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2022-05-30 10:48王雪莲
职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测量技术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王雪莲

摘 要:本文结合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测量技术基本常识与技能训练的课程标准,以学情为基础,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阐述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任务驱动、企业专家进入课堂、思政融入、角色扮演、五步训练法等教学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关键词:测量技术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思政融入

一、测量技术课程的内容及地位

测量技术是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测量技术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为基础,同时为学生后续学习机械产品质量检验、典型零件测量等课程打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读数原理、保养常识以及各类零件的检测方法。通过对测量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有效提高测量技术水平,掌握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同零件不同项目的测量方法,并能依据测量结果,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测量技术课程是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专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

二、目前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分散,一体化程度不高

测量技术课程选用的教材分为三大部分:测量技术基本知识、常用量具量仪的选用及维护、分类測量课题。分两个学期完成。目前测量技术课程内容较分散,前两部分以理论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在第二学期进行分类测量课题技能训练时,大部分学生对前两部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所遗忘,这就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脱节,一体化程度不高。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职业素养水平不高

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专业中级工阶段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大部分在17~19岁之间。笔者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及与学生座谈得知,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但普遍注意力不集中,对理论教学不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直观教学,喜欢通过手机、电脑学习,喜欢讨论、合作;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不强,比较缺乏任劳任怨的劳动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存在差距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经受工作岗位的实际考验,但目前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未与企业需求进行衔接,一是分类测量的测量件,普遍是来源于学校车间的实习件,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的加工件,测量件与企业实际脱钩;二是在测量过程中往往存在测量误差,教师处理测量误差的经验不足,课堂教学没有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三是对测量结果合格性的判断,是依据教材上的理论办法,与企业所用方法有所差别,且未建立测量件尺寸的专家库。这就势必造成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在调研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刚毕业的学生所学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有一段差距,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才能上岗。同时,学生缺乏主人翁的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材调整,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对测量技术课程学情的分析,笔者所在学校邀请企业专家与本校骨干教师共同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在分类测量课题中提取七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轴类零件测量、套类零件测量、平面类零件测量、螺纹类零件测量、直齿圆柱齿轮零件测量、样板类零件测量、曲面类零件测量。将测量技术基本知识、常用量具量仪的选用及维护这两部分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地融入这七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如轴类零件测量,根据测量的内容,把它分为四个微任务:直径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同轴度、端面跳动、径向跳动的测量,锥度的测量。将量具的选用方法,外径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正弦规的使用方法分别融入四个微任务中。

微任务1:直径的测量,包含直径的测量方法及量具的选用;外径千分尺的使用方法与读数原理;正确使用外径千分尺对轴类零件直径进行测量。

微任务2:长度的测量,包含长度的测量方法及量具的选用;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与读数原理;正确使用游标卡尺对轴类零件长度进行测量。

微任务3:同轴度、端面跳动、径向跳动的测量,包含同轴度、断面跳动、径向跳动的测量方法;百分表的使用与读数;正确使用百分表对轴类零件同轴度、端面跳动、径向跳动进行测量。

微任务4:锥度的测量,包含锥度的测量方法;正弦规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正弦规对轴类零件进行锥度测量。

通过对教材的调整,把教材前两部分的知识点融入分类测量课题的技能训练中,学生即学即用,不易遗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存在前面提到的所学与技能训练脱节现象了。

(二)校企合作,改变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一是从企业收集一体化课题任务,保证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实际。二是将企业专家引入课堂,在整个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专家与指导教师共同入驻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思考,点评学生的操作方法,示范量具量仪的操作。特别是在教学难点讲解中,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企业专家点评,将企业的经验带入课堂,实现难点突破。三是建立样件专家库,在每次测量任务完成后,将学生的测量结果与企业专家的测量结果做对比,使测量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对于不合格的测量数据,要求重新进行测量,通过多次测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测量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四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的企业跟岗实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要求,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磨炼学生的耐心及意志力,实现贴合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时可以即时上岗,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三)思政融入,提高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时代需要绵延不断的工匠精神。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劳动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及工匠精神。为了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迫在眉睫。因此,在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在多个环节进行课程思政。一是在课前及课中第一环节,为学生讲述工匠精神小故事及劳动模范小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匠是如何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默默奉献的。通过真实的小故事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爱国情怀。二是在课中采取组长责任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合作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当测量结果不准确时,要求学生进行二次测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严谨作风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训练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提高职业素养,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前教学中,主要采用线上自主学习法。教师利用学习通发布任务,学生观看速课及视频,阅读工匠精神小故事,并在学习后进行课前小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中教学分为六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采用故事感染法,进行安全及思政教育。第二环节是发放任务,制定测量方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专家点评,进行量具的选择。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进入角色,明确工作任务,学生展开讨论,带着任务查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第三环节是试测量,主要练习量具的使用方法与读数。首先,在企业专家及教师的指导下,各组代表根据确定的测量方案进行试测量。其次,教师对学生试测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企业专家示范正确的操作。最后,学生再轮流进行操作练习并测试,教师和企业专家巡回指导。通过学生学、组内试、教师点评及专家示范、评后练、练后测五步训练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强化技能训练。第四环节是完成测量任务,采用角色扮演法。小组按测量员—监督员—记录员的顺序轮流开始测量,并在测量后,根据零件编号,比对企业专家的测量标准自检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如不準确,需重新测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以不同的角色参与整个测量过程,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当测量结果不准确时,则需进行二次测量。第五个环节是采用报告法出具测量报告,并按车间7S管理要求整理好车间,对工量具进行保养维护。通过此环节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第六个环节是小结与评价。采用总结自述法,各组进行总结,并对测量进行过程性及结果性评价。这个环节能让学生肯定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对课程知识点、操作技能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为今后的学习及职业生涯做好铺垫。在课后教学中,采用线上完成作业法,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进行思政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企业及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文志.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论坛,2019(7).

[2] 杨玉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机械制造与研究,2011(4).

(作者单位:龙岩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测量技术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公路测量中基于CORS的高精度GPS测量技术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