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2022-05-30 00:08王彩虹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章语文

王彩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与理解能力,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用十分突出。朗读作为传统阅读方法,是学习文章的关键。为强化阅读教学成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朗读指导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所谓朗读,就是将文章内容读出声来。研究发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确保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朗读。结合现实经验可知,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项因素,适当运用朗读技巧完成高质量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助力学生能力增长。学生借助朗读可以纠正发音,并对文章投入更多的阅读情感,保证阅读时更加全神贯注。同时,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直观的有声语言。因此,语文朗读,具有知识启蒙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不可替代。

一、朗读指导的内涵

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意义非凡,不仅可以助力学生夯实语文基础,还可以重塑学生信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环节中,要想让朗读指导起到作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感知能力,将其作为指导教学切入口,加强对语言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1]。在教师的朗读引导下,学生的文化基因可以被激活,同时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培养,从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为达到素质教育目标,教师需要牢牢铭记朗读指导的教学理念,确保朗读指导的实用性。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整合语文内容,在学习方法探索中增強记忆效果,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标。教师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人格魅力。

二、语文阅读教学困境

(一)学生兴趣不高

学习不同领域知识时,兴趣是最重要的,兴趣与知识的结合可以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如果学习兴趣不高,最佳的学习状态自然也就无法实现。通过调研后可以发现,阅读教学现状是:部分学生兴趣不浓厚,教学活动参与度低。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被动学习成为常态,既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又会弱化语文综合学习效果,其后果不容忽视。

(二)情感转化不足

语文阅读内容学习时,学生的理解比较片面,只能汲取简单知识,如常见的汉字、成语等,而文章构思、情感把握等技巧的运用,学生较难掌握,这一点对学生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非常不利。此外,在学习阶段,学生不会自主吸收文章精华,明确其中的核心思想,导致阅读学习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学生想象力比较匮乏。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主性。通过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运用阅读教学模式,将会完全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能动性降低。学生由于自主思维想象空间被长期禁锢,会出现情感思想转化问题,在学习中无法形成深度阅读,最终影响教学品质。以《朱德的扁担》为例,一般以爱国为中心的文章,教师进行教学时仅仅停留在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掌握上,而忽视了文章中心思想升华以及主旨提炼。这样的教学会对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不到位,使学生的阅读训练有所欠缺。

(三)师生互动效果不佳

在阅读教学阶段,高效的师生互动极为关键,教学品质提升可将其视作突破口,使学生语文基础更扎实。师生互动不仅可提升教学有效性,还可增进师生感情,保证教师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启蒙学生心智的同时,让教学效果趋于理想。从教学现状中了解到,因受应试教育思想羁绊,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多以自身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弱化甚至轻视,师生关系急转直下。缺少了良好的教学互动,课堂多数情况是教师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师生互动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心态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三、朗读指导的作用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朗读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现象,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棘手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提升学生的注意力。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记忆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开发,不断地重复朗读,理论上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功效显著。小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较集中,大脑接受知识的渠道会在不经意间被拓宽,加深印象的同时可强化学习效果,并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普通话的普及,需要从学生抓起,而语文教学就担负着这项任务。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助力较大,而普通话水平的提升与朗读训练密切相关[2]。由此可见,朗读属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持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现实中,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借助文章跟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强化练习,科学、积极地纠正学生发音,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总之,借助普通话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保障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实中,教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可以树立学生自信,使其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朗读时,教师结合课文的结构和描写方法,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借助朗读,培养学生的真性情和良好品格,使学生内化知识的同时,学到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实现语文教学品质升级。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主动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分析和体验不同情感,升华阅读感受。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落阅读或者分角色朗读,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加深对文章的领悟。如针对《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前划分好角色,让学生带着角色的情绪去朗读,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全文。借助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减轻教学压力,学生在增强阅读自信的过程中也掌握了学习技巧。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提升阅读教育质量,多维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人格养成。通过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收获幸福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抱有阅读热情。为增强阅读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落实好朗读指导,发挥朗读指导的作用,通过朗读的推进转化文本信息,将其变为有声语言。在这样的模式中,小学生通过朗读发言,可以全面调动听觉、声带、思维等,从而强化了学习效果。在朗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调动每一处思维,将阅读感悟进行汇总,在此过程中收获快乐与幸福。

小学生在朗读时难免会遇到各类问题,由于知识储备有限,有些问题理解不了,朗读的障碍较多。为了不让学生失掉朗读信心,教师要恰当引导,不要直接指出问题,而是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借助朗读练习促使学生爱上阅读。在语文朗读环节,对学生出现的朗读问题,教师要多些耐心,鼓励学生自我纠正读音,通过查找字典、请教同学等方式,解决朗读中遇到的生字问题[3]。实践教学中,因为学生思维水平并不相同,想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广度各有不同,所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需要确保针对性。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他人朗读,可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朗读中规避同类问题,发挥自身的朗读优势(如咬字清晰、感情充沛等),提升语文朗读能力。随着朗读能力升级,小学生可以持续发现更多有关阅读的乐趣,在获取幸福感和满足阅读好奇心的同时,让阅读兴趣变得浓厚,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

(五)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拓宽阅读广度,教师还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努力将文章的核心思想与其文化内涵巧妙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从而体现朗读的教学优势。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为了强化效果,要结合学生实际,巧妙增强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章主旨与学生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建构适宜的朗读语境,在此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朗读细胞,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融合多种资源,如配乐、视频等,在这些教学资源辅助下,帮助学生获得更深的朗读感悟。朗读并分析文章阶段,不断渗透文化精髓,站在不同视角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特别是语文阅读能力。

(六)促进师生高效互动

实践证明,朗读可以促进师生高效互动,积极转化教学成果,确保较高的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朗读时,为了发挥出朗读的优势,教师需要弱化权威,同时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自觉完成朗读练习,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新时期的小学教育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保留其自主选择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指导中实现师生和谐、平等。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积极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借助活动契机推动小学教育品质升级,实现语文教学水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双提升的目标。朗读的作用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全面发挥朗读指导的作用。

四、朗读指导的应用对策

(一)增加课外读物,加强阅读训练

在教学中,朗读不应局限于课本,應适当增加课外读物或者挑选高年级读物,从而可以升级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普遍推广快速阅读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然后大声朗读,通过反复阅读文章,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实践证明,该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利于章节阅读,还可以快读获取整篇文章知识点,学生在教师指点下可以培养阅读思维,从而提升阅读能力[4]。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找准指导时机参与进来,帮助学生攻克疑难语句。如《病房的故事》这篇文章,其故事情节非常打动人,文章刚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眼球,单凭“夜里,吉姆死了”就将故事推向了高潮。随着阅读的深入,清晰交代了前因后果,而“夜里,吉姆死了”属于揭露文章真谛的语句。起初学生对“夜里,吉姆死了”这句话感受并不深,通过师生交流之后,学生才理解作者意图。

(二)在朗读指导中渗透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优秀文章不仅具有时代精神,同时也蕴含了家国情怀。例如,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付出怎样努力才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也更加热爱祖国。由此可以看出朗读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无限的。为体现朗读引导教学价值,教学前期需结合学生性格特征,构建教学新模式(基于朗读指导),在朗读指导中渗透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启蒙学生思维,从根本上改善阅读学习状况。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合理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难度较高,朗读指导是重要的突破口,借此可以解决学生阅读水平低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巧妙指导,借机渗透爱国教育和增加课外读物外,还要掌握指导的方法,如重点段落让学生着重朗读,可以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文章大意。在现实教学中,朗读教学意义非凡,是夯实语文基础的关键,同时还可以重塑学生信心,所以在教学环节一定要找到正确方法,发挥朗读教学的指导作用,将朗读指导作为关键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结合教学实践可知,课文中的重点段中经常隐藏了一些难懂词汇,句子含义也较深,如果学生吃透了重点段落,基本上就可以摸清文章主旨了。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重点段落词语、句段搞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试着解读文章思想感情,提炼出主旨和精华之处。例如,《巨人的花园》中,重点段落里有这样一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学生刚读到这句时往往会比较懵,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通过反复朗读之后,让学生感悟到文中隐藏的真、善、美,体会到主人公看似冰冷实则温暖的内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提炼和核心段落的朗读指导,内化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通过朗读训练语感,打下语文学习的基础。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进一步增加朗读难度,借助古诗词朗读训练,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总而言之,朗读指导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应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调整指导方法。

综上所述,朗读指导作用显著,对学生能力培养、三观树立可起到积极效果。为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引导学生通过熟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领悟文章的核心精神,发挥朗读指导的优势,助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高武.探究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2021(9):117-118.

[2]赵黎娟.浅析课堂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下旬),2020(2):56.

[3]陆海娟.浅析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小学生(下旬刊),2019(5):37.

[4]黄滟艳.让语文课堂回荡琅琅读书声:试析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缺失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73.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