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中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解读

2022-05-30 03:02徐靖茹沈洋洁
东方收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徐悲鸿

徐靖茹 沈洋洁

摘要:司徒乔于1939年所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放下你的鞭子》,通过对香姐以及老父亲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也暗示着中国人民身上的革命力量。

关键词: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徐悲鸿;批判现实主义

引言

19世纪中叶,欧洲流行批判现实主义。其中,现实主义是对古典主义“写实”特点的继承和发展,批判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强化了批判效果。批判现实主义通过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让人们看清现实生活,从而达到认识生活、批判现实的目的。1939年,司徒乔观看集体创作的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后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放下你的鞭子》,表现当时百姓的贫苦生活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呼吁人民奋起抗争。

一、司徒乔与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

1926年,司徒乔在北京举办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画展,其中《五个警察一个0》和《馒头店门前》被鲁迅以超过定价的价格选购。1928年其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写实主义大师比鲁。1930年远赴美国,主攻壁画。1931年回国,受聘于岭南大学,主要教授美术课程。1934年至1936年期间,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1939年辗转新加坡,创作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放下你的鞭子》。

19世纪20年代末,田汉将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眉娘的故事改编成独幕剧《眉娘》。“九一八”事变以后,由陈鲤庭执笔,经过崔嵬等人多次修改,将《眉娘》改编成《放下你的鞭子》。1931年10月10日在上海南汇县大团镇首演①,导演章泯,主演共计8人。其中由王莹扮演香姐的独幕剧演出,超过2000场。1942年,王莹赴美国深造并且宣传抗战,演出了500多场《放下你的鞭子》,受到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的赞扬。《放下你的鞭子》反映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生活,其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获得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青睐。

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题目取自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表现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山河破碎、列强入侵,百姓流离失所。一对父女从东北沦陷区逃亡出来沿街卖唱,爱国思乡,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画面描绘了饥肠辘辘的香姐不能演唱,老父亲怕观众散去后晚饭没有下落,便提起鞭子要打香姐,一名青年工人大声制止喊道:“放下你的鞭子! ”老父亲百感交集,放下鞭子抚慰女儿:“孩子,你恨我吗?”香姐答:“我恨的是日本鬼子……”

二、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的形式与内容

从构图方面看,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图1)采用的是倒三角构图,这种构图形式使观者的目光集中于主体人物上,同时也使得画面具有戏剧的张力。画面构成元素十分简单,主体人物是香姐和她的老父亲,位于整个画面的中心,背景则是由黝黑的大地和散落的演出道具构成。司徒乔通过对形体关系的叠压、虚实关系的把握以及色彩关系的运用,使得主体人物凸显出来。此种构图手法与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可谓异曲同工。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图2)画面结构也非常简约,处于前景的主体人物仅香姐一人,占据了画面几乎一半的面积;背景在数层建筑中穿插几组人物,作者采用近实远虚的手法,使得建筑和人物的虚实关系达到动态的平衡。尤其是远景中的建筑最为出彩,虚化的处理效果在视觉上有着逐步后退的效果。画面右上角描绘两个天真的孩童正坐在树上玩耍,作为画面的点缀,孩童的五官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画面虚实相生,很明显是受到了西方写实表现技法和西方科学观察法的影响,符合视觉印象的规律。

从色彩方面看,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画面中红色分布在四部分——香姐身上、画面的左下角和右上角以及表演时使用道具上的红色布条。香姐的腰带、头绳和嘴巴是整个画面红色最为明显且突出的地方,左下角的红色和右上角的红色相互对称,香姐身上的红色与道具上的红色相互呼应,为画面稳定奠定基础。背景的深色则通过老人衣服的灰色调在左后方进行过渡,使得香姐和老人的形象在突出的同时不显突兀。背景大面积的黑色代表日本帝国主义的邪恶势力和腐烂恐惧的现实空间。在深色的背景下,人物的部分轮廓融入了背景,而亮部变得更为明确和突出,甚至炫人眼目。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整体画面色彩明快,经典的红色集中于主体人物香姐的身上,手中的红色丝绸、腰间的红色丝带以及鲜红的嘴唇和红润的面颊,与香姐身上穿着的蓝色调衣服,形成冷暖对比,又给人以温暖的气氛。同时香姐身上的中国红与身后小孩的橘红色形成色彩纯度与明度的对比,使前景中的香姐更为突出。

从笔触方面看,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画面采用的是大刀阔斧的笔触,突出作品中人物的力量以及人物性格的坚毅。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笔触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温文尔雅。

在人物的刻画与细节的处理上,司徒乔深入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其作品中香姐的形象并不是演员王莹的完全写照,而是经过艺术化和典型化处理的结果,刻画出历经岁月风霜和生活艰辛的東北难民形象。香姐右手握紧拳头,借由香姐的举动,使得画作在呈现一种动态戏剧性的同时,鲜明地突出了画面所想要传达的情绪——愤恨、反抗。司徒乔作品中的香姐个子很小,低着头,眼神中透露着愤怒,表情凝重,她身上的衣服因为洗涤的次数过多,花纹已经显得模糊。身材粗壮结实、手掌宽大、手臂粗壮以及肤色黝黑,无不体现着香姐变成难民后生活的艰辛。因为要靠卖唱为生,所以她身上看不到职业艺人的妩媚姿态。徐悲鸿作品中的香姐身体与头部的不协调正是因为借用西方古典画派的造型原理,目的是突出人物的顶天立地。徐悲鸿作品中香姐喜气洋洋、面带微笑,皮肤白嫩,纤细的手指轻轻捏住红绸带并且托住下巴,显露出妩媚之态。徐悲鸿作品中的香姐穿着崭新的蓝色衣服,花纹依稀可辨,戴着玉镯、金耳钉等饰品,显得富贵华丽,并不像正在逃难的穷苦人。

三、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英译为realism,“写实主义”是realism的旧译,后逐渐被“现实主义”取代②。一般来讲,写实主义就表现手法而言,现实主义就对生活的态度而言,这两者相一致时,概念可以互用③。

司徒乔的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法,但运用了艺术化与典型化的处理方式,并且融合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表现出现实生活中观看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高潮的一幕,是具体“历史事件”的再现,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范畴。徐悲鸿的作品采用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的手法,用类似于海报的形象对王莹进行描绘,表达出对王莹爱国主义精神的歌颂,这属于古典主义写实绘画的畛域。二者虽然都在用“现实主义”这一外延概念,内涵却大有不同。

司徒乔创作《放下你的鞭子》是在观看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后,受到深深的触动,决定以该剧为题材进行创作。画中的香姐眼神凌厉,脸上写满了国仇家恨,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满,刻画的是“走南走北走东西,昼觅饥粮夜觅楼”④、多年四处流浪的东北难民形象。老父亲饱经风霜,苍老贫弱的形象是成千上万战争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将香姐塑造成身材粗壮结实、手掌宽大、手臂粗壮以及肤色黝黑的东北农村女孩形象,是司徒乔对香姐的形象作了艺术化和典型化处理,目的是服从于该画创作主旨的需要,让人们看清现实生活的残酷,达到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批判的目的。《放下你的鞭子》表现的是司徒乔面对山河破碎时悲天悯人的感想,同时也刻画出了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呼吁人民敢于反抗,表达出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在受到压迫后的压抑和愤怒之情。画中承载着对难民凄苦生活的关心,以及思考处在铁骑蹂躏下的祖国安危,传递出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在灾难中如巨人般崛起的品格。以真情来立门户,以血性来关民瘼、念生黎,这才是驱动司徒乔创作此画的真正目的所在⑤。

与司徒乔不同,徐悲鸿并没有观看过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只是出于对王莹爱国精神的敬佩,决定为王莹创作一幅画作。徐悲鸿题写“人人敬慕之女杰王莹”,说明这一幅是为了颂扬王莹而画的作品⑥。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是半蹲欲起的形象,这是他创造的一个“半蹲欲起”的图式,用这种有力的图式表现出一种具有强烈隐喻和象征含义的形象,寓意着“中华民族即将站起来的瞬间”。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借用西方古典画派的造型原理,身体与头部的比例不对等,目的是突出人物的伟岸与高大,阐述了“以现实为方法,不以现实为目的”⑦的理念,表现出画家对古典雕塑典雅肃穆的美学风格的追求。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属于具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的古典主义写实作品。

结语

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采用古典主义写实的手法,突出香姐的高大伟岸,采用类似海报的形象,表达对王莹爱国热情的敬佩。与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不同,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融合了作者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后,选取《放下你的鞭子》舞台剧幕的瞬间进行呈现。画面中的父亲饱经风霜,形体枯瘦,为典型的难民形象。但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破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眼神里透露着愤恨和坚定,表现出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滿。香姐也表现出东北难民的形象,虽然矮小但是粗壮结实、皮肤黝黑,体现出现实的磨难在香姐身上留下的痕迹,她手握拳头,眼神愤恨,表现出不屈服的精神,反映了“九一八”事变之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作品在揭示贫苦大众生活艰辛的同时,也暗示着人民群众身上的革命力量。

注释:

①胡志毅.《放下你的鞭子》:抗战戏剧的永恒经典[N].光明日报,2015-09-03(10).

②胡冰.写实与现实[D].中央美术学院,2011.

③⑤蔡倩.“走向十字街头”——司徒乔绘画艺术研究[J].美术大观,2019(08):80-81.

④潘受.掷鞭图歌并序[EB/OL]. [2022-05-08].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E%B7%E9%9E%AD%E5%9B%BE%E6%AD%8C%E5%B9%B6%E5%BA%8F/57921846.

⑥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M]. 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43-61.

⑦徐悲鸿.中西画的分野——在新加坡华人美术会讲话[J].上海画报,1939(02):22-23.

参考文献:

[1]姚梦桐.特定历史场景构架下的艺术风貌——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J].美术学报,2016(02):70-76.

[2][7]陈志云.徐悲鸿的“自然主义写实”和司徒乔的“现实主义”——从两人同名油画《放下你的鞭子》说起[J].美术学报,2016(04):66-75.

[3]吕澎.关于徐悲鸿、写实主义及其论争[J].文艺研究,2006(08):111-122+168.

[4]焦体盛.赤子之心——司徒乔的现实主义艺术[J].艺术品,2018(04):80-84.

[5]谢和赓.徐悲鸿与王莹与《放下你的鞭子》[J].新文化史料,1995(03):5.

[6]张高元.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的图像叙事[J].美术大观,2021(02):64-65.

[8]胡志毅.《放下你的鞭子》:抗战戏剧的永恒经典[N].光明日报,2015-09-03(10).

[9]吴玉宽.司徒乔油画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蔡倩.“走向十字街头”——司徒乔绘画艺术研究[J].美术大观,2019(08):80-81.

[11]胡冰.写实与现实[D].中央美术学院,2011.

[12]冯伊湄.司徒乔:未完成的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M]. 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43-61.

[14]徐悲鸿.中西画的分野——在新加坡华人美术会讲话[J].上海画报,1939(02):22-23.

作者简介:

徐靖茹(1996.4—),女,汉族,山东枣庄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现当代美术研究。

沈洋洁(1996.11—),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研究生,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现当代美术研究。

猜你喜欢
徐悲鸿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徐悲鸿:我看自己是“绝伦”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卷》探微
龚学平 摘自徐悲鸿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徐悲鸿的底线
徐悲鸿的底线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