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内蕴与模式构建

2022-05-30 09:02郭娜,尚亿军
关键词:五育并举模式构建劳动教育

郭娜, 尚亿军

摘要: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机遇与新挑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劳动教育研究,从个人与国家两个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从制度构建、资源整合、载体拓展、力量融合四个方面搭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充实劳动教育要素、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强化劳动教育功能,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走深走实,并以此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才竞争的压力与挑战,让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努力成长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价值内蕴; 模式构建; 教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3.018

马克思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立德树人”这一大学的根本任务发表重要讲话,从培养理想信念、陶冶爱国情操、加强品德修养、丰富知识见识、锤炼奋斗精神以及提升综合素质这六方面对高校提出具体要求,而每一项具体要求的落实都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助推,需要充分发挥其增智、立德、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劳动教育与各类教育之间的渗透关系日益明晰,劳动教育的价值也日益凸显。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時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深刻阐释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推进劳动教育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完满教育使命职责的重要途径。

一、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的新内涵

(一) 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1]因此,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劳动形态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变化也必然引起劳动教育的变化,劳动教育也因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而具有不一样的内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内涵基本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到改革开放后其强调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再到现阶段将其定义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可见劳动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涵盖了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从目的宗旨方面来看,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的教育,以此来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实践场域方面来看,劳动教育可以划分为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从内容要求方面来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除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外,引导劳动者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锤炼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实施途径方面来看,劳动教育是依托劳动实践进行的教育,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理论学习或政策宣贯,而必须要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实践活动中进行真正的劳动体验。

(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劳动教育的特征呈现

1.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全面育人体系构建中具有基础性。自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定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常被视为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维教育目标的途径和载体,发挥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因为人才培养体系中无论是崇德求真、向善尚美还是强健体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劳动来参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感知知识的浩瀚和实践的伟力,增长本领和才干,进而有意识地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树立更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可见,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凝聚育人合力、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依托。

2.劳动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多样性。现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在由“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各学段构成的多维空间中进行,涵盖了生活性、生产性、创新性等多种劳动形式,并融入了示范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模式的教育类型,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适应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场域、不同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劳动教育的多样性还体现在教育对象个体的差异性,劳动教育本身强调互动性,使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得到充分表达,并在实践中得到满足,劳动教育的多样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强化。此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虚拟化、数字化还是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劳动教育对教学时空的限制,衍生了新的劳动教育模式,使得劳动教育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3.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实践性。《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要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作为肩负新型劳动者培养使命的教育工程,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以培养创新型劳动者为使命,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紧紧依靠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以此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和空间。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除了传统的劳动技能教育外,还要在不断的实践行动中引导青年学生认识社会发展需要,将不同社会主体身上所体现的坚韧、创新等劳动精神内化于心,激发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助力让每一位青年学生从爱劳动、会劳动的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型劳动人才转变[2]。在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发展,让广大青年在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的过程中有路径、有平台,满足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

二、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一) 劳动教育可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在从理论层面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的基础上,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行动依据[3];另一方面,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才能从思想上达到“解渴”的作用,并在劳动实践中进一步印证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另外,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课和各类思政活动开展,多采取课堂灌输的形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环节,与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价值导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不断拓宽,将其作为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的纽带,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元素以多样的形式渗透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生产劳动、实习实践劳动等劳动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将劳动意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参与能力,实现了劳动教育在“形”与“质”上的统一。

(二)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教育的内容方面来看,劳动教育融汇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主法治及全面发展为内容的整体性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劳动教育则主要是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科学劳动”的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涵盖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只是前者在呈现方式和实现手段上更加抽象和概括,而后者更加具体和全面。从实践教育的角度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提高受教育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育者需要经常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理论宣讲活动、生产实习活动、义务劳动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等,帮助受教育者逐渐提高自身发展水平。而在教育者组织的这些实践活动中,生产实习、义务劳动、劳动实践等活动也属于劳动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从教育的意义来看,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创新创造、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5]。而这也正是劳动品格的具体体现,是劳动精神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因此,两者在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教育意义上具有一致性。

(三) 劳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序的育人系统,只有高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各育人目标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而在推进育人主体、育人资源和育人环境的协同过程中,劳动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多种类的平台为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和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关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6]。在推动育人资源协同的过程中,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外,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系统的理论与丰富的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好实践育人的主阵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以此来达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导向。在推动育人环境协同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各类实践过程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广泛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活动,通过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体系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三、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 个人所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什么样的理论认知,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认知是前提,首先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劳动的科学认知,形成劳动的意识,认清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以此来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高尚的劳动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和端正的劳动态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为指导,这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是提升广大青年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继承和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必然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抓手[7]。因此,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对劳动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得劳动教育的成效进一步提升,对于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至关重要。其次,劳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环。劳动教育所具有的实践属性使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践形式和基本途径,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实现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互补,既要强化显性劳动教育,传授与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传授,又要深化隐性劳动教育,深入挖掘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让劳动教育融入广阔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基层中、乡野间、企业中去动手劳动,实践锻炼、磨练意志,进而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懂得并由衷认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并以此作为媒介,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国家所需:应对人才竞争的压力与挑战,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当前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使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为决定国际竞争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他们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而且要懂技术、能创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要积极应对,努力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增强受教育者的核心竞争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目前对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多形式、多载体的教育,培养其成为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热爱学习、勤于实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受教育者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强化敢闯会创能力培养,实现从教会劳动到教会创新的目标转变。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受教育者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力,加快培养大量学习型、智慧型、创造型高素质人才来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同时,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受教育者在集体协作、群策群力、信息交换和更新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激发受教育者的政治认同心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观点;有助于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团结友爱的良好风尚,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力量浸润人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地输送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劳动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 制度建设: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促进劳动教育效果提升

教育管理与考核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可以对教育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全面的检验,因此,为了促进劳动教育的良性发展,让劳动教育的实际效用得到更好的凸显,需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首先,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包含了教育对象确定、教育目标设定、教育过程管理、教育方法创新等诸多要素,而这些要素需要一套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其有序开展、顺利运行。因此,通过进行管理体制完善、制定劳动教育计划、修订劳动教育培养方案等来不断实现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强化过程管理,以此来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其次,科学的考核体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并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劳动教育的成效。而这其中主要包含了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考核,在教育者方面,对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后勤管理人员等参与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并将其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奖评职称挂钩,以此来保障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及水平。在受教育者方面,《意见》中明确规定,本科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时要大于或等于32学时,在劳动教育学分方面,要设置专门学分来督促受教育者学好相关理论。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将劳动教育的成果纳入综合测评体系,以此来提升受教育者获取劳动知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资源整合:强化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发展

一直以来,参加生产劳动是进行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单一的生产型体力劳动,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与参与度[8]。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设置劳动教育理论课、实践课以及创新类、职业规划类课程,形成“知识、能力、素养”进阶式劳动课程体系。首先,在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劳动价值观、劳动性质、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特点等相关科学理论的传授,让受教育者掌握与劳动相关的科学知识,引导受教育者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形成对“以劳育人”的深刻理解,激发劳动意识,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其次,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课来促进劳动知识向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转化与运用,实现劳动教育的“体脑结合”,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运用理论、领悟真知、锤炼品格。通过实习实训、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实践类活动,围绕专业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巩固劳动教育效果。再者,伴随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出现,劳动不再仅仅作为谋求基本生存的工具和手段,教育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或技能学习,它开始从一般劳动向创造性劳动拓展、从生产领域向社会领域渗透,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增加创新劳动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引导其从事创新劳动,借以满足社会发展日趋多样化的需求。

(三) 载体拓展:充分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载体,实现“线上+线下”协同

劳动教育归根到底离不开课堂和实践这两大阵地,因此,在载体的丰富与拓展上同样以此为根本。首先,在教学课堂方面,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字化、虚拟化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新的发展,甚至突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虚拟劳动实践场景,构建感觉、听觉、视觉、触觉的一体化实践,不断丰富课堂主阵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9]。同时,通过筑牢筑实课外实践阵地,积极探索高校劳动基地建设,挖掘校外实习见习基地、实践基地和其他临时性社会服务實践场所,充分运用日常生活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专业技能劳动等形式,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及场所。此外,劳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与实践这类显性教育,同时也要加强隐性教育,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劳动价值元素,对学生润物无声地进行劳动教育熏陶,让崇尚劳动、业精于勤成为学生的职业信仰。持续举办劳动教育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先进事迹,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报告会、表彰大会等线下活动,以及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劳模精神等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内容进行大力宣传等线上活动,讲好身边的榜样故事,构建“线上+线下”的劳动教育宣传平台,让学生领悟劳动的光荣与魅力,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力量融合:有效融合各方力量,促進高校与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

高校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劳动教育的重要职责,但劳动教育又不同于其他纯理论性教育,它需要在实践中对受教育者加以引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这仅仅依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使扁平化的劳动课程体系设置变得立体化、多元化,借以满足受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需求,让受教育者在亲身参与各类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对各类劳动进行感知和认识,提升劳动技能,涵养劳动品格。因此,发挥高校、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和氛围、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要主动建立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长期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在改变学生家长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其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寒暑假等时间打理家务和农务,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在家庭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其次,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学生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以劳育人的本质目的是希望培养适应社会生产所需的有用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社会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全面的保障,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以企业、工厂、农场为主要场所的社会实践基地,以社区、福利机构、群团组织为主要场所的志愿服务基地,让受教育者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用社会的“活势力”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活本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2]张瑀,姜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6):115-119.

[3]刘璐.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J].高校辅导员,2021(3):62-6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张雪梅,胡露露.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特点及趋势[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5):68-75.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邵士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索[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4):101-110.

[8]彭泽平,邹南芳.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5.

[9]汤素娥,柳礼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99-103.

(责任编辑文格)

Value Connota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O Na1, SHANG Yi-jun2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syste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research of the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n facing the new requirement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has been explored from the two levels of individual and country.A new era labor education model has been built in four aspect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carrier expansion and strength integration so as to deepen the connotation,enrich the elements of labor education,build a labor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s of labor education.Th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be promoted deeply and solidly to deal with the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of talent competition with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not been seen in a century,while enabling the educated to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ment,strive to grow into a new generation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education; value connot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effect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模式构建劳动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