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的黄流人

2022-05-31 02:35陈光润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崖州侠义

陈光润

黄流作为一个文艺之乡而闻名于世,赋诗作对蔚然成风,诗词书画和崖州民歌创作十分活跃,元宵闹花灯更是琼岛一绝,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黄流人才思敏捷、笃志好学的内在品质,而黄流人的侠肝义胆,却很少被人提起。

侠义,大侠的义气与精神。侠义精神的“侠”指要有侠者般的作为,“义”则是义字当头的无私。

翻开史书,黄流人几百年的侠义肝胆、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伴随其中,无论是平民权贵的慷慨捐助,还是保家卫国危难时刻的赴死尽忠,这样侠义精神的人和事数不胜数。

黄流子民将侠义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即使是武功强盛之时,仍谨记先贤仁义风范,不恃强凌弱、好恶斗勇,且广施侠义。

从父亲仁慈大度、兄弟“双武举”的陈国昌家的家风,可窥黄流习武之人的武德、村风。据崖州志记载,武生陈文定度量过人,“尝出巡田,为里中少年所殴”,回家却不肯说被打之事,不料几天后,“其人暴死”,陈文定对两个儿子说:“使吾当日言之,若辈与校,今日皆为囹圄中人矣”。他的两个儿子陈国馨和陈国昌,于乾隆六十年和嘉庆五年,相差5年先后考中武举人。陈国昌一家可谓显赫一时,但陈家不仅没有居功自傲、称霸乡里,反而十分乐善好施、仗义疏财、造福乡里,墓碑记载陈国昌“分其餘以助宗族,足此诚笃行君子者也”, 黄流陈氏大宗祠扩建,“武举陈国昌等人追加捐款,历经九年时间得以建成”。陳家重武不轻文,坚持文武并举,督促子孙苦读,国昌长子陈德敷于清道光乙酉年(1825)考取六贡之首、十二年选拔一次的拔贡生,祖孙三代文武兼备,簪缨相续,光耀门楣,传为佳话。

侠义可以出自武夫,也可以产于文士,无论来自哪个阶层,只是一种精神的原素,它不是江湖混混那种不分黑白的义气,而是讲求是非原则,一种匡扶正义、不计利害得失的行为。

清代咸丰年间,崖州籍廪生张景云病逝于琼州府城,正在府城准备乡试、满腹诗书的黄流才子孙元度惊闻此噩耗,决定弃试驰返,并亲自护送好友灵柩回到老家。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里,“落叶归根”的情结根深蒂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一介草民,纵在千里万里之外,也无不希望死后能够回到原乡故土安葬,否则灵魂就不得安宁。

府城到乐东孔汶村将近一千里路,陪伴着一个死人,一路上靠舟车或步行,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其间的艰辛险阻可想而知。孙元度是个读书人,笃于友道,出自文化自觉的侠义,主动放弃科考高中的机会,护送亡友,耗时费钱,崖州民众对其无不敬仰,从此侠名远扬,孙元度可谓是“敦崇儒道,伉爽尚义”。

孙元度在居乡间还捐数百金立“义济会”,广济当地穷苦之人,或施舍衣服,或施舍棺木,或为孤寡逝者举办道场,从而使无衣者有衣穿,无力安葬者入土为安,无力婚嫁之人也能得到救济。

自从读了《崖州志》,孙元度的形象感动了我很多年。他不会扶剑远行,更不会快意恩仇,但他身上的侠气令人景仰,孙元度将黄流文人身上那一股侠义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崖州志》惜字如金,对孙元度的介绍仅用100个字,但他胸中所藏士大夫侠义、深沉的爱乡情怀,一览无余。

在黄流文人士子的侠义疆界中,驰骋纵横的不只是除暴安良,而是舍生取义般的坚定与无畏,是处世中对文化道义的担当和责任。

黄流人家基本上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从岛外迁徙而来的客人,仅仅黄流镇上就有59个汉族姓氏,他们聚族而居,宗族观念非常强,血液里世代遗传着团结,肝胆相照和讲义气的性格特质。

豪爽仗义、救危解困的风气,在黄流地区传承不辍,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史记·游侠列传》有云:“侠者,振人之不赡。”据说,具有侠义精神的人都不怎么计较得失。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琼南人才摇篮的黄流中学威名赫赫,许多外地的学生慕名来到这所学校求学,由于大量外地学生的涌入,学校的宿舍供不应求,许多外地学生面临着无处可宿的尴尬处境,而正是善良、厚道的黄流百姓接纳了他们。大多黄流人家经济条件一般,但崇尚读书的黄流人,胸怀坦荡,侠义衷肠,让外地学生住进自家,免费提供住宿,待他们如亲人,逢年过节殷勤款待。这对当时那些无地安身的求知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黄流人无私帮扶外地学子,助力他们圆大学梦,让我想起了漂母对韩信的一饭之恩,这何尝不是一种侠义的行为呢?

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古至今,黄流人的起义抗争总是层出不穷,千年不息,比如明末清初惊动满人不愿剃发效顺的抗清事件,反击日本侵略者的乐东第一枪,黄流抗日军民三次袭击驻黄流日军司令部等。

抛开民族观念,最值得一提的是清初的拒命“薙发效顺”。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成为了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兵入关后,势如破竹,攻城占地,很快朱家江山大多都沦陷。明朝政权虽然腐朽不堪,但是明朝还有很多的爱国志士和民众,他们心怀旧主,向着大明,1648年,崖州西里百姓在知州于有义的血腥镇压下,纷纷剃发归顺清廷,汉区只剩黄流子民骁勇善战,誓死抗清,成为了大清政权在天涯的“一颗锐利铁钉”。黄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且与崖州抗清主力的乐安城相隔百里。由此看出,黄流人的抗争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此后,清兵多次进犯黄流,遭到黄流民众坚强有力的抵抗,使之无法得逞。身处封建皇朝极境异域的黄流人英勇抗清的行为引起了前明王朝的注意,后派总兵陈武从黄流湾登陆,进入乐安城与反清队兵彭信古共商良策。

黄流抗清势力与清军在崖州西部反复拉锯,苦苦独撑,坚守阵地到最后,所以迟至1660年黄流土民才剃发易服归顺清廷。离1644年满清入关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六年。

猜你喜欢
崖州侠义
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送别歌》《梁生歌》《审情》的研究为例
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崖州民歌及其英译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北宋大儒宰相丁谓在崖州新传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消失的城寨里,他们安放了一个理想的侠义江湖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展浩然之气,昭侠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