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2022-05-31 07:21福建省建宁县伊家中心小学何承华
家长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师应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福建省建宁县伊家中心小学 何承华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时代淘汰,教师也慢慢开始关注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教学成果的促进作用。为了使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掌握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问题,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的目的,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明白自己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能通过所学知识应对考试,还应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等,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切实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白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主要从小学数学着手,结合现阶段的具体教学状况与笔者实践经验,探究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给同行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以实现小学生各种能力的良好发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都是数学教师的关键任务与目标,但在实际落实期间依旧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教师在实际开展授课活动的时候,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直使用比较传统并且单一的方式,教学理念也较为陈旧,通常教师都是利用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引导小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这样固定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氛围十分枯燥,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站在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这样僵硬、单一的教学方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思维定式,无法站在多样化的视角处理问题,他们思考问题的层面与角度也会较为单一。同时,虽说当前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对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式还缺乏相应的认识,甚至有些教师觉得小学生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了。实际上,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小学生激发思维的过程,教师应重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可以站在不同层面与角度进行思考。还有一些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出现的错误导致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不够完善与合理,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深入分析题意,许多学生都是直接套用公式,致使他们的解题步骤与思路固化,难以有效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意义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相关教师在实际进行授课活动的时候重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意识。倘若教师长时间根据一种固定的方式解决问题,导致解题思路和步骤变得程序化与模式化,就极易禁锢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直接套用公式,并非深入分析问题本身,这会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他们的思考有密切联系,教师在授课时应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机会以及时间,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时候,小学生不但要独立分析,还应换位思考,应在常规思考角度的基础上寻找其他的新方式,彻底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应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这要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切实体会到其内涵与本质,而灵活使用所学知识的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认识其内涵的主要体现。引导小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处理问题,事实上就是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联想知识并进行使用的过程,增强处理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小学生更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切实达到不但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一)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书本和课堂。要想切实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方式,教师就应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在实际分析数学问题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把碰到的问题引入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调动解题热情。例如,教师在实际开展“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程时,可以与之前所学的“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点进行结合,在课堂中创设超市购物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购物期间开展有关“加法和减法”的锻炼。比如,教师交给学生五十元,让他到超市中采购学习用品,笔记本单价是五元,铅笔是一元,图书是十元,文具盒是三元,然后要求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怎样才可以正好花完五十元?这种生活化的案例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熟悉的,他们也很享受购物的过程,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用太多的解释,学生就可以积极投入思考。学生在思考并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角度出发,一些学生觉得五十元正好可以买五本图书,这种方案虽然较简单,但是正确的;而部分学生觉得五十元能买五个文具盒、两个笔记本、两本图书和五支铅笔,这种复杂的购物方案也表现了小学生的严密思维逻辑。最后教师应总结小学生的答案,使他们可以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限制于一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只要合理正确,就都可以作为最终答案。这样学生在后续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自觉主动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在持续锻炼中,小学生就会把多样化的解题思维转变成自己的思维,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者,所以教师应积极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在授课活动中,教师要给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引导和发展他们各种思维能力,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防止通过灌输式的方式给学生直接传授知识,而应该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寻找到更多更新的解题方式和思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利用各种思路来描绘平行四边形,不但能把它当作2 个三角形,还能把它当作通过长方形延伸后得到的图形,或是从不同角度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此保证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算是教授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解决。又或者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30×8 这道题,虽然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可以利用列竖式获得答案,但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利用更容易的方式直接得到答案,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找出更加简单的计算方式,分解当中的8,列出30×2×4、30×2×2×2 等,不但能缩短计算时间,还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多样化的解题思维,教师还可以通过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竞赛的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答案,这样就可以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多样化数学思维。

(三)重视开发新的解题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积极创新以往的课堂教学,加强授课活动的主动性,让小学生能自觉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实际讲解“运算定律”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到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运算定律,教师应让小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因为这些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加减法运算具有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应让小学生单独学习这部分知识,他们在自主学习期间,会发现在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其前后位置,不会改变计算结果,这属于一种较为简单的运算规律,部分学生会对此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以再引导他们对运算定律的作用进行自主探究,在使用运算定律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对部分问题能将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结合使用,这样就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从而使学习难度下降,在解决复杂的乘法和加法问题的时候,还能利用交换律来检验已经获得的结果,以此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全程,教师只需在小学生出现疑问的时候进行合理引导,他们就能利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现有的计算法则上学习运算定律之后,在面对复杂运算问题的时候,能改变乘数和加数的顺序来获得正确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四)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的教育理念会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和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转变老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授课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利用诸多有效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探索欲望。在授课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小学生,使他们在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持续探究更多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且学会举一反三,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和思维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相关的数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预习圆的面积、周长计算等知识,在此前提下,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和解答这些知识内容;在计算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裁剪圆形,把它分成很多大小均等的三角形,然后拼接成相似的梯形、三角形等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又或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一些物体是圆形,如果汽车的车轮是其他形状会如何?这样不但能积极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丰富,切实提高其学习效果。

(五)充分解读教材,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实际开展数学授课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解读数学教材,并深刻体会当中的内容,另外还要牢牢把握住重点教学内容,同时结合这些重点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还应充分掌握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程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小学生,持续加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利用这种方式,能对数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提升解题多样化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实际进行授课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掌握所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以此有针对性的提高他们多样化的解题的思路以及能力,同时与他们的具体状况进行充分结合,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的时候,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些学生会通过“(长+宽)×2”的思路进行计算,还有的学生会使用“长×2+宽×2”的思路和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遵守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对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另外,教师可以详细讲解每个学生使用的解题方式,从而让他们对各种解题方式都有全面的了解。

(六)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积极转变课堂提问的形式,调动小学生的热情,提出各种巧妙的数学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他们自觉探究问题。这种方法能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师解答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快速做出反应,跟上教学的思路和进度。下次再碰到类似问题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独立探究,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倍数”这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在讲台上放七瓶饮料,左边三瓶,右边四瓶,然后教师手里还剩二十瓶饮料,如何饮料才可以确保左边是右边的两倍。教师利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案例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自主地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数学问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学习期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拓展。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式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的全新要求,教师要想切实加强小学生处理问题的多样化思维和能力,就必须要及时改变教学模式,应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具体状态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在课后时间也应与学生充分交流,切实将小学生当作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在实际开展授课活动的时候,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经验对学习成果的作用,并且根据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更加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另外,在进行授课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小学生友好相处,充分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结合他们喜欢的事情开展授课活动,牢牢抓住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猜你喜欢
教师应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两只想打架的熊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