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价值意蕴、运行机理、发展路径

2022-05-30 01:17赵雪梅钟绍春
电化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教育生态发展路径

赵雪梅 钟绍春

[摘   要]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打破单一因素的思维桎梏, 以综合的系统思维,研究乡村教育系统中各个群体的生态现象与发展规律。以“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为着眼点,分析了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及“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将乡村教育视为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阐述了“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运行机理。依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遵循教育生态多元化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明确各生态要素的生态位,发挥不同角色的乡村教育生态价值、打破“花盆效应”激发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生命活力、重视生态边缘效应维持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摆脱限定因子束缚调整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依据耐度定律,提升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的乡村教育振兴生态发展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教育生态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教育生态; 三个课堂; 乡村教育振兴; 运行机理;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的重要支点。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既承载着塑造良好乡风的社会职责,又担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縣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一步[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3]。《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增加乡村教育资源供给,提升乡村教育质量[4]。《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关键[5]。《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机制,对乡村教育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6]。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倡导,通过“三个课堂”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7]。《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通过“三个课堂”实现发达与薄弱地区的结对帮扶,是实现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8]。《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重申,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9]。“三个课堂”关涉跨区域教师、资源问题,既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又是我国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向[10]。“三个课堂”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创新实践,立足开放、共享的理念,秉持教育跨区域互联互通的思维,打破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近乎隔绝的困局,对弥补欠发达地区乡村教育短板以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1]。

二、研究现状

(一)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乡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12],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足是阻碍乡村教师留任的重要原因[13],乡村教师流失致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14]。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区域内学校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教师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成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克服乡村教育资源短缺的困境,探索乡村教师素质提升的创新机制,确保教育资源的质量均衡,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中之重。

然而,乡村教育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城市教育资源供给,乡村教育呈现投入大、发展难的困境,因此,探索城乡教育资源互惠共生模式,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全面振兴。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就乡村教育振兴而言,不仅要实现均衡的目标,更要实现发展的目标。

(二)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乡村教育发展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欲研究乡村教育振兴,首先需明确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见表1),虽然不同学者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关注各有侧重,但仍体现出诸多相同点,多数学者对乡村教育发展聚焦于师资(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教师队伍、师资配置、城乡教学共同体、教师培训)、教育资源(资源配置、教学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资源)、课程(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质量、课堂教学)等方面。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推动者与执行者,课程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实践内容,教育教学资源可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对已有乡村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课程、师资、资源三个方面是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研究乡村教育发展问题,需打破单一、静态认识事物的思维桎梏,以系统的思维、辩证的观点、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乡村教育发展中各层次、各类别的教育现象与问题,分析其背后隐含的成因与规律。将乡村教育视为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系统,以整体、系统、和谐的思维方式揭示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优势,分析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促进乡村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系统的生态分析

(一)“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的价值分析

“三个课堂”应用的战略构想,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被提出[26]。“三个课堂”的常态化按需应用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举措[27]。立足“三个课堂”专门性、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在对已有乡村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课程、师资、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如图1所示)。

1. 专递课堂:实现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实现乡村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专递课堂”针对乡村薄弱教学点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手段突破时空限制,依据教学进程,实现师资与课程资源的“双重共享”,是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示范,是全方位、多层次、各角度的即时互动双师课堂,有助于城乡学校之间形成互动合力,乡村学生走向城市感受现代城市文化,城市学生走向农村,感受传统乡土人情,实现城市与乡村学生真正“走出去”,进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2. 名师课堂: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乡村教师是乡村文明的“灯塔”,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影响乡村教育振兴的进程与发展质量[28]。“名师课堂”可实现跨区域互动教研交流,以互联网的方式组建开放式、跨区域教学与研修共同体,充分发挥名师名课的示范引领作用,从“师徒制”指导转变成为“同伴式”教研,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解决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实现教师互助合作与共同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3. 名校网络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

教育资源缺乏是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掣肘。资源合理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障乡村教育获得优质资源,推动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名校网络课堂”主要针对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差距,以优质学校为主体,推动优质资源在全国各区域内的共享,实现从“展示”“分享”到“点播”“定制”的跨越。“名校网络课堂”是破解乡村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举措[29],为打破乡村教育教学资源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不佳、教育理念固化的局面提供了“精準”良药,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的融合发展。随着城乡教育的深度融合,制约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枷锁逐渐被打破,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30]。

(二)乡村教育系统的生态学意蕴

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31],应将教育视为复杂的、动态的系统,从学校教育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关注与教育相关的不同群体间的关系,更多地关注到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交流与互动。

1. 以系统性为统筹,注重乡村教育的整体建设

以系统的生态学思维分析各教育现象,考察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探寻教育生态的发展与演化所蕴含的基本规律,注重乡村教育的整体建设,维持乡村教育生态的有序、持久发展[32]。乡村教育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只有彼此协调、和谐统整,才能保证整个乡村教育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乡村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 以互动、平衡为要求,注重乡村教育的稳定发展

乡村教育系统是以资源均衡配置、信息交流互动为命脉的复合生态系统[33]。物质交换、资源共享、信息传递是乡村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乡村教育系统与其他多层级、多类别系统之间及外界环境之间循环互动的基本内容。以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关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信息的互通传递,才能真正促进乡村教育生态的持续稳定发展。

3. 以循环为途径,注重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

乡村教育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与发展,需要保持系统各成分之间稳定而有规则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循环。在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其循环速度决定了价值量的高低。因此,在乡村教育系统中,既要保持各层级之间的内部循环流通,又要加深其与外部资源环境的交换与转化,提升其转化价值,从而实现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运行机理

(一)理论基础: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由教育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综合性学科。教育生态学强调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生态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系统,王金利等人提出了乡村学校教师发展困境的生态改善策略[34],闫艳构建了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生态框架[35],武智等人构建了科学的职业教育生态体系[36]。以系统的生态学思维分析各教育现象,考察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其关系机制,探寻教育生态的发展与演化所蕴含的基本规律,有助于维持教育生态的有序、持久发展。本研究借助教育生态学的核心理论,确立了乡村教育振兴的生态要素,分析了“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生态机理与发展路径。

(二)“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生态要素分析

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强调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达成的情感共契与相互关怀[37]。城乡共同体不仅蕴含着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教育目标的共生,还蕴含着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借助“三个课堂”实现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反哺,保证城乡学生均等、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在城乡互动过程中,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技术支撑平台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参与[38]。

依据系统差与要素类型及系统功能,乡村教育生态系统核心的内部生态要素包括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城乡共同体,外部生态要素包括政府、社会人员、技术平台(如图2所示),各生态要素间通过“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乡村教育生态的主体要素是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通过构建城乡共同体,借助“三个课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永续发展。在乡村教育生态均衡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各外部生态要素的调节,保证乡村教育生态的生态状态与生态适应。

在特定的时空内,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教育主管部门、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等生态要素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互通传递、资源互补共享和物质交换循环而形成统一整体。各生态要素之间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整体推进乡村教育生态向结构多元化和功能齐全化的趋势发展,达到乡村教育“态”与“势”的稳定平衡状态。“态”主要是指整个乡村教育系统运行时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每个生态要素在乡村教育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及其作用发挥水平,它深层次地反映出乡村教育在整个教育生态中所占据位置和所担任的角色;“势”主要是指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支持性政策、区域教育相对应的发展需求及教育教学资源的适应度,反映出乡村教育系统对社会、政府、行业等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乡村教育有效运行的作用力和现实影响力。

(三)“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运行机理

以“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为出发点,以内部生态要素为生态主体,以外部生态要素为生态参与者,构建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乡村教育振兴的生态结构(如图3所示)。随着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成为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以“三个课堂”的推进与落实助推乡村教育振兴为着眼点,按照省级—区域—学校分级分层、相互协调的推进机制,省级及以上部门负责从整体上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区、县域相关部门负责统筹规划与部署,从整体上推进工作进程;建立一线教师、区域教研团队、高校教学专家为一体的教学研训队伍,有计划、有組织地逐步推进乡村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鼓励区域特色发展,不同区域应依据自身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创新路径,形成区域内、区域间乡村教育发展新形态,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新生态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及运行规律,乡村教育生态系统中技术支撑环境对应“无机环境”,城市学校对应“生产者”,政府、社会力量对应“分解者”,乡村学校对应着“消费者”角色,分析不同生态要素所应起的作用。

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角色,城市学校是乡村教育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城市学校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与信息素养,是有效落实“三个课堂”的重要推动者与执行者。依据乡村教师的教学诉求与乡村学校学情,城区教师组织和引领共同体研修活动的开展,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有效实施。

乡村学校的教育诉求是维系乡村教育生态系统有序运转的重要驱动力。乡村学校是乡村教育系统中的“消费者”,吸收和转化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实现其自身发展。乡村学校是乡村教育系统中的学习者,乡村教师长期扎根于乡村教学工作中,教学水平相对薄弱,但对乡村教学情况最为了解。乡村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有效迁移到乡村教学情境中,进而提升乡村教育教学水平。

政府与社会力量对应乡村教育系统中的“分解者”角色,为乡村教育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动力源泉。政府对乡村教育发展具有谋篇布局的重要责任。首先,明确职责,调动省、市、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协调和处理县级管理支持本地教育发展的关系;其次,对乡村教育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联动,建立健全乡村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相应乡村教育发展的支持政策与标准规范,全面落实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再次,政府合理分配乡村教育发展经费,发挥省市财政的主导性,加强社会资金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合理配置设备与服务的购买、资源的配置、教师的发展等的经费比例。在乡村教育系统中,不同的社会力量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参与角色。在乡村教育发展进程中,引导教育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教育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形成多方协同的参与机制,构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发展格局,营造出社会全员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振兴的社会文化。

技术支撑环境是乡村教育系统的基础保障。增强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全力统筹多方资源补齐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加强乡村教育教学数据的互联互通,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乡村教育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实现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动态监管、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及时掌握工作进展与成效,提升乡村教育发展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同时,技术支撑环境为乡村教育系统提供即时的技术保障,为城乡教师共同体提供相关智能教学工具、研修工具与支撑平台,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共享和共用。

(四)“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生态的运行特征

乡村教育是处在实时发展变化的教育系统。各生态因子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是一个具有相关性的有机整体,呈现出一定的生态特性。

1. 整体性是乡村教育振兴生态系统的共有特征

乡村教育系统内各个层次、要素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其独特的角色与地位,遵循乡村教育发展的逻辑与运行规律,承担着各自的生态位,各生态因子之间非孤立存在,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乡村教育振兴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2. 开放性是乡村教育振兴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属性

乡村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生态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才能使乡村教育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更好地焕发乡村教育系统的生命活力。乡村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是其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复杂性是乡村教育振兴生态系统的过程变化

系统各层级要素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差异性,有其各自的性质与运行规律,且不同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乡村教育系统内部,各生态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生态要素之间的博弈及博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是其复杂性的主要体现。

4. 动态平衡性是乡村教育振兴生态系统的持续状态

乡村教育生态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要素间的连锁变化,致使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极易被打破。各生态要素一直处于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的相互转化中。乡村教育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依靠其动态协调机制来处理与调控这种动态变化,使其达到新的平衡态,新的平衡是极其短暂、且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即动态平衡。

五、乡村教育振兴的生态发展路径

以“三个课堂”战略为载体,遵循乡村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多元化的发展理念与生态规律,趋利避害,促使乡村教育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如图4所示)。

(一)明确各生态要素的生态位,发挥不同角色的乡村教育生态价值

乡村教育生态系统要维持长久的平衡与稳定,各生态要素必须明确自身适合的生态位,各参与方统筹协调、群策群力,发挥多主体作用,实现“三个课堂”的有效落实,共同下好乡村教育振兴这盘“棋”。首先,发挥城乡共同体的主体作用。城乡共同体是形成一种开放互通的分享环境、促进城乡跨区域校际合作、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实现城乡学校及城乡教师的“抱团”成长,有助于实现城乡间的资源共享。其次,发挥政府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主导作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确定乡村教育振兴的具体行动方略,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再次,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教育振兴的作用。在政府有力监管的条件下,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公益机构、志愿团体等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到乡村教育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最后,重新明确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的角色与定位[39],提升乡村学校的自我参与度。

(二)打破“花盆效应”,激发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生命活力

依据“花盆效应”的原理,在具有一定局限的系统生态中的个体与群体,其生态幅较小,一旦离开该生态环境,将失去其生存的能力。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系统内的各生态因子,作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局部生态环境效应的群体,要注意与外界的开放与交流,主动地去适应。在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进程中,技术手段是打破局部生境效应的重要途径,社会参与是打破空间局限性的有效方式。要实现乡村教育振兴需要各方参与,共同治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振兴服务供给。通过“互联网+”技術,引导科研院所、公益机构、志愿团体,形成“研学用”乡村教育振兴的合作模式,实现“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教育服务体系[40]。

(三)重视生态边缘效应,维持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多维的生态空间中,各生态要素在其生态位上都发挥着自身的功能与作用,故不能忽视乡村教育生态系统边缘因子的作用与价值。乡村教育系统中的边缘因子,一方面有助于打破不同乡村教育生态因子群体间的屏障,发挥不同生态因子群体的优势与特长,更好地维持乡村教育振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边缘生态因子的胁迫之下,导致其整个乡村教育生态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差,致使乡村教育生态恶性循环。为避免乡村教育生态边缘因子的“负效应”,需充分挖掘不同生态要素的优势与特长,调动“边缘因子”的积极效应,促进各生态要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层层递进,步步落实“三个课堂”战略,维持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摆脱限定因子束缚,调整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依据限制因子定律,动态地了解与把握乡村教育系统中的限制因子,不断地排除其限制作用,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在乡村教育生态系统内,限制因子可能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教育教学资源等,从这些限制因子与乡村教育生态的作用机制出发,主动地创造条件,将限制因子转化为非限制因子,动态调整乡村教育系统的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系统中的限定因子的束缚。只有将乡村教育发展同个人发展联系起来,提升参与主体对乡村教育振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参与主体对乡村教育发展的角色认同感、责任感,统一认识、深刻理解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与迫切需求,形成共同的乡村教育发展愿景,才能从根本上打破限定因子的束缚,进而发挥参与主体内生发展的精神动力,促进“三个课堂”的融合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乡村教育发展新生态。

(五)依据耐度定律,提升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依据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适宜的发展范围与发展区间,故乡村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应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摆脱乡村教育生态系统耐度定律的限制,需在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教学资源、已有乡村教育水平的承受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提升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将地理位置上相近的城乡学校或教学点组成共同体,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形成知识共建、资源共享、情感交流、开放互通的分享环境,建立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等分享机制,借助“名校网络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41]及城乡文化的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六、结   语

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乡村教育发展的教育生态现象与发展规律,是从根本上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有利之举。乡村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和彼此交互的,实现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教育资源共享、物质资料交换、教育信息传递。因此以“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为落脚点,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理顺乡村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其间的运行机制,是构筑一个健康有序的乡村教育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乡村教育振兴有机活力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伟大目标与历史使命[42]。

[参考文献]

[1] 孙德超,李扬.试析乡村教育振兴——基于城乡教育资源共生的理论考察[J].教育研究,2020,41(12):57-6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2-04-1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5-10)[2022-04-14].http://www.gzzn.gov.cn/zfbm/zfhc xjsj/zcwj_5718305/202105/t20210510_68035676.html.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1-04)[2022-04-14].http://www.moa.gov.cn/xw/zwdt/202102/t20210221_6361863.htm.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5)[2022-04-14].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spbd/201802/t201802 05_6136480.htm.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2-04-14].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7]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EB/OL].(2014-11-24)[2022-04-14].http://www.cac.gov.cn/2014-11/24/c_1114112447.htm.

[8]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18)[2022-04-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 334188.html.

[9]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2020-03-03)[2022-04-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16/content_5491791.htm.

[10] 雷励华.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2):38-44.

[11] 郑旭东,饶景阳,贾洋洋.“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演进历史、战略价值、关系解析与概念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6):14-22.

[12] 禇宏启.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7.

[13] 唐一鹏,王恒.何以留住乡村教师——基于G省特岗教师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4):134-143.

[14] 陈鹏,李莹.全面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础教育的新认识与新定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5):126-136.

[15] 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3):1-4.

[16] 曾新.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7] 王勇.城乡文化一体化与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2(3):46-48.

[18] 王帅.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中的学校布局调整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19] 刘忠民,王喆.“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 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吉林省武龙中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8):98-101.

[20] 陈景昭.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衰败及保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21] 王红,邬志辉.新时代乡村教育扶贫的价值定位与分类治理[J].教育与经济,2018(6):18-24.

[22] 王瑾. 乡村学校变革路径分析[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9.

[23] 赵丹,陈遇春,赵阔.优质均衡视角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2):157-167.

[24] 田俊,王继新,王萱.“互联网+在地化”: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38-46.

[25] 王茜.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26] 刘延东.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09-0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

[27] 杨金勇.“三个课堂”县域规模化应用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基于边疆民族山区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26-31.

[28] 唐智松,高娅妮,王丽娟.乡村教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基于职业作用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3):69-80.

[29] 纪德奎.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研究,2018,39(7):79-82.

[30] 庞丽娟.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研究,2020,41(5):16-19.

[31] CREMIN L A.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6:8.

[32] 郭丽君,陈中.试析教育生态学的学科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16(2):1-5,112.

[33] 王红,邬志辉.国外乡村教育生态转型的在地化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9):98-105.

[34] 王金利,李莹,耿涓涓.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乡村学校教师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一所乡中心小学的个案[J].教育科学研究,2020(3):86-92.

[35] 闫艳.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研究[J].教育学报,2019,15(1):67-73.

[36] 武智,孙兴洋,赵明亮.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策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4):127-130.

[37] DAY G.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ow York:Routledge Publish Press,2005:5.

[38] 陈时见,胡娜.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3):69-74,189-190.

[39] 唐松林,姚尧.乡村振兴战略中教师的使命、挑战与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4):75-83.

[40] 朱德全,石献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J].中国电化教育,2021(1):41-49.

[41] 李华,马静,宣芳,刘宋强.基于精准视域下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27-31,43.

[42] 戚万学,刘伟.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21-28.

"Three Classrooms" in Promoting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from Ecological Perspective: Value Implications, 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ZHAO Xuemei1,  ZHONG Shaochu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2.Digital Learning Support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ulcru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important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single-factor thinking and study the ecological phenomena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each group in the rur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a comprehensive systemic thinking. Focusing on the "three classrooms" to help revitalize rural education, this study first analyzes the realistic dilemma faced by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ree classrooms" in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en, this study regards rural education as an ecosystem in which many factors affect, interact and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and expound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ree classroom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study proposes to clarify the ecological position of each ecological element, to bring into play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rural education of different roles, to break the "flowerpot effect"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ecosystem,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dge effec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rural education ecosystem, to get rid of the constraints of limiting factors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rural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to improve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ecosystem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olerance, aim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ecology and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ecology.

[Keywords] Educational Ecology; Three Classroom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Operating Mechanism; Development Path

[作者簡介] 赵雪梅(1991—),女,山东阳信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研究。E-mail:306206725@qq.com。

基金项目:2020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发展计划重点研发项目“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指导平台”(项目编号:20200401080GX)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教育生态发展路径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