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厘米”语义分析

2022-05-30 10:48郜舒竹李硕楠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长度面积

郜舒竹 李硕楠

【摘   要】“平方厘米”一词在数学课程内容中表述的是一个面积单位,是从长度单位认识转向面积单位认识的转折点。“平方厘米”一词由“平方”和“厘米”两个词汇组合而成,因此容易产生的语义误解,即平方厘米是特殊的厘米。因此在教科书编写以及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对面积单位语义的分析,为此需要厘清平方厘米一词中“平方”的意义,以及“平方厘米”与“厘米”的关系。

【关键词】厘米;平方;平方厘米;面积;长度

本刊2022年第6期《“长宽”为什么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一文(以下简称“文1”)已经阐明,平面图形面积的测量与计算始于面积单位的选择与确定。表达面积单位的词汇通常表达为“平方+长度单位”,比如“平方厘米”等。望文生义地看,“平方厘米”似乎是特殊的厘米,因此从“平方厘米”的意义中容易产生“平方厘米是厘米”的误解。在教科书编写以及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对面积单位语义的分析,特别需要明晰“平方厘米”一词中“平方”的意义,以及“平方厘米”与“厘米”的关系。

一、“平方厘米”是“厘米”吗

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平方”一词并不单独出现,是与类似于“厘米”的长度单位组合,用于表述诸如“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平方厘米”与“厘米”的关系?与此类似组合而成的词汇在日常语言中十分普遍。比如,“白马”一词,是“白”与“马”的组合,表示“白颜色的马”;“酒杯”表示用于饮酒的杯子;等等。类似的语言现象在数学课程内容中同样常见。比如,“平行四边形”表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等腰三角形”表示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等等。

如此表述的句式结构可以简写为“ɑP是P”,其中字母“P ”表示前面示例中白马的“马”、酒杯的“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等腰三角形中的“三角形”这样的概念,指称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字母“ɑ”是修饰或限定P的定语,描述P中一类对象的特殊属性。比如白马中的“白”是描述马颜色的定语,指称一类特殊的马。平行四边形中的“平行”是描述一类特殊四边形的定语,对一类四边形的特殊属性进行限定,指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那些四边形。酒杯和等腰三角形也是类似。

如果把概念P的外延,即这一概念所指称对象看作一个类或集合,那么概念ɑP所指称对象就是“P”所指称对象的局部或子集,ɑP是对P中的一部分对象赋予ɑ的意义,因此ɑP是特殊的P。这样的关系都可以表述为“ɑP是P”的句式。

概念P与ɑP的关系,在逻辑学概念分类中称为“属种关系”。外延较大的概念P是外延较小概念ɑP的“属(Genus)”概念;反过来ɑP是P的“种(Species)”概念。“ɑ”表达的是种概念的特殊属性,可以看作是种概念相对于属概念的差异,因此叫作“种差”。比如前面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就是相对于四边形的种概念,反过来说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属概念,平行是种概念平行四边形相对于属概念四边形的特殊属性,也即二者的种差。种概念与属概念所指称对象(外延)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种概念含于属概念或属概念包含种概念(如图1)。

用这样的眼光看“平方厘米”,如果字母ɑ表示“平方”,字母P表示“厘米”,那么“平方厘米”这一词汇同样具有ɑP的结构“[平方a厘米P]”。依据前面的经验,对平方厘米自然而然直觉的认识是用“平方”修饰或限定“厘米”,厘米与平方厘米似乎也应当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属种关系。按照“ɑP是P”的句式,自然就会形成“平方厘米是厘米”的认识。

从“文1”可以知道,“平方厘米”与“厘米”量纲不同,厘米是一维的长度单位,平方厘米是因厘米而衍生出来的二维面积单位。在国际度量单位体系(SI)中,所有量的单位分为三类:基本单位、辅助单位和导出单位。其中长度单位属于基本单位,面积单位属于导出单位[1]。因此平方厘米不是厘米,二者并非屬种关系。无论是教科书编写还是实际教学,都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从认识长度单位到认识面积单位,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厘米衍生出平方厘米的过程,真正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厘清这样的关系,首先需要明晰平方厘米中的“平方”是什么意思。

二、平方厘米中的“平方”是什么意思

作为数学课程内容中的术语,“平方”一词通常表示一种运算。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中,“平方”一词出现于“有理数的乘除法”单元中,把两个因数相同的乘法“[2×2]”记作“[22]”,读作“2的平方”。而在表示面积单位时,“[厘米2]”读作“平方厘米”,而不是“厘米的平方”。这就表明“平方”一词具有多义的特征。把“[2×2]”记作“[22]”,读作“2的平方”,可以看作是运算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几何图形形状的意义,用平方表示“正方形”这一几何图形,相对于“立方”所表示的正方体。

查阅我国历史文献可以发现,“平方”一词源于对几何图形的命名。针对几何图形进行系统命名的早期著作,当属明代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其中发明了许多描述图形形状与性质的术语。比如,如今所说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当时分别叫作:

徐光启、利玛窦所译《几何原本》中并未出现“平方”一词[2]。到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用“平方”一词表达正方形的说法逐渐盛行。清代早期何梦瑶(1693—1764)所著《算迪》一书中,对“平方”一词定义为:“平方即方面也,其边则长阔相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平方即是平面上长与宽(阔)相等的方形,就是现在所说的正方形。1894年由商务印书馆编写并出版的《数学教科书》中,把现在所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叫作“直角方形”和“平方”,先定义直角方形,而后用直角方形定义平方。

民国初期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发行的《中华算术教科书》将面积单位定义为:“计物体表面之大小者,曰面积。而以每边之一尺或一寸之平方形为单位,名此单位曰平方尺、平方寸。”其中的“平方形”就是如今所说的“正方形”。

综上,面积单位“平方厘米”中的“平方”具有独立的意义,指向的是正方形。按照这样的理解,平方厘米中的“平方”并非是“厘米”的定语,而是反过来,用厘米限定平方(正方形),是“厘米平方”的意思。因此所谓“1平方厘米”的意思是边长1厘米的平方(正方形),简略地表达为“1厘米平方”更为贴切。法语中表达“平方厘米”的语序就是厘米在前,平方在后:“centimètre carré”。下面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要把“1厘米平方”表述成“1平方厘米”。

如果用“1厘米平方”表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其中的数字“1”指向的是边的长度,是对长度单位“厘米”的限定。以此类推,如何理解“2厘米平方”呢?其中的数字“2”同样应当表达正方形边长,限定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平方”就应当解释为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面积,而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并不等于“2平方厘米”,而是[2×2=4]平方厘米。

描述面积的名数中包含数及其所指称的面积单位,其中的数指向的是面积,而不是长度。如果把“1厘米平方”视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命名为“1平方厘米”,那么“2厘米平方”中的2,就容易误认为是正方形的边长为2厘米。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解,就把面积单位的命名规则规定为“平方+长度单位”,而不是“长度单位+平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依据“国际单位制(SI)”,于1984年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特别强调“平方厘米”不能写为或叫作“厘米平方”[3],或许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误解。因此,无论是教科书编写还是实际教学,都应特别注意:“1平方厘米”中的数字“1”,指向的是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的面积。

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与长度单位“1厘米”是如何建立联系的?

三、“1平方厘米”与“1厘米”如何建立联系

20世纪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Hans Freudenthal,1905—1990)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用自身儿时的经验论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对于长为5、宽(原文用词为“Height”,意为“高”)为4的长方形面积,真正重要的不是知道结果等于20,而是人为地把长方形横向分为“5条”,纵向分为“4条”,使得横向每一条与纵向每一条交叉后出现了小方格(原文为“子长方形(Sub-Rectangle)”。这样的做法使得原本无结构的长方形出现了“建构的结构化(Constructive Structuration)”,也就是在原本空无的长方形中,构造出了新的对象(子长方形)(如图2)。弗赖登塔尔认为,这种建构的结构化过程是重要的,是学生必须经历的[4]。

弗赖登塔尔所说的“建构的结构化”,实际是建立两个集合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假定图2中横向线段长度是5厘米,纵向线段长度是4厘米,5厘米视为是“5段”构成的集合,4厘米视为是“4段”构成的集合。将段与段配对,也就是横向长边5段中的每一段与纵向4段中的每一段配成一对,构造出一个小正方形,可以有“5[×]4=20(种)”配对的方法,因此共出现了20个小正方形,这样20个小正方形构成了一个新的集合,弗赖登塔尔称之为“配对集合(Pairs Set)或偶对集”[5]。

数学中把这样的过程看作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乘法运算,常用的名称是“笛卡尔积(Cartesian Product)”,指的是两个集合A和B,如果集合A包含ɑ个元素,集合B包含b个元素,那么集合A与B的笛卡尔积就是一个新的集合,这个新集合中的元素是A与B中元素配对形成的,可以用“[A×B]”表示,其中包含“ɑ[×]b”个元素。笛卡尔积可以成为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比如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的“搭配问题”:

l5件上衣和4条裤子,可以搭配出多少套衣服?

用A表示5件上衣的集合,B表示4条裤子的集合,两个集合构成配对集合“[A×B]”,表示上衣与裤子配对所形成的整套衣服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数就是“5上衣[×]4裤子=20(套)”,搭配的过程可以用长方形模型表示出来(如图3)。

用配对的眼光看长方形的面积,分别将长与宽等分为若干“段”,而后建立“长中之段”与“宽中之段”的配对关系,每一对构成一个小格。如果长中之段与宽中之段长度相等,那么这个小格的形状就是正方形,也就是面积单位。因此所谓“1平方厘米”,可以看作是两个方向的“1厘米”长的线段配对而成的。1厘米与1厘米配对的结果不再是长度单位的厘米,而是一个新的对象,即边长1厘米正方形的面积,命名为“1平方厘米”。正如“1件上衣”与“1条裤子”配对后的结果,既不是上衣,也不是裤子,而是“1套衣服”这样新的对象。

用配对的眼光看“长方形面积=长[×]宽”,其中的“[×]”具有“以数生数”的意义[6],是对乘法意义的拓展。如果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和2厘米,那么“3厘米[×]2厘米”的意义是将3厘米中的每一个1厘米与2厘米中的每一个1厘米配对成为1平方厘米,这样可以配出“3[×]2=6”对,也就是6平方厘米(如图4)。

图4把上面3个1厘米视为一个集合,下面2个1厘米视为另外一个集合,两个集合中每一个元素配成一对,用连线表示,一共出现6条连线,即配对方法有6种。每一对命名为1平方厘米,那就共有6平方厘米。与3件上衣与2条裤子配对成为6套衣服的过程是一致的。

平方厘米并不是厘米,而是因厘米而生的新对象。从认知的角度看,可以把1平方厘米看作是两个方向上的1厘米线段搭配而成的,表达的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在教科书编写与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搭配问题与面积单位的认识结合起来,利用弗赖登塔尔所说的“建构的结构化”,让学生经历从1厘米“搭配出”1平方厘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1”所论及的内容:为什么“长[×]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总之,“平方厘米”表达的是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厘米”有着本质的差异,对“平方厘米”的认识切不可望文生义,误认为平方厘米是特殊的厘米。作为面积单位的“平方厘米”与长度单位“厘米”实质是一种因果关系,平方厘米是因厘米而产生的新对象,是两个方向的长度单位配对成面积单位,如果把长度单位“厘米”视为是基本单位,那么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就是因此而产生的衍生单位。关于面积单位的讨论仍未结束,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

l如何理解教科书中关于“1平方厘米”的定义?

l在认识“1平方厘米”的基础上,如何认识“2平方厘米”?

l如何认识“平方”在运算方面的意义?

这些问题貌似简单,实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存在着认知困难与误解,是教科书编写以及实际教学中需要重视的细节。囿于篇幅所限,将续文继续讨论。

参考文献:

[1]SALISBURY F B. Standardizing with SI units[J]. BioScience, 1998,48(10): 827-835.

[2]纪志刚.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39(2):1-9.

[3]薛新法.量和单位系列讲座  第五讲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一)[J].中国计量,2013(5):50-51.

[4]FREUDENTHAL H. Mathematics as an educational task[M].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250.

[5]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96.

[6]郜舒竹.“乘”的想法始于哪儿[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9):4-9.

(1.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100048

2.首都師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048)

猜你喜欢
长度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巧用面积求坐标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巧求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