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元设计

2022-05-30 10:09陈爱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课堂

陈爱萍

[摘 要]音乐课堂中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学力基础有深入的了解,基于学生的音乐认知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音乐游戏、课堂演绎等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应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课堂;视唱练耳;多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8-0038-03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形式,教师设计多种视唱练耳活动,能够给学生感知音乐创造良好条件。如演奏乐器、创编演绎、卡农互动、对唱接龙、乐理助学等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音乐感知的机会。教师要做好匹配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触及音乐作品的核心,在多重感知与体验中形成乐感,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教师对此要有清晰、理性的认识,设计更多直观、灵动、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展开具体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音乐知识,在音乐学习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演奏乐器,调动生本视唱热情

小学生对音乐伴奏比较感兴趣,对一些乐器有特殊情结。虽然小学生大多不能演奏乐器,但教师借助乐器展开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感官冲击。特别是一些简单易操作的乐器,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如一些打击乐器,学生能独立演奏,自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视唱练耳活动中引入一些乐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其调动作用也会更明显。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是豫剧的经典唱段,学生大多比较熟悉其旋律。课始,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花木兰》的动画视频,并搭配上这首歌曲,营造了歌曲的学习氛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直观体验的机会,在歌曲播放过程中,教师以简单的身段动作进行示范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视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唱腔、伴奏、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展开分析与讨论,说说这首歌曲的特点。学生根据自身理解进行个性化解读,不同的声音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教师适时给予引导:“这首歌曲带有浓重的河南地方口音,唱起来有地方味道,其中还伴有一些尾音、下滑音、甩腔等,主要用板胡、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进行伴奏,听起来很有民族文化韵味。”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聆听和视唱学习,课堂学习逐渐走向深入。教师拿出硬木梆子击节,要求学生学习操作,课堂顿时热闹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乐器伴奏操作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普遍不高,教师可出示一些替代品,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打击伴奏,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提出:“寻找身边的物品,先做敲击尝试,找到合适的乐音点,再进行歌曲伴奏操作,看看谁的伴奏具有更高的契合性。”听说可以利用身边物品做伴奏乐器,学生积极响应。在实际操作时,教师不时给予指导,解读歌曲内涵,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节奏,凸显歌曲的情感因素。

上述教学,教师不仅示范演唱歌曲,还对歌曲的内涵和特点进行解读,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学习启示,成功调动学生视唱练耳的热情,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大多不会演奏民族乐器,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硬木梆子击节,让学生有了操作的机会,为视唱练耳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二、创编演绎,延伸生本视唱思维

教师设计一些创编演绎的活动任务,能够给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带来一定的启示。如改编歌词、创编音乐剧、集体演绎、歌唱比赛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演绎活动,以有效提升其学习品质。如独唱、合唱、歌伴舞等课堂演绎形式,教师应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视唱练耳活动有太多的形式可以选择,教师要有对接意识,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设计,以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例如,学唱儿童歌曲《梨园英秀》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组织学生展开聆听活动:“视频中有小朋友表演,仔细聆听,你能够发现其中使用了哪些乐器吗?你能够说出京剧的特点吗?”学生开始欣赏小朋友的表演,并情不自禁地律动起来,课堂学习气氛浓郁。教师要求学生跟随视频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念白,或者借助一些乐器进行操作。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起来,展示表演成为主要的学习活动形式。为激发学生的模仿意识,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演唱,开展课堂演绎活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自行创编动作,增加演绎内容,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学生没有演绎京剧的经历,自然出现不少问题,教师适时引导,给学生提供学习感知的机会。为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设计课外信息搜集任务:“在我们身边很少听到京剧唱段了,请同学们深入到社区,特别是文化广场等地方,寻找一些京剧票友的活动踪迹,利用手机拍摄一些唱腔视频,并发送到微信群,我们要做筛选展示。”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响应,寻找素材拍摄视频。虽然这只是一个探访活动,但其教育意义不小,因为学习京剧、研究京剧的唱腔特点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所以其学习训练的价值是极高的。

上述教學,教师通过创编、演绎等活动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的机会,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京剧是国粹,亟待传承。教师从模仿操作的角度展开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视唱练耳的机会,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在演绎活动中进行视唱训练,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体验,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

三、卡农互动,强化生本视唱体验

视唱练耳的方法众多,有节奏变奏、节奏问答等,这些属于卡农唱法,因为带有游戏属性,深受学生青睐。教师要灵活运用视唱练耳的方法,设计适合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自然进行视唱练耳,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和记忆力。卡农唱法注重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教师据此设计一些节奏训练活动,与音乐游戏形成对接,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训练体验。

音乐课堂的互动形式众多,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对视唱有清晰的认知。例如,《红蜻蜓》是由日本著名诗人三本露风做词,由日本曲作家山田耕筰谱曲的一首民谣,在日本广为流传。这首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广,再加上是作者在晚霞中看见红蜻蜓,引起了童年的回忆,所以歌曲采用和声式演唱,显得委婉动听,感染力很强。教学时,教师先播放这首歌曲,要求学生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演唱音阶并转调,形成卡农互动;然后进入学唱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二声部演唱,将课堂视唱学习推向高潮。为让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图形谱上做力度记号并示范演唱,要求学生模仿学习。学生学唱歌曲时,教师运用手势强调力度强弱,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演唱的要领。在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视唱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演绎活动,课堂互动交流气氛热烈起来。学生对演绎活动有特殊情结,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教学,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表演体验的机会。课尾,教师设计课外电子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回家之后,在家长协助下制作自己的音乐视频,并传输到学科交互平台。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行动起来,教师与家长协商沟通,请家长给予一定的辅助支持,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经过一番的准备和操作后,学生制作的音乐视频源源不断地传输过来,教师筛选作品并予以展示,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音乐视频的制作。

上述教学,教师借助手势、符号等手段,引导学生感知歌曲的乐理,掌握歌唱的力度和速度,这是比较典型的视唱练耳训练。学生对互动性学习有特殊的参与兴趣,教师适时给予针对性引导,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由此建构的学习认知也更为突出。因此,教师需要巧妙设计和组織教学,通过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四、对唱接龙,丰富生本视唱形式

视唱练耳有诸多学习目标,教师可从听力角度展开训练,引导学生在音高辨识中掌握视唱技巧。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借助听力训练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学习体验。小学生喜动不喜静,教师设计音乐接龙比赛,或者根据音高进行视唱练习,能够获得好的训练效果。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的注意力会更为集中,视唱练耳的效果也会更加突出。

设计视唱练耳训练时,教师要注意传授乐理知识,设计适合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训练,在亲身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例如,教唱《划船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要求学生聆听欣赏:“这首歌曲歌唱了浏阳河地区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采用对答形式予以呈现,所以练习时要先了解对答的形式,然后进行小组对唱,看哪个小组的对答更为和谐。”听说有对歌的机会,学生非常兴奋。教师要求学生先熟悉歌曲的旋律,跟随多媒体学唱歌曲,再尝试对唱展示,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阶段。在对唱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对唱对手,进行现场表演展示,课堂学习气氛浓郁。对唱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视唱练耳的机会,促使学生仔细聆听歌曲,教师再对其特点展开细致解析。这样教学,引导学生在聆听中练耳、在演唱中视唱,自然能够获得好的训练效果。视唱形式众多,教师选择对唱形式,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学生接受起来自然,使视唱练耳活动顺利展开。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些音乐接龙的游戏活动,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因为学生对游戏活动有较高的认同感,自然会主动参与其中。如小组内开展歌唱接龙游戏,让小组成员轮流演唱歌曲,谁出现了失误就要接受惩罚。学生对这个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

上述教学,教师开展视唱展示和游戏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展示体验的机会。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组织教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只有教与学和谐统一,才能生成更多的学习成长点,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品质。

五、乐理助学,培养生本视唱能力

乐理与视唱练耳联系紧密,教师要有对接意识,将视唱练耳与乐理学习相融合,借助乐理设计视唱练耳活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视唱能力。如乐理知识与音高辨识对接、乐理知识与歌唱速度力度对接、乐理知识与调式对接、乐理知识与节奏节拍对接、乐理知识与音程和弦对接等,都能够对视唱练耳起到促进作用,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训练体验。

例如,《外婆的澎湖湾》是一首校园歌曲,曾广泛流行。课堂上,教师先进行示范演唱,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分析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再对歌曲的乐理知识进行梳理和解读:“这首歌曲为宫调式,二段体结构,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显得很平稳,到了后面有六度跳进的设计,让人浮想联翩。歌曲中有重复符号、连音线、切分音符号等,大家歌唱时需要加以关注。”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歌曲进行视唱训练,课堂学习气氛浓郁。在学生对歌曲的旋律熟悉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歌唱比赛,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进入演绎展示环节后,学生的音乐细胞被激活,积极行动起来。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之间开展比赛活动,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做好准备后主动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纠正,对整齐度方面提出要求。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布置一个课外训练任务:“校园歌曲曾经流行一时,回家之后做一个调查,让父母推荐一首曾流行的校园歌曲,然后与家长一起合唱,并将拍摄的视频或者音频发送到网络交互平台上。”学生听说要制作音乐视频,顿时兴奋起来。教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要完成的训练任务,请家长给予必要的配合,以给学生学习带来便利。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成功点燃,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上述教学,教师借助乐理开展视唱练耳教学,要求学生展开调查活动、制作视唱视频,给学生视唱练耳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学生对这些学习活动有特殊的参与兴趣,且学生家长大多有校园歌曲情结,教师将家长引入学生视唱练耳的实践活动之中,给学生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动力,让课外训练变得更加充实、有趣起来。

总之,视唱练耳是音乐学科独有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音乐认知基础和兴趣爱好设计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由于学生对音乐游戏、课堂演绎等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需要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以赢得视唱练耳教学的主动权,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代彤洲.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24):142-143.

[2] 陈云仙.小学音乐视唱练耳教法的多元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33):16-17.

[3] 许欣欣.视唱练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黄河之声,2020(7):131.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音乐课堂
浅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策略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