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一题四式”卷入式校本研训的路径探索

2022-05-30 10:48孔忠伟周益华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7期

孔忠伟 周益华

【摘要】本文以“一题四式”为载体,论述开展同伴卷入、精准卷入、主题卷入、评价卷入等卷入式校本研训,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一题四式 卷入式校本研训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9-0014-04

校本研训是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展示交流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数学教师校本研训活动中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常态的散点式培养弱化了教师培养的系统性;二是被训式培养导致教师研究力度不强,使教师培养深度不足;三是参赛式重视个别教师的培养,而弱化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四是疫情背景下校本研训模式的改变,需要线上线下校本研训的融合。我们认为,校本研训只有不断追求系统性、参与性、均衡性、深入性,才能有效提升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我们认为围绕习题开展“一题四式”卷入式校本研训(如图1),借助一题连做、一题多编、一题选上、一题成文,引领教师经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卷入”,有助于教师在同伴卷入、主题卷入、精准卷入和评价卷入下,获得心理、专业、习惯等方面的发展,为教师后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一题四式”:卷入式校本研训的重要载体

“一题四式”是指围绕习题,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设计校本研训活动,围绕微课制作、命题设计、课堂展示和文章撰写四个方面开展研训。不同活动之间均从习题出发,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不断促进教师在任务驱动下提升专业能力。

(一)一题多做——注重“设计+演绎”能力的提升

“一题多做”主要围绕同一个内容开展多节微课的制作。这里的“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同一内容不断重复制作,每节微课都要经历多次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提升;二是围绕一题不断深入,制作系列微课,即在不断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一做:把习题讲清讲顺。首先,把习题讲解清楚是微课制作的第一标准,要求教师从微课语言与画面、设计与推进方面讲明白,使微课内容合理有效,使学生更容易听懂。其次,教师的讲解顺序、语言要流畅,借助微课能够把习题讲解到位,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做:把习题讲透讲深。当执教教师完成第一个目标后,再逐渐提高要求,促进执教教师对原来的微课进行修改,使执教教师能够制作出更有深度的微课。执教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该知识点是否能够讲透;其次考虑是否有相关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三做:把习题讲全讲联。要求执教教师在前兩者的基础上,继续挖掘,追求习题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创设习题比较环节,使学生发现其中的共性,感悟其中的模型;二是借助习题把不同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比如,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用形的直观理解数的抽象。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练习八第12题为例,题目要求:用0,2,3,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乘积最大的算式吗?教师可以从如下途径实施“一题多做”(如下页图2)。

(二)一题多编——注重“设计+命题”能力的提升

一题多编主要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设计连续、有层次性的习题,因此这里的“多”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层次上。要求教师所设计的习题之间要有关联,层层推进,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层次一:整理归类习题。整理归类习题主要是要求教师对前期制作的微课进行再次整理与分类,选择其中比较合理的习题作为相应的内容进行线下练习。教师需要从教材和学习两个角度分析习题,选择最合理的内容作为第一层次的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教师再次反思习题,更深入地了解习题。

层次二:改编原有习题。改编原有习题需要教师针对第一层次的习题进行修改,可以从习题的形式、内容、难度、评价等方面展开变式,使学生逐步获得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命题的要求,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命题能力。

层次三:创新设计习题。创新设计习题要求教师能够自己创编习题,教师既可以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创编,也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从教材或其他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创新设计。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思维,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好习题。这一层次是习题设计的较高层次,可以更好地培养教师的命题能力。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命题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分层设计(如图3)。

(三)一题多上——注重“组织+演绎+调整”能力的提升

“一题多上”主要是教师们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某一道习题,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发展。这里的“多”主要体现在多人执教同一内容。一般执教时间规定在15—20分钟,方便教师们实践操作。

1.全员准备,抽签上课。在课堂教学中,不提前确定上课教师,采用随机抽签确定上课人员。这一环节设置30分钟的准备时间,但为了更好地演绎习题教学,教师们需要提前进行备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因此,虽然只有十几分钟的课堂教学,但是能为教师们提供更多设计、磨炼和反思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能。

2.名师引领,趁热打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模仿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在第一轮课堂教学结束后,马上进行分组讨论,同时观摩名师课堂,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是把名师的演绎方法及时转达给执教教师,让执教教师对比不同的课堂组织方式、反馈形式、课堂追问、语言提炼、课堂评价等内容。

3.继续抽签,换人重上。在前期的分组中,我们一般以3人一组,组员有骨干教师,也有年轻教师。在不同层次的抽签中,教师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机会。这样的改课环节是平时教学中不曾有的,它也使教师们更关注教学的细节,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演绎能力。

(四)一题多文——注重“反思+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题多文”主要是针对一课进行反思,并整理成文。这里的“多”体现在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环节展开反思,记录过程,需要教师不断修改文章,提升自己的反思水平。

1.文章自主撰写。鼓励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及时整理成文。文章内容不限,可以围绕活动前期的微课制作、习题改编和课堂教学,也可以是自己平时课堂教学的反思,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学校规定具体的上交时间,每月一交,但不规定文章数量,鼓励教师自主反思,记录自己的思考。

2.集体相互点评。学校需要整理教师们上交的文章,并由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分配。集体互相点评分两步完成:首先由组内学员自评,每人选择5篇,按文章质量从高到低排列;其次由科研骨干进行综合评定,最终选择排名靠前的几篇文章,把这些优秀的文章再次发给教师,供教师学习、点评,不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提高其文章撰写水平。

3.专家指导讲评。学校会定期邀请相关的科研专家或名师进行点评,使教师们能够了解专家是如何评价文章的。同时鼓励这5篇文章的作者继续修改,并把修改稿投向专业杂志,以刊物的用稿要求促进教师们提升专业研究能力。

二、“逐步卷入”:卷入式校本研训的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教师卷入校本研训的过程是逐步递进的,同时也需要学校不断优化“卷入”的细则,提升“卷入”的质量。

(一)同伴卷入:由一捆三,团队合作(研训架构)

“一课四式”的卷入式校本研训是一个互助互学的活动。同伴卷入即由一名骨干教师+两名年轻教师组成合作组,在合作组内共同完成相应的任务。这里的“卷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共同收集资料。同伴之间相互合作收集资料,共同研讨微课的设计。骨干教师既是年轻教师的同伴,也是师傅,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2.分工制作微课。相对而言,年轻教师的电脑技术水平高于年长教师,通过共同制作微课,合理分工,他们之间的配合会更和谐、更融洽,并能在不断地讨论和相互学习中促进专业发展。

3.分层编写习题。学校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习题,目的是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对年轻教师可以降低难度,对教龄稍长的教师或骨干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有更高要求的內容。

4.抽签选择上课。通过抽签上课,每一个教师都有抽到的可能,因此也会倒逼教师们认真准备、认真演绎。一般教师会有两次演绎的机会,以此促使他们在听课、评课、改课的过程中共同完成任务,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5.相互点评文章。把教师们所撰写的与研训内容相关的文章发给其他教师,让他们在选文、评文中了解同伴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学会反思,学会撰写教学策略。

(二)精准卷入:由点及面,星火燎原(研训过程)

“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因此,校本研训需要精选内容,选择最典型的内容开展活动。“精准卷入”就是在活动中,选择典型或迁移性内容开展活动,使教师由点及面,借助最少的活动,获得最大化的发展。

1.从一题到一课,从一课到一类课。讲好一题,即上好一课;上好一课,就是上好一类课。不管是微课、命题,还是教学,我们都要求教师尽力先做好一题,并以此为目标进行迁移,鼓励教师借助习题突破不同领域的教学。

2.从一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批人。在活动中,我们以三人为一组,要求三人相互合作,共同做好每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希望年轻教师有更多学习、讨论、展示的机会。只要年轻教师成长了,就代表整个团队成长了。

3.从一技到一专,从一专到一长。年轻教师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学校既要发现他们的亮点,也要关注他们的弱点。在校本研训中,我校着重挖掘年轻教师的教学潜能并进行重点培养,使潜能成为特长,以此带动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主题卷入:由浅到深,量体裁衣(研训内容)

“一课四式”的卷入式校本研训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选择合理的主题是研训的重要任务。主题卷入,需要依据教师、教材等选择合理的主题,并在活动中逐步完善主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聚焦教师课堂教学的“痛点”。学校会选择教师最难把握的点(即“痛点”)确定研训主题,让“痛点”呈现出来,使教师在讨论与研究中获得能力发展。对年轻教师来说,课堂中反馈环节是最难把握的,因此不管是微课、上课还是反思环节,都可以聚焦反馈,提升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例如,在“一题多上”的教学环节,我们分别选择四年级的“解决问题”和五年级“图形练习”两题,让教师们抽签,并提前20分钟进行准备。然后开展课堂教学,每一个执教教师的上课时间为20分钟左右。当教师进行多次抽签上课之后,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反馈的重要性,我们专门展示了名师的课堂,并进行解读,帮助教师了解反馈中的注意事项。生活是最好的教材,通过案例解读,教师们可有效提升反馈技能。

2.围绕教材习题解读的难点。我们会选择教材、作业、练习中最难把握的难点确定研训主题,让教师们在挑战难点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教材与习题。比如,人教版数学教材每册都有一些星号题,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选择星号题就是挑战难点,有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

3.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要点。数学教学重点应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所选择的研训主题必须是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它作为研究的重要落脚点,落实到“一课四式”的实践活动当中。

(四)评价卷入:由外到内,评价撬动(研训评价)

评价卷入就是借助评价促进教师更好地卷入研究,提升研训效率。

1.展示+宣传。学校为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是激发教师研训兴趣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借助学校公众号、市级活动等,在活动中宣传推广教师,鼓励教师成长。比如,我们借助学校公众号,发布每周一题,宣传研训教师,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

2.融入+实践。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讲课时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的思想走。我们认为研训与教研不能分开,校本研训活动中的成果,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借助课堂教学进行验证和推广。因此,不管是微课还是习题,我们都会运用到各个年级中,以实践运用提升教师们的积极性。

3.自评+互评。学校要创设轻松的自评与互评氛围,让教师们议课、改课。这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只有所有教师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没有权威、没有特殊、没有顾虑,才能更好地开展评价工作。

4.参赛+奖励。通过“一课四式”校本研训,教师们能够在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积累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成为教师撰写论文的重要素材,而且成为教师赛课、参加各类竞赛的重要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校本研训的重心在教师。学校不仅应为教师提供学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而且应让更多的教师动起来,使教师在校本培训和反思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注: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研教师教育课题“一题四式: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卷入式校本研训路径的研究”(JSJY2021109)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孔忠伟(1984— ),浙江杭州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周益华(1994— ),浙江杭州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