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木雕人物的创作

2022-05-30 04:00张其仕
东方收藏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物木雕审美

摘要:木雕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门类的重要代表,它以斧、刀、锉、锥等为工具,通过木雕匠人巧夺天工的创作手法,在保持木材最原始的形态下,通过“三分雕刻、七分天成”,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称得上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笔者从事木雕行业数十年,创作了为数众多的木雕作品,其中以民俗题材的作品居多,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是笔者儿时的美好回忆。笔者在此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经验,来谈一谈人物题材木雕作品的创作。

关键词:木雕;人物;民俗;审美

一、融入情感创作

古人有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笔者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木雕创作必须带着浓厚的情感,因为雕刻不是机械式地重复,而是要带着情感和思考,唯有如此,方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精雕细琢可创作出巧夺天工的作品,但那只是技法技巧层面的高超,展示的是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木雕创作很讲究,一件木雕作品在用料、题材、技艺等方面都要突出,方能成为佳作。选好材料、找好题材后,得经过打坯、修光、磨光等复杂的雕刻工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真正地融入作品当中,无论何种材质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在似与不似间找到一种平衡、一种情趣、一种哲学,如此才是艺术上的大美。

福州木雕是福建省传统手工艺门类之一,笔者从事福州木雕创作已有多年,个人工作室便位于福州闽侯上街。闽侯是我国的根艺之乡,全国半数以上的根雕作品都来自这里。笔者是土生土长的闽侯上街人,十多岁便入行,苦练雕刻技艺,深挖人物题材的特性,在木雕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笔者的人物题材木雕作品,常常基于个人的精神信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主题跟笔者的儿时记忆相关,笔者将其定名为“旧时光”系列。在笔者看来,“旧时光”是指随时光的消逝再也回不去的地方,那里的一个人、一棵树、一块石头,都让笔者觉得弥足珍贵。时至今日,笔者在创作这个系列作品时仍然保留了很多个人的情愫在其中。

笔者的展厅里摆放着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木雕作品,它们大多取材于龙眼木、荔枝木、樟木、红木以及黄杨木等,题材不一,或寄情山水,或人物传情,或动物嬉戏,每一件作品就如一幅立体的画作。例如木雕作品《送货郎》,保留了木头的天然形态,巧借木形纹理,用流畅的刀法给“朽木”注入灵魂,使之活化,将一个蹬着三轮车,载着重物,用手中的汗巾擦着汗,脸上却依旧保留灿烂微笑的送货郎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方寸之间,在彰显技艺的同时,也将时光凝固在木材之中。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些传统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行渐远,甚至消失于街头巷尾。不可否认的是,从古至今,“三百六十行”里的每个行当,所承载着的都是百姓的生活与梦想。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和美德值得我们去铭记和传承,因此,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和近四年的创作,笔者完成了木雕作品《三十六行系列》,作品中的人物与行当的形象都来源于约百年前的福州市井。笔者希望能通过这个系列的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回忆,也记录那些逝去的岁月,还有那人和事。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一直搜索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表现“旧时光”里面的人物。在创作初期要考虑作品的构思,所以笔者将自己禁闭在工作室里,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让自己的情感能够在创作当中自然流露。因为情感才是创作一件作品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雕刻民俗类作品,奠定情感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前面提到的《送货郎》,2019年在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百鹤奖”,同年在福州市第二十五届工艺美术“如意杯”大奖赛上获得木根雕组金奖,便是因其丰富的情感表现从而赢得了评委们的肯定。

很多人说从笔者的作品当中,会联想起儿时买糖葫芦、换棉花、编背篓的日子,曾经卖货郎走街串巷间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美好记忆。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刻刀再现这些行当,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传统文化,以及那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

从古至今,很多艺术家都在不遗余力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题材的作品,如利用剪纸表现中国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或是用漆画表现古人的日常,又或是通过寿山石刻画“旧时光”,笔者则选择用刻刀记录下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物。如《送货郎》刻画了古旧的砖瓦墙上悬挂着一串串饱满的玉米,狗儿双耳耸立,眼睛注视着前方,送货老汉双脚用力地蹬着三轮车,车子后轮些许下陷显示出货物的重量感。有人在这件作品当中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但送货郎用手中汗巾擦拭脸上的汗滴,脸上却露出满足的笑容,这一细节表达出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知足。

而卖货郎则是笔者儿时最常见的商贩,一根又细又长的扁担横在肩上,他们的担子里总能拿出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各种零食、针线、柴米油盐等,其一手扶扁担,一手甩拨浪鼓,一步三晃。笔者的作品《卖货郎》中的人物无疑是焦点,人物处于街道坊巷之中,肩上横挑扁担,用手甩着拨浪鼓,向巷子深处走去。后面一幼儿搭着箩筐紧紧跟着,一个人、一个拨浪鼓、一个担子、一声吆喝,就是一个行走的百宝箱。

如今生活富足、高楼林立,藏在乡村小巷里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却是笔者的憧憬。沈从文、老舍、丰子恺等艺术名家用笔墨记录下他们的时代,笔者则用刻刀刻画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难忘记忆,一个个“旧时光”的生活场景表达了笔者对于质朴纯真生活的向往。笔者喜欢那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以及他们那真实且充满煙火气的朴实人生。

笔者在十多岁时便开始学习人物圆雕,从小的技艺锤炼对日后的个人创作非常有帮助。2005年,笔者拜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门下,师父的技艺全面,在他的指引和教导下,笔者对于人物圆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创作上,笔者追求技艺的多样化,同时也一直力求技进乎道,大胆利用木材本身的特点,化腐朽为神奇。在题材上,近些年笔者主要专攻民俗类作品,儿时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乡村生活是个人木雕创作的灵感来源,无论是边走边吆喝的卖货郎,或是骑着自行车穿梭的邮递员,又或是敲锣打鼓的耍猴艺人,都是创作对象;材质上,笔者创作民风民俗题材作品时喜欢选用鸡翅木,这类木材雕刻完成后会自然氧化成黑灰色,而且略带有金属色泽,使得作品具有“旧时光”的味道,或者说是年代的陈旧感。笔者的木雕作品《三十六行之戏猴》《民俗风情之打肉燕》《卖花生》等民俗风情作品,都是采用鸡翅木创作而成,具有岁月的拙朴感。木雕作品《邮递员》雕刻了邮递员停车递信的场景,老妇人露出笑脸,一封封信件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寄托着天南地北亲人的牵挂。木雕作品《三十六行之戏猴》刻画了猴儿骑着车打着锣逗乐的场景,杂耍艺人在一旁牵绳摇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家家户户最期待的表演。木雕作品《民俗风情之打肉燕》刻画了老手艺人边打肉燕边交谈的场景;《卖花生》则刻画了卖花生的小贩……笔者的这些作品就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让人们不禁回忆过往,笔者相信这些作品不仅仅会牵动自己的心,同样也会触动很多观众的心。这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是一代人的记忆,时下提倡“笔墨随当代”,艺术作品自然要记录时代,这也是笔者为何要创作此系列作品的缘由。这个系列作品的题材偏传统,技法也谈不上创新,但是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自己是带着情感在创作的,真情实感的文字能够感染人,同样的,带着感情创作出的木雕作品也能感染人。笔者一直在努力营造出作品的氛围感,许多人物很早就在自己的脑海中成形,在雕刻创作中不断修改,认真打造每一个人物,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有所触动、产生联想。对此,笔者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力求以最佳的方式将角色的情绪投射在笔者所创造的“旧时光”里。每当笔者充满热情地创作出作品后,观众也会以同样的情感进行回应。

二、讲究雕刻方法

笔者自1981年起就开始从事木根雕创作,一转眼已逾40年。笔者擅长人物、动物的木根雕作品创作,在创作中追求“意达”的境界。所谓“意达”,便是将作品的含义传达给观者。在笔者眼中,朽木不仅可雕,而且还能化腐朽为神奇,这几十年中,笔者只做一件事,那便是将千奇百怪的古老树根变成有温度的艺术作品。而木雕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等。木雕的创作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一)全方位立体雕刻

全方位立体雕刻也可以称之为圆雕,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木雕匠人对木材进行全方位的雕刻,面对一块没有特殊形态的木材,我们可以比较随意地去构思作品的雕刻内容与主题,然后再使用各种雕刻工具大量地切削雕凿,去除多余的木材以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全方位立体雕刻的实施难度较大,受到一定的约束。由于天然木材里的纹路结构无法提前预知,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始料不及的困难,这要求木雕匠人要有应变能力。一般来讲,艺术木雕不喜欢后期的拼接,通过拼接达到的效果,失去了木材的独特性与稀有性。木雕创作要突出天然木材的肌理,呈现出木材纹路的美感。例如笔者的木雕作品《账房先生》,选用花梨木进行全方位立体雕琢,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只见账房先生戴着老花镜,怀抱一把算盘,笔者注重对于人物神情、动作的刻画,力求直观而生动地展现账房先生从业多年的熟练形象。再如木雕作品《寿星》,雕刻出的飘逸胡须、龙头拐杖、像蜜桃般的大脑门等,这些特征都令这件作品栩栩如生,让人一目了然。寿星为传统题材,有着美好的寓意,笔者希望人们看到它能由衷地感到开心。又如鸡翅木作品《秦皇霸业》,凝练的雕刻语言,融合了一些古代元素,质朴大气,让人不禁遥思“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歷史场面。而花紫檀作品《五洲同庆》,对材质的处理精益求精,小雕胜精雕。至于花梨木作品《轮回》,则以简单的刻画阐释了深奥的佛理。

(二)随形雕刻

所谓随形雕刻,也就是顺着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进行雕刻。雕刻师先通过观察木材的外形,再经过联想确定木材的雕刻题材,然后再利用自己的雕刻技艺实现最初的构思,达到天趣人意的境界。人们常说:“七分天然,三分雕刻”,雕刻师要挖掘木材的特点,甚至去挑战木材的瑕疵,将原本残缺的地方进行巧妙构思,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随形雕刻的最大特征,利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创作出“天人合一”的作品。随形雕刻的构思过程比实际雕刻的时间更多,但若是能够巧妙利用天然,最终能获得独一无二的作品。如笔者的樟木作品《水帘洞》,巧用天然木材的树皮,构思了一个趣味横生、充满想象力的水帘洞。再如作品《蜗居》,以黄金樟为材料,生动地刻画了游鱼、螃蟹、水草、奇石等动植物的和谐生活,但作品还是以写意为主,大量保留了原材料的特点,让人在欣赏时能够会心一笑。又如作品《渔翁得利》,也是利用根抱石的天然形状雕刻而成,作品随形赋意,雕一老翁领着一群幼童,渔翁腰挂小鱼篓,手提两条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雕刻技法之粗犷处,如衣褶、鱼篓、水波等,大开大合,线条峻急有力;而精细处如发须、五官等,特别是人物表情则刻画细腻,眯起的双眼带动面部肌肉,颇为写实。相貌清癯饱经风霜的渔翁,表现出知足常乐、超然物外的气度。

一件作品从选材、构思、打坯、雕刻、修光、磨光……需要经过很多的步骤,最终才能成型。构思的意义就在于在正式动工前为作品规划方向,构思是创作的关键。用作品讲述故事、传达思想,是笔者一直以来坚持的态度。

三、总结

一位成功的雕刻家,除了要掌握一定的造型技巧和雕刻能力外,更要对生活和艺术的本质有所体悟,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当然,这绝非易事,长期、艰苦的艺术劳动自不用说,在生活中能经受磨炼,对人生及艺术不断有所体悟也非常重要。笔者希望自己雕刻出的这些具有时代记忆的民俗民风作品,能够让现在的年轻人回到过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纯朴,珍惜如今的太平盛世。

参考文献:

[1]吴乐天,陈诗蔓.张其仕丨精雕细琢真情在 市井烟火百味生[J].东方收藏,2019(22):22-25+58.

[2]岳章桦.巧藉天然,美有所用——根雕艺术审美探究[J].东方收藏,2021(20):48-49.

[3]范斌雄.浅谈传统木雕工艺中的技与艺[J].天工,2022(11):50-51.

作者简介:

张其仕(1966—),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现为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木·竹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州市木雕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等展览、赛事上获金、银奖约70项,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木雕艺术馆收藏。

猜你喜欢
人物木雕审美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木雕鱼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