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需要亲身积累

2022-05-30 10:09胡琦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倍数因数

胡琦

[摘 要]开展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有助于学生验证探究的结论正确与否。如果教师不讲究科学方法,不懂得合理设计与实施数学活动,就会导致数学活动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只有科学设计、精准实施数学活动,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数;倍数;数学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8-0008-03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时,不断积累起来的对知识结论的感性认知,以及在实践中体验到的学习乐趣,还有在吸收知识后产生的经验认同和应用意识。数学活动经验对于学生探究数学规律,领悟和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学生学好数学必需的学科素质,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是一个难题,成为不少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已有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隐蔽性,没有具体的章程和条文,但是它又确实存在,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迁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能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沿着规划的路线不断深入探究,并基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一课时,课始,教师通过技能竞赛活动,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感知倍数、因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1.拼图竞赛

师:我们现在举行拼图竞赛,将小方块拼摆成大长方形。游戏规则如下:一是不许有剩余的小方块;二是用数学算式简略地表示出拼图方案;三是通过平移或旋转,图形变换后能够重合的属于一种拼法,不重復计算;四是哪个小组拼摆出大长方形的数量多,哪个小组就胜出。(教师提供12个和14个两种数量的小方块给学生选择。学生产生两种意见:一种觉得选择数量多的小方块有利,一种觉得选择数量少的小方块比较好)

师:请各个小组按照自己小组商议的结果上台领取小方块,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尝试拼图并写出算式。(学生分组开始动手操作)

2.展示交流

组1:我们小组选择的是12个小方块,一共拼摆出3种不同的大长方形,用算式表示是1×12、3×4、2×6。

组2:我们小组选择的是14个小方块,一共拼摆出2个不同的大长方形,用算式表示是1×14、2×7。

师: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摆出的大长方形多?(选12个小方块的小组取胜)这个结果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1:小方块数量多,拼摆出的大长方形不一定多;反之,小方块数量少,却能拼摆出较多的大长方形。

师: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生2:对12和14分解质因数后发现,12的因数较多,有6个,而14的因数则相对较少,只有4个,这应该是拼法少的根本原因。

生3:因数少,所以能够拼摆出的大长方形就少。

师:12的因数都有哪些?请列举出一个来。

生4:3,3就是12的其中一个因数。

师:正确。3是12的因数,因为12是3的整倍数,这种关系是相对的。因此,也可以反过来说,12是3的倍数,因数和倍数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因数、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倍数  因数)

……

二、暴露问题,让经验得以再生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需要以具体活动为载体,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即使经历相同的学习活动,不同个体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不会变。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释放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尤其要充分暴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认知态度、情感倾向及思维习惯等方面的问题,然后教师据此指引学生修正不成熟的经验,帮助学生积累完整、全面、深刻的数学活动经验。

1.认识倍数、因数

师:根据自创的算式,指出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学生自由说)非常不错,那12的因数有哪些?

生1:1,2,3,4,6,12。

师:交流一下,你们寻找因数的秘诀。

生2:可以根据乘法口诀,如( )×( )=12等,一对一对地寻找。

生3: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除法算式来探寻因数,即12÷( )=(   )等。

师:12÷5=2.4,这个除法算式是正确的,那能不能据此断言12是5和2.4的倍数?如果不行,请说出理由。

生4:利用小方块拼摆长方形时,每一行可以摆出5个,但照此摆出2.4列却行不通,因为不能将小方块切开。

师:这就意味着,找倍数、因数是有前提的。所谓的因数、倍数,一律默认为非0自然数。

师:那14的因数有哪些?

生5:1,2,7,14。

师:现在让你们重新选择,还是拼摆长方形数量多的小组取胜。为了确保获胜,你打算怎么选择小方块的数量?

生6:谁的因数多,就选谁。

2.找一个数的因数

出示问题:请你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生7:36的因数有1、6、3、12、36,算式是1×36=36、6×6=36、3×12=36、12×3=36。

生8:我寻找到36的因数有1、36、6、6、4、9,用以下的除法算式寻找的:36÷1=36、36÷6=6、36÷4=9、36÷9=4。

师:分析比较以上两位同学查找因数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9:这两位同学的查找方法都有遗漏,而且有重复。

生10:算式3×12=36、12×3=36,其实代表同一对因数,36÷4=9和36÷9=4也是如此,它們可否合二为一?

生11:两个因数6可否合二为一?

师: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不重复、不遗漏上,那如何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怎样才能尽可能地缩减寻找过程,最好不写算式呢?

(2)交流展示

①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

②全班展示交流

生12:查找36的所有因数时,依次去除各个能被整除的整数。

生13:从1开始不断尝试,每个算式可以同时找出两个因数,一举两得。

生14:除到36的一半时,就可以终止尝试。

师:你的言下之意,就是要有序查找。只有有序思考和查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请同学们据此结论,把12、14、36的因数找全。

③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全班展示汇报

④总结特点

师:观察12、14、36、24、23的因数,发现什么特别的没有?

生15:都有1这个因数,每个数都有它本身这个最大因数。

师生(小结):任何一个数,至少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前者最小,后者最大。

3.查找倍数

(1)请尝试找出6、8、5的倍数

(学生先尝试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然后全班展示汇报)

师:你是如何查找的?观察你查找的倍数,发现什么特点没有?

生16:依次乘以1、2、3……各个自然数,这样查找倍数就不会有遗漏了。

生17:我发现,任何数都有自身这个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不存在,可以无限大。

生18:一个数存在无数个倍数,倍数可以无限大。

(2)试一试(练习反馈略)

……

三、训练反思,凝练整体性经验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是古人在劝学方面的经典话语,也揭示了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整体性学习经验。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实现去粗存精的目标,让有效的经验、可靠的方法、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较好地保留下来,并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进行融合,从而让经验不断得到拓展、积累,逐渐形成整体性的学习经验,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财富。

师:屏幕上的光头强也在做着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有没有兴趣同他比一比、赛一赛?(学生较为兴奋,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之中)

生1:光头强真笨!20的因数不是很容易找到吗?从1开始找,1乘20等于20,就找到2个因数了;接着,从2继续找下去……所以,20的因数有1、2、4、5、10、20,一共有6个因数。

生2:光头强也找出来了,不过好像有点问题。他说,20是倍数,1、2、4、5、10、20是因数。

生3:这样说是有问题的,因为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一地说倍数和因数。应该说,1、2、4、5、10、20都是20的因数,20是1、2、4、5、10、20的倍数。

生4:“20是20的倍数,20是20的因数”,这个说法还真的需要注意,有点儿别扭。

生5:还有个问题。一个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30,那它的最大因数是什么?

生6:一个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30,说明这个自然数是30,那么它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也是30。

生7:看来,不能只凭感觉解决问题。

……

实践表明,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就得为他们搭建一个个亲身体验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亲历中思考、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炼经验。审视上述教学,从中能够看出,经验需学生亲身经历后积累,这样沉积下来的经验才会融入相关的学习经验中,使经验逐渐丰富起来。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思考辨析等活动,这样他们积累的经验才会成为深入学习、深入探究的资本。

四、整体反思,形成高层次经验

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除了习得知识和技能,还有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这才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要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活动经验促进思维模式形成,使之沉淀为一种本能经验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获得的经验进行修正、加工、提炼,让学生的初始经验不断得到成熟、丰盈,形成高层次的拓展性经验。

为此,在本节课上,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获得的经验进行修订、提炼。

师:学习这节课后,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明确了倍数、因数的概念,学会如何寻找因数、倍数,了解了因数、倍数的特征。

师: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生2:我们先尝试探究,发现问题,然后按图索骥,探究倍数和因数的所有知识。

生3:开始查找因数时容易遗漏,后来学会了有序思考,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4:我们是在发现问题后,才慢慢探究出这些知识的。

……

上述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通过实践验证发现与预测的结果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把倍数、因数与乘除法联系起来进行探究,为后续教学打下了基础;然后让学生探究寻找倍数、因数的方法,通过观察对比,深入探究因数、倍数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原有经验不断得到发展,实现了数学经验的积累。这样教学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使已有经验不断得到再生。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经验才能逐步得到积累和丰富。

总之,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原始经验为依托,然后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丰富与完善经验,在不断深入探究中发展经验,逐渐沉淀成一种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数学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经验得到再生,再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形成高层次经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行。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经验倍数因数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