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两次飞跃的历史与逻辑

2022-05-30 10:48彭姝雨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历史

彭姝雨

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认识产生质变形成新的指导思想,这昭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两次飞跃达成的标志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这后面两次飞跃之间并非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不是接续和替代的关系,两者是继承和叠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04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对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面两次飞跃的历史和逻辑,提出要从更长远的历史脉络、更深刻的理论视角出发的新要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历史性飞跃的提出与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是中国革命经历曲折磨砺之后,不断胜利发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其阶段性和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特征的集中概括,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双重内涵。

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成为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词组的第一人,此后,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主线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过两次“历史性飞跃”。学者大多从实践与理论这两个层面研究“历史性飞跃”的判断标准,其一,要通过实践上的创新实现改变世界的结果;其二还要通过理论的科学发展来解释世界。总体上,要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是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阶段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的部分认识产生质变形成新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已经证明其正确性与权威性,一旦跨过某一节点,可以说达成了“历史性的飞跃”。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共十七大会议上明确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包括从发现到解决重大现实课题的很长一段历史过程,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这代表着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尤其邓小平理论提出后,在此这一理论的实践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问题的转变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被相继提出,三者被概况为一个大系统才算是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大系统中,邓小平理论起到打基础、搭框架的作用。何为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所要解答的两个基础问题。不同于在战争与革命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二战后,国际政治环境相对和平基础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才是邓小平理论诞生的时代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已经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迈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历史背景下总结而出的。有必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时代背景,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新的实际、新的问题再次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等领导人明确提出要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深化改革、持续对外开放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在科学回答和解决党和国家重要问题的基础上诞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现、发展和完善搭建了坚实基石和科学系统的大框架。

其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肇端。改革开放新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更深入结合,产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回应了这一邓小平提出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不仅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还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公、为民的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一种补充说明。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国家开始着手解决创新协调能力依旧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但其不完善的方面依旧阻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没有改变等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经济、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建设的要求相结合的成果,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新的高度上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由此可见,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三个重要指导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以中国不同时代的实际国情和中国人民的阶段性需求为纸,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笔,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两相结合绘出美好画卷,;另一方面,每一指导思想都是在继承前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重大问题的回答,呈现出多样化和阶段化特征,以此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成果。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如历史《决议》所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某种层面来讲,这一判断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方面实现新的飞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七十余年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采用的理念、政策等就是我们所说的执政规律,要从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揭示中国共产党展开政治活动和自身建设的规律。《决议》中分“十三个方面”梳理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政策,尤其在从严治党、自我革新,推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文化自信、国防建设等方面阐述深化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在更深一层次地认识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后下的最洞见症结的论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达成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新时代理所应当是要揭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问题,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习近平突破性地提出要进行“两个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最新提出的“结合”,发挥着培基固本、正本清源的作用,一方面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有力支撑,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发展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冲突中稳住根基。只有激發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千年来绵延不绝,深植民心的优势,肯定自身文化价值,以坚定态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具体实践与优秀文化的双重维度上实现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同样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更深层次认识,并在这一方面实现新的飞跃。统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能够被概括而出,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判断没有过时的有力证明;更是暗示目前世界范围内可以说基本是处于对立面的两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又或者可以说是基于这两种不同经济基础诞生的两种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近百年来,在两方的不断较量中,社会主义一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处于优势地位。“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纵观世界历史和新中国发展历史,习近平有底气也首先提出要促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构建一个符合先进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奉献具有中国价值属性,又可供借鉴的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不断建设发展。结合中国共产党不断向深处钻研、剖析“三大规律”并有了新的领悟。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情况、发展经验等,在习近平号召下集大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么不言而喻,这一思想也理所当然地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意义。

4新的飞跃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需要根据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和实践经验不断调整的长期前进过程。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表现出指导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世价值,又是在继承、发扬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解决阶段性难题总结而出的具体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重要组成部分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以后这一论断在被明确写入《党章》中的。是以新的飞跃的论断,并非是在对前一论断进行否定,而是对其的完善和提升。

在理论内涵层面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首先,在命名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显而易见地就蕴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八个字,以这八个字为要素进行命名的思想归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点是不置可否的。(2)新的《决议》虽然把需回答的时代课题,从一个扩展为三个,其核心仍然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3)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新的《决议》中的“十个明确”,都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原点对外辐射的。因此,命名、核心、内涵上悉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思想,不可能被排除在其理论体系之外。

另一角度,从相应的历史阶段来推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发展,仍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孕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并且命名中的“新时代”三字所指向的是历史时期不错,但“新时代”这个历史时期与之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关系并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叠加和发展的关系。新时代仍然是属于改革开放时期,进入新时代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度过了改革开放时期,实际上“新时代”人处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只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代称。因此,只要是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党的指导思想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系统中。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逻辑关系已经发生了转换。前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还以新的形式在后一个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代代传递下得以延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在1956年基本完成,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我们今天实际上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时,只不过不同的是我们以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式在向前推进。同样道理,进入新时代并不是表明完成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而是在新时代以新形式继续推进这一任务。这样的逻辑关系的转换就使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关系在体现突破创新的同时,还相当多地体现出坚持继承的方面。

新的历史《决议》通过后,理论界有部分观点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的飞跃这一论述,是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分离出来,获得了独立理论地位的标志和依据。如果仅从“第二次飞跃”“新的飞跃”都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这些表述来看,这样的认识似有其合理性,但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进程着眼,无论是从哪个层面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应当被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不应当轻易否定《党章》中对两者的定位。

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结论,与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不矛盾。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一同奋斗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答的时代问题、体现的理论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相当范围和相当程度上是带有突破性的质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不论怎样改变都不会也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主旨。第二次飞跃基础之上的新时代的新飞跃,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继承创新的发展逻辑。

纵观历史,从1938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任务的提出,八十余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然达成三次飞跃。在充分的理论和百年不断的实践支持下可以证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个结合”并非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正确判断所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所面临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与此前的历史飞跃的关系不是接续和替代的关系,而是继承和叠加的关系。并且在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的现实基础上,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依然艰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会中断。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

[2]阮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纲:修订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06-40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4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历史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