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教学

2022-05-30 10:48方正田端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位一体

方正 田端阳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教学,三位一体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主题、单元、模块中丰富和充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在识字课、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中呈现。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下简称“三下第三单元”)是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属性。

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语文课程怎样实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如何评价?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当前,指向整合的语文大单元教学,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聚焦四个核心素养,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三下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呈现了传统节日、科技成就、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等多种载体形式,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主题单元,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承接了三年级上册“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同时为四年级上册“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打下基础,体现了语文训练的序列与梯度,也蕴含了语文学习能力螺旋式上升的培养过程。

该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和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两个板块。四篇课文分别以传统节日、科技成就、文化遗产、文化艺术四种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凸显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综合性学习主要围绕传统节日展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演传统文化的活动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识字加油站”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汉字;“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训练口头介绍、写句子的能力;“日积月累”主要为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积累语言材料。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大单元教学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倡导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紧紧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有机整合为一个微课程,实现多文本之间的要素融合、内容关联和教学统整。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单元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体目标如下。

1. 文化自信:会用不同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并介绍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风俗与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2. 语言运用: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清明》,抄写《赵州桥》第三自然段;照样子仿写排比句;写一篇有关传统节日的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 思维能力: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能口头介绍手工活动的过程,交流讨论如何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针对他人的成果提问、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4. 审美创造:认识41个汉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用硬笔正确、熟练地书写35个汉字与30个词语,体会汉字的意蕴与魅力;初步赏析古诗词,感受诗意之美。

二、以大概念为核心,串联起六个情境任务

大单元教学以“大概念”为核心,以“大任务”为驱动,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活动。大概念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不只是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2]迁移是大概念的本质和价值所在。学习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必须要设置有意义的情境,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建构并运用大概念。[3]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情境化是知识活化、迁移并转化为素养的必要策略。情境任务设计的核心是使一系列任务具有整体性、有效性、关联性。任务在情境中展开,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目标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大单元教学设计依据单元目标、语文教材、学生生活,统筹协调,整体组织,突出大主题统整下的关键知识与结构化技能,改变以知识点为体系的教学设计范式,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意识还不强、体会还不深,还须要借助情境任务和实践活动来感受,以强化思维,加深印象。所以三下第三單元的教学要构建一个大概念,设置一系列情境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为引导,在教学中设计“我向大家介绍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个大概念和“介绍一组纪念节日的古诗”(2课时)“一种神奇的造纸术”(2课时)“一座坚固美观的桥”(2课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一次手工活动”(2课时)“一个印象深刻的节日”(5课时)六个情境任务。

任务一的主要活动有:识字写字,明确介绍学习古诗的流程、依次介绍《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三首古诗。比如,在介绍《元日》时,可以采用以下流程:通过讲解、演示指导学生读写生字;借助注释、字典、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思考并交流节日情景;运用引读、范读、模仿读等方式认识传统文化及思想,利用配图、配乐来背诵、默写古诗,感受诗中的情感。

在任务二“一种神奇的造纸术”中,一是熟悉课文,指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词语,提取关键信息,厘清课文脉络,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二是理解运用,引导学生联系把字写在竹片、木片、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造纸的缺点,说清楚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三是拓展阅读,查找与古代科技成就相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任务三、四可以参照任务二来设计活动流程。

任务五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1. 识字积累:借助图片、视频、游戏等识认生字,积累有关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 梳理归纳:回顾《赵州桥》第三自然段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三自然段,梳理、归纳其写话方法;3. 课外拓展: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从课外选择1~2个典型段落,思考讨论并交流发言,进一步巩固所学;4. 读句写句: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归纳句子特点并仿写句子,提示首选有关传统手工活动的句子;5. 介绍手工:口头交流手工活动的过程,提示把制作过程说清楚。

在任务六中,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 分组准备:指导学生分组、分工、制订计划,查找、整理资料;2. 指导习作:注意运用收集的资料,写自己过节的过程,写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3. 搭建平台:用不同方式展示习作,分享综合性学习成果;4. 评价交流:引导学生明确评价展示活动成果的标准,说清楚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的收获,评价综合性学习成果并交流学习心得;5. 修改习作:修改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清楚;6. 活动总结:学生交流收获和不足,教师总结表扬,指出问题。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复盘整个单元学习活动过程,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识字写字、背诵古诗、阅读课文、口头交流、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

教师要赋予学生“传统文化讲解员”的角色任务,以“我向大家介绍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个大概念串联起六个“文化类”情境任务,将语文要素作为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载体,引导学生在朗诵中识记汉语拼音,在书写中积累词汇短语,在阅读中习得言语经验,在活动中体悟中华精神,在表达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坚持形式与内容并重,综合运用四种评价方式

将“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状态视为“整合性”,成为“单元设计”最重要的指标。[5]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过程,只是解决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还有“教得怎么样”这一关键问题,之后才能知道是否实现了目标、教学设计是否可行。大单元教学是基于“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使教学形成一个可设计、可实施、可检测的闭环,让教学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有收获,让目标真正实现。

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相伴相生。评价任务是检测教学是否实现目标,目标指向哪里,教学任务就“走”到哪里,评价任务也必须“跟”到哪里。否则,教学就容易出现“脱轨”的问题。评价任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目标,以适其与目标的匹配性;下连学习过程,把评价任务嵌入教学过程,按“教—学—评”一致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6]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具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要按照学段的课程目标,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整体性、过程性和综合性。

评价要坚持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并重的原则。语言形式,即训练语文要素、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习作等的学习;思想内容,即认识传统文化、体悟中华精神、树立传承文化的意识。评价形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同学、教师等,从而综合形成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四种评价方式。这样可以避免评价过于片面化、主观化和偶然性。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三下第三单元的教学评价要贯穿六个情境任务的始终,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以改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见表1)。

王荣生教授说,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7]大单元教学表面上追求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规整统一,實质上是要处理好“教什么内容”“教了什么内容”“学生学到了什么内容”等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进行设计、实施,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单元的价值,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位一体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性学习大单元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