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新的途径及方法

2022-05-30 10:48谈亚
文理导航 2022年30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留守儿童途径

谈亚

【摘  要】随着农村人员外出工作的数量逐年上升,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占比逐年增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新的教育难点。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途径;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必须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高效、有机地结合,培育家校共育的新理念,创新家校共育的新途径,寻找家校共育的新方法,才能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水平,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

本论文以陇西县渭河学区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教育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1.农村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近年来,家长认为孩子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责任是最大的,家长的责任就是给孩子丰厚的物质供给。因此,许多家长只是忙于外出务工挣钱,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完全依赖学校,从而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教育的不平衡,学校教育显得势单力薄,难以达到应有的成效。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看护”的问题比较普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监护责任大多数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隔代看护的问题凸显,大多数爷爷奶奶对孩子比较溺爱,造成孩子的放养式成长,农村留守儿童习惯较差。

3.家长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较少。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与孩子的关系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对孩子未来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极大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亲子关系较为疏远,情感交流较少。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有一定的偏差,这是学校教育很难弥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

1.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认识不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没有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没有研究和分析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一直以来,学校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现象一直存在。

2.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单一。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推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但相对城区学校来说,办学条件还比较差,活动的场所有限,各类功能室还不够完备,活动器材和设备还比较简陋,加之学校专业的音体美教师不足,学校的社团建设相对滞后,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单一。

3.农村学校教师缺少培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知识缺乏。农村学校由于培训经费紧张,培训渠道较窄,校际间的交流学习比较阻塞,教师走出去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师的眼界和知识面较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

4.教师各类工作繁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农村学校除专任教师外,没有其他工勤人员,加之教师编制不足,随着教师角色的多重性,教师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的非教学任务逐年增多,极大地耗费了教师的精力,造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不够。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现状

一是各级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较为重视,但深入调查和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还显得不足。二是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三是各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还没有形成合力,例如:学校周边网吧允许青少年上网问题,学校周边小卖部出售三无小食品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传统途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传统途径

1.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两极化。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管理和监护,当孩子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时,爷爷奶奶看待问题比较简单,要么是放任自流,要么就是呵斥批评,往往不能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和孩子进行交流,发现孩子内心的想法和产生问题的根源。

2.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简单化。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务工,挣钱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家长的最大愿望,从心底里认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付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总是缺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要,而是一味地向孩子讲述自己的不容易,希望孩子在理解父母的同时,能有所改变,同时,向孩子许诺一些物质奖励。当孩子不能以父母的不易为学习动力时,或物质奖励不见效果后,家长有的会不管不顾,有的则会怒斥和暴力管教,反而让孩子更加叛逆。

3.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依赖学校过多。当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无计可施时,把希望完全寄托到学校和教师身上。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学生的场所,教师天生担负着学生的教育问题,教育主要靠学校和教师来完成,家长只要保障孩子的日常生活即可,把孩子的教育片面化。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传统途径

1.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制度保障。往往在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学校缺少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目前,更多的是学校、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各行其道、单打独斗,没有统一的家校共育计划和方案;没有统一的目标和任务;没有统一的考核和奖惩,极大地造成了教师对家校共育的不重视,家校共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学校对教师缺乏培训,教育手段单一。农村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教师家校共育方面的培训较少。大多数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多采取谈话鼓励、召开家长会、家访等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创新,长期以往,学生对教育产生厌烦情绪。

3.学校对资源的整合不够。学校对教师、学校功能室、网络媒体等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充分发挥音体美教师的特长,没有挖掘学校功能室的作用,没有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提高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还是以家长会、班会、批评教育为主。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新途径及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新途径及方法

1.提高留守儿童看护人思想认识水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在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多思考、多学习,多向其他家长请教,学习优秀家长的教育经验和方法。

2.要多关注学生心理、多倾听孩子的心声。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孩子的心理比家长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面对孩子的错误和叛逆,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要学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孩子的真实想法,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和孩子一起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强和学校的联系、保持和教师的沟通。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成熟比较早,想法比较独立,心理问题易发。家长要加强和学校的联系,保持和教师的沟通,保证家庭与学校信息的双向畅通,便于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通过信息的交换,让家校共育有的放矢,形成合力。

4.利用新媒体、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更不能忽视和孩子的交流教育。家长要利用网络、微信视频、QQ视频、语音电话等,每周至少保持3~5次的线上交流,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各方面需求,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困难,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新途径及方法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学生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教育的好坏,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应当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和补充。

1.成立家长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家长培训制度。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首先是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能力。因此,学校应当成立家长学校,承担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家长学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相关制度,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同时,学校教导处牵头,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家长培训队伍,建立家长定期培训制度,分时段、分人群、线上线下对家长进行培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尤其是要开展“四老培训”,对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培训,改变家教观念,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保障家校共育的信息交流。学校应建立由政教处牵头,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参与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通过家校沟通机制,采取家访、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会、家长问卷调查、家长线上交流等手段,多渠道保持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和交换学生教育的困惑和问题,使学校和家长的信息保持时时沟通和交换,防止对学生的教育信息不对称。

3.开展一系列“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积极参与周末管理。学校应主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周末管理,学校可以成立留守儿童周末(节假日)管理小组,积极开展一系列留守儿童周末关爱活动。开放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和家长进行线上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及生活情况;给学生布置一些感恩方面的作文、手抄报等,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进行帮扶教育。

4.丰富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学校在课后服务上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利用学校的功能室、实验室、体育场地等,让专业的教师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科学性、娱乐性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能体会到学校的关爱,乐于接受学校教育。

5.“互联网+”助力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一是利用“互联网+”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学习、品行、心理、身体健康、优点、家庭情况、父母务工情况等,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借助“互联网+”对留守儿童父母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和培训。三是建立“留守儿童+父母”影像资料库,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父母在外务工的感动瞬间,让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能互相观看,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层面教育的新途径及方法

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要对学校多一分理解和支持。例如:不在学校周边开设娱乐场所,不开设游戏厅和网吧,避免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留守儿童要多一份照顾,开展相关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当地政府应积极为家长创造就近就业的机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聚集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坤,鄭晓边,孔令丽,刘文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12-14.

[2]田福海.农村地域性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2):25-27.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研究”的阶段成果,立项编号:GS〔2021〕GHB0516)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留守儿童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