是课文范例支架与学生的借鉴、迁移对照。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北京的春节》第八自然段

人们左顾右盼,说说笑笑,热闹极了。突然,“辟里啦啪”的鞭炮声从远处传来,越来越近。人们寻声而望,只见一个金衣汉子,举着一只金球,逗引着一条蜿蜒起伏的巨龙,腾云驾雾而来。这条巨龙双眼圆睁,喷着火焰,胡须飘逸,粼波泛着金光,群众也立刻欢呼雀跃。锣鼓声响起,一红一黄两只舞狮上蹿下跳。最可爱的就是大头娃娃们了,这支队伍由孩子们组成。他们头戴硕大的头套,穿着红棉袄、绿裤子,脸蛋白里透红,正眯着眼笑呢!他们欢快地挥舞着手中的彩带,伴着锣鼓的节奏,一蹦一跳地前进,人们热烈地鼓起掌。

——习作《社火》对《北京的春节》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写法的模仿

《北京的春节》在描写“初一”时,抓住不同人群的不同活动展现北京春节的热闹,学生仿照此例,对风俗活动中的人群进行了细致描写。以下是课文范例支架与学生的借鉴、迁移对照。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北京的春节》第十自然段

一下车,外婆就带着我们去迎新灯了。我们跟着村里的队伍朝着村西边行进。队伍里有老有少,老人们用朴素的家乡话聊着天,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年轻人一个个抱着几捆鞭炮,忙不迭地拆开点燃;村里的孩子们手拉着手,一会儿说说笑笑,一会追追打打;四只舞狮在前方开路,它们的眼睛又大又圆,炯炯有神,身上五彩斑斓的狮毛英姿飒爽。鞭炮在队伍旁陆续点燃,火花跳动,噼噼啪啪的声音伴着浓烟升起……

——习作《初八迎新灯》对不同人群在活动中表现的模仿

二、精选句式支架,突破构段困境

在《腊八粥》第一自然段,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学生尝试用此方式构建段落,写出了自己对家乡风俗的喜爱。 以下是课文范例支架与学生的借鉴、迁移对照。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腊八粥》第一自然段

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已经开始独立生活的大朋友,白发苍苍的老朋友,提到擂茶谁不立马垂涎欲滴呢?擂茶的做法可费劲了,先把黑芝麻、花生、草药、薄荷叶放到擂钵中用棍棒捣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捣出一些碎成了渣渣,直到手磨紅了才磨好,然后用开水冲开,最后用纱布过滤掉渣。那擂茶苍翠欲流,表面有少许浮沫,加上刚炒香的炒米,撒上几粒香酥的花生仁,腾着仙气的擂茶就做好了。闻着那直冲鼻腔的香味,就让人无法自拔,何况一碗一碗端出来,大匙大匙地往嘴里送呢!

——习作《擂茶》对“腊八粥”描写的模仿

在《藏戏》开头,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了藏戏的特点,句式整齐、气势恢宏。学生尝试用此方式构建段落,写出了家乡风俗的特点。以下是课文范例支架与学生的借鉴、迁移对照: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第一至三自然段

世界上还有几种舞蹈是画着脸谱,没有舞台也可以表演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种舞蹈是集戏剧、舞蹈、武术为一体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种舞蹈是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呢?

——习作《英歌舞》对《藏戏》开头句式的模仿

三、精选结构支架,突破习作顺序困境

在《藏戏》中,作者先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接着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演出形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藏戏的传承方式。在《藏戏》构段方式的启发下,学生理清了习作的结构。如习作《柚叶沐浴》:柚子叶沐浴的寓意—柚子叶如何挑选—柚子叶沐浴的方法—柚子叶沐浴的好处。

总之,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搭建范例支架,在内容、结构、构段等方面给学生启示,帮助学生写细致、写清晰、写出条理,完成习作任务。

猜你喜欢
构段大匙藏戏
藏戏面具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加强构段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课堂练笔,帮助学生过好语言表达关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秋季养生粥:五谷杂粮养生粥怎么做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懒人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