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工笔”花鸟画风格探析

2022-05-30 03:02周恬逸
东方收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当代风格花鸟画

摘要:工笔花鸟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门类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工笔花鸟画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本文从“新工笔”的产生背景入手,选取几位当代“新工笔”花鸟画家,围绕题材、构图、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体会“新工笔”将传统文化和时代元素巧妙融合的新意。

关键词:当代;新工笔;花鸟画;风格

一、“新工笔”花鸟画产生背景

工笔画是以工整、细腻为特点的中国画画种,作为绘画术语在清代才出现,在此之前皆用“细画”“工画”或其他描述语言代称。工笔画以题材的不同又可划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其中花鸟画在两宋时期发展到高峰,正如宋代画家郭若虚所说:“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宋人小品的画面精微细致、生动传神,为学习工笔花鸟画的不二之选。但由于元明清的文人意识形态发展下,注重写意花鸟画,工笔花鸟画不断被边缘化。直到近现代以来,康有为、鲁迅等文人对工笔画的肯定和推崇,为工笔画振兴进行了理论铺垫。中国美术界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变革,这次艺术思潮运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艺术创作空间,国内的许多艺术家从西方艺术中汲取营养,传统工笔画与西方艺术的碰撞,引发艺术家的思考与实践,“新工笔”就是在此环境下诞生的。

2005年11月,徐累、张见、高茜、崔进和雷苗“新锐工笔五人展”在南京拉开了“新工笔”的发展序幕;2006年,“新工笔”作为一个概念,在杭春晓《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一文中首次出现,为的是将其与传统工笔画进行区分;2007年,“首届当代新工笔邀请展”在南京举办,邀请了众多中青年画家参与;2008年,杭春晓在北京策划“幻象·本质——‘当代工笔画之新方向”展览,参展画家有徐累、崔进、陈林、秦艾等11人,此次展览的学术定位为“当代性”;2010年,《新工笔文献丛书》的出版更是为“新工笔”的创作发展奠定学术理论基础,该书以几位新工笔画家的创作经历与绘画感悟,将“新工笔”的发展方向呈现出来,他们以传统为根本,融入当代思维方式,不断探究新工笔绘画艺术。新工笔也是一种绘画现象,最先活跃于南京,在时代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系统,会聚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工笔画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徐累、张见、秦艾、高茜等都是“新工笔”的领军人物。随着“新工笔”艺术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代表人物层出不穷,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在相关艺术学院学习的师生们,他们普遍年轻化,有着良好的绘画基础,并且很多人都学习过西方绘画艺术,受此影响,他们进行创作时将眼光定位在全球范围内,思想上的开拓更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创作可能。“新工笔”画家们注重东西方文化交融,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奏响时代的旋律。

杭春晓曾说,成为概念的“工笔画”是一种“负担”,因为,工笔画这一词的概念很容易将画者与观者限制在对技法的强调,从而往往会忽略绘画的其他方面。工笔画在工整细致特点的驱动下,将绘画重心放在了形式美上,传统表现的定式法则代替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新工笔”的新,在于不再以自然再现为第一要义,“新工笔”画家注重观念先行,与传统工笔画一目了然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下,“新工笔”则是迷宫般的存在。“新工笔”画家用迂回的方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藏匿在画面的各个角落,然后用一种类似游戏中非玩家的角色方式吸引观者对他的画面进行一次探索,对他的思想进行一次探究,一系列流程下让观者获得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感慨。经过时间的考验,“新工笔”从上世纪90年代还是少量的个案探究,一转眼已经出现一大批群体化创作,徐累的“图式言说”、姜吉安的“观念视觉”、徐华翎的“视看再造”、彭薇的“架上突围”以及张见、秦艾等人的“图像重构”等,这些具有新意的视觉结构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工笔画感受。“新工笔”画家不断重构工笔画的边界,将观念意图与视觉结构结合得恰到好处,“新工笔”的这种方式让传统的工笔画种也具有了探索当下的能力,凸显了当代艺术观念,充满新的可能与未来。

二、“新工笔”花鸟画风格特点

(一)题材拓展,趋向隐喻性

时代在发展,现代生活与古代生活也早已形态各异。艺术来源于生活,当今创作环境相比古代更加自由开放,于是绘画范围更为宽广。“新工笔”花鸟画表现对象不单涉及传统的花鸟鱼虫等,而且还选取了各种常见的静物、建筑空间等。

高茜的工笔画创作中多出现一些现代静物,比如《合欢》系列的香水瓶、《独角戏》系列的高跟鞋、《假想敵》和《鱼际关系》中的一堆玻璃杯以及《两面性》中的镜子、梳子等,这些现代物体的出现,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息息相关。她曾在接受访谈时表示,绘画就像是一面镜子,照映出她的生活,折射的是她的思想。就如《若屐若梨》,画面主体是一只高跟鞋和一枝梨花依偎在一起,但这两者物象的背后却是作者有意暗指传统和当代之间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高茜的许多画作都是如此。传统工笔画中的鱼,处于一种自然定格的状态,就像高茜说的花是盛放的,鸟是伫立枝头的,鱼永远游得很优雅。但高茜画中的鱼好似被赋予了思想,在空中想飞翔的鱼,在山石中游走的鱼,在玻璃杯前“照镜子”的鱼,在一个瓶颈比鱼身小的瓶子里的鱼……这些具有情节性的物象引起观者的无限思考,是作者忠于自己的感受,将其心理与情感体验融入绘画之中。

雷苗的创作题材更多是日常生活中的花花草草、玻璃器皿、水晶灯具、居家物件等,虽说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但她却一直在认真仔细地观察这些物象不同的形状、质地、颜色,以及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后的构成、空间的变化,揣摩这些物象的材质、肌理、质感,然后再用传统的工笔画的创作方式将它们的美表现出来,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感,于清淡中出奇趣。雷苗的代表作《浮水印》系列是玻璃器皿与折枝花的不同组合,她以扎实的绘画功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脆弱感,表达一种特别的女性视角的感悟。

秦艾的作品很有时代感,她喜欢将动物置于精心设计的迷幻场景中,营造出各种神秘氛围。《走出非洲》的画面主体是一只长颈鹿,置身于迷宫墙和马赛克地砖构成的空间里,它背对着观众,伸出脖子望向远方,但远方其实是一片黑暗。秦艾对这幅画进行过解释,那只长颈鹿代表着她,想要表达她的迷惘与期待,这种方式的创作她还有很多。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观赏式工笔花鸟画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而更加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绘画需要关注人文精神,更需要赋予社会责任感。以花为题材,有人喜爱画它盛开时的绚烂,也有人偏爱它凋谢时的孤零,创作想要表达的就是画者观看世界的方式,相同的题材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新工笔”画家利用超现实想象串联古今,表现当代性,我们能从中发现画面背后的无限深意和自我的存在。

(二)视角别致,构图主观化

在制度森严的古代,工笔画家循规蹈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主观选择,因此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偏向于自然物态的布局。然而,“新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更倾向于画家的主观意识,画面构图可以超越现实,一切以画家表达为主要,他们立足于中国人文思想,借鉴西方构成艺术,画面趋近抽象化。

陈林的画面有很明显的几何构成元素,这是画者一种主观的绘画倾向,他认为当今的都市生活,随处可见高楼大厦、电线杆……到处充满几何图形,而正是这种几何构成能真实表达他的生活感受。《畅神·眠鸭》画面的主体是三只鸭子,走廊和墙壁被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几何空间,休憩的鸭子们分别置于其中,构成三角形的几何框架,这种运用几何分割的构图方式给画面带来一种无限神秘的空间感。就像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两撇小胡子变成《L.H.O.O.Q》,陈林也用这种置换构图方法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比如他的《凡·艾克的婚礼》,陈林用两只禽鸟代替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主体人物,两只禽鸟“误入”婚礼场景,它们看似格格不入却又浑然天成,引起观者不断探索。另外,《波提切利之舞》《致维米尔的信》等作品也都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图像范式,借用置换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一些经典作品,将花、鸟置于以不同元素构建的神秘空间里,从而显现出颇具戏剧感的叙事意味,这是画家按照自己需求进行的画面重组,在主观的处理中获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高茜偏爱简洁精炼的绘画语言,她的画面构图往往在背景上呈现大片的空,画面主体常常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很明显的一种中心式构图,主体物数量也趋向于少量。比如《睡衣》的画面元素就是一瓶香水、一只蝴蝶和一张蕾丝花纹的桌面,这种简单情节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希望在简约中体现极大化的复杂,力求达到一种“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的境界。

画面视角的多样化让雷苗作品的构图别具一格。受西方绘画语言的影响,我们常能在雷苗的作品里看到构成艺术的影子,比如《华灯·二》在平面中表現立体,各层次分明,空间感强烈;《盛宴·一》里一张斜放的桌子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桌子四边摆放着不同的玻璃器皿和折枝花,给予观者俯视的视觉效果。充满设计感的构图,赋予一种崭新的艺术感受,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新工笔”花鸟画都有很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灰调色彩,追求意象化

“新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变化更为明显,传统的工笔画强调固有色和饱和度,讲究“三矾九染”,画面色彩的丰富度在颜色的组合与重叠之中表现,西方绘画则是主张色彩的调和。“新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感,加以一种意象的表达,在统一的色调中追求丰富的颜色变化,画面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高级灰”。

江宏伟是当代工笔花鸟画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注重中国传统气韵,又有西方绘画元素,特别是在用色方面的推陈出新,奠定了“新工笔”灰调色彩的发展。岁月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却像闪电般击中了江宏伟,他注意到宋画因年代变迁而透出斑驳古朴的朦胧感,给其增添无尽深邃,于是他尝试在工笔中加入冲洗技法,将画面洗刷出灰蒙蒙的质感,并且运用西方绘画的光影元素,增强画面冷暖明暗对比,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比如《湖畔轻雨》中,设色典雅厚重,整个颜色层次变化明显,连湖水的光泽感都表现了出来,空间感强烈。

江宏伟的灰调设色影响了一大批“新工笔”画家,雷苗也是其中一员。在她的画中较多出现渲染和洗擦,用于营造光影效果。比如《浮水印·三》中玻璃的光泽感与水光淋漓的效果,《轻纱》系列中像轻烟、像云雾的薄纱。在雷苗看来,写生是她创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它掺入了作者的记忆与想象,其中记忆是对过去体验的朦胧感,想象是对未来憧憬的梦幻感。意象的内蕴从写生中生成,意象的营造依靠色彩结构与色块分布,工笔画的设色不仅反映着自然物象的风韵,而且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成主客观并存的意象色彩。雷苗的色彩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她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西方科学理性精神进行融合,创作出带有素描形式感却物我兼容超越表象的工笔静物画,追求老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境界。

正如当下的快节奏生活,高强度的压力使人们迫切希望有个地方能释放他们的情绪,过去皇室贵族主导下富贵高雅的用色观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新工笔”出现了一大批个性化的色彩,大体分为唯美清新的淡雅设色和神秘奇诡的夸张用色,它们都是画者借色抒情的表现,不拘于事物原有设色,追求主观意象和画面整体效果。比如高茜的画总是透露着丝丝恬静,她在色彩上的运用是一种带有女性倾向的色彩观,喜欢用浅浅淡淡的粉红、蓝紫或黄绿调,是“新工笔”花鸟画唯美淡雅设色一路的代表。当我们观看徐累的作品时,仿佛置身于一场神秘荒诞的舞台剧中,他的画面倾向于阴郁的冷色调,其中蓝色是他的偏爱,挺拔矫健的白马和帷幔是他的标志,画中的虚幻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如梦令》中一匹白马站立在悬空的绳索上,绳索弯曲呈凹形,将画面分为三部分,蓝、黄、绿颜色对比交织在其中,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夜中昼》中包含了徐累最为人知的两种意象,画面里一匹白马站在拉开的帷幔前回头望着外面的世界,整个色调是冷静的蓝调,白马变成了蓝马,帷幔、天空也是蓝的,但在蓝调里却有很多丰富的颜色变化,这也是“新工笔”与传统工笔用色的不同之处。传统工笔画的背景与主体物颜色分离开来,画面突出主体物,而“新工笔”偏向背景与主体物融为一体,这也是受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注重环境色和光影变化。

三、结语

笔墨当随时代,具有时代感的“新工笔”花鸟画打破了人们对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固有印象,但“新工笔”的创新仍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有在造型结构上进行探索,有在材料技法上进行实验,有的致力于打破各种边界,但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润养。相信未来会涌现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工笔花鸟画。

参考文献:

[1]杭春晓.概念超越 重新勘定的“工笔画”边界[J].美术文献,2021(04):12-15.

[2]高茜.新工笔文献丛书·高茜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3]雷苗.新工笔文献丛书·雷苗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4]陈林.新工笔文献丛书·陈林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5]秦艾.新工笔文献丛书·秦艾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6]江宏伟.画境——江宏伟工笔花鸟画探微[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周恬逸(1999—),女 ,汉族,湖南衡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装饰工艺。

猜你喜欢
当代风格花鸟画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中国中产阶级音乐的人文观察
论当代女摄影师作品中的个人视角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