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设置在博物馆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2022-06-01 17:25龙昕徐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五感体验

龙昕 徐钊

摘 要:通过研究挪威冰川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和创作理念,同时结合国内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文献,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挪威冰川博物馆建筑创作的研究与发展现状。从宏观纵向比较和微观横向比较,分别从设计思想、空间结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多样主题分析了博物馆体验的策略、方法和途径,让其更加适应观众不断变化的观展需求。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空间;体验;“五感”

人体“五感”在狭义上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是人们通过实践了解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个数字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轻松获得各类信息,人们享受着电子商品带来的便利,但是人们也忽略了五种感官作为信息传递的感知渠道带给生命个体的各种快乐。如何让人们再次感受往日生活中所忽略的感觉,聆听生活中不曾听到的声音,感受自然中的气息,再次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成为许多设计师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挪威建筑师费恩的作品——挪威冰川博物馆,探索人类“五感”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分析和研究其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空间处理、展陈方式,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建筑示例。

一、挪威冰川博物馆设计概述

冰川是挪威冰川博物馆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的灵感来源。挪威多冰川,而冰川的发育过程又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地势地貌,比如形成山地、盆地、湖泊,甚至是喀斯特地貌。挪威冰川博物馆的休闲空间部分设计是采用冰川的形象,并以冰川进行解构,简化为冰川符号,形成几何形体的斜角窗户建筑,如图1所示。费恩规定了建筑的设计意向,将整个建筑融合成自然界中的一个物体——石,依托于当地的山形地貌,与这一地区的山体融为一体。由木材和混凝土材料共同构建出巨大的“石块”,“石块”呈现出山的形态,横亘在空旷的基地上。这样的设计结构极大地刺激了人体“五感”,它不是一个可以只用视觉去感受的博物馆,而是需要用五种感官来感受的艺术建筑场所。

建筑師通过多样化的建筑空间、多元化的布展,将其打造成一个“五感”体验的盛宴。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建筑师将空间、艺术、情景等融合,让人与其接触碰撞,人体的“五感”与精神上的沟通以及体验者与建筑的互动使人们对不同的感觉与意识的转换产生新的期待与认知。体验者在参与空间游历的过程中,可以从建筑空间与艺术家展示制作的装置物中获得多感多维的信息交流。

二、“五感”设计理念与北欧设计模式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看出“五感”设计理念的优势,将其与北欧设计模式从六个方面进行对比。

(一)设计思想

北欧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与我国设计师的思想几乎一致,都追求地形地貌与建筑的合二为一,追求功用性和建筑形式的同时也要显示出建筑所处位置的具体形态和文化底蕴。挪威冰川博物馆建筑结合自然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建筑师能够依托高新技术,采用更为细致和科学的方式设计建筑,并且可通过互联网技术了解世界上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形成更具未来性和更适应环境的建筑形式。

(二)结构设计

挪威冰川博物馆主要采用夹板结构和“井干式”原木结构,让建筑更加实用和科学,“混合结构”形式使费恩的建筑既具有结构逻辑性,又具有挪威传统木构建筑的张力。北欧馆从上至下的设计均体现出北欧设计的自然形态,屋顶通过悬挂玻璃纤维板,形成透明屋盖,搁置在下层混凝土梁上,这样的结合节省了采光费用,简单的设计中带有现代化特色。玻璃纤维板兼作排水沟。自由拼装的设计更具多元化及便利性,体现了北欧设计思想中的实用性和多元性。

(三)平面特点

从设计特点来看,挪威冰川博物馆包含着几何形体与有机形体两种形态,纵向的翼状体横亘在山谷中,圆形和菱形依附于两侧,翼状体纵向缢裂形成入口,两侧巨大的步梯引导参观游客走上屋顶。挪威冰川博物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多元素设计,增强了游客的五官感受。建筑兼具自然形态与现代风格,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平面围合出来的整体感觉就像是山中石屋,充斥着神秘,其具体建筑材料大部分采用了混凝土材料,而且保留了石材的自然形态,凸显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而北欧馆在室内保留了原有的树木,并穿过屋顶向上生长。整体的感觉就像是林中小屋,其具体建筑材料大部分采用了木质材料,而且保留了木质材料的自然形态,凸显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

(四)视觉分析

挪威冰川博物馆建筑外墙显示冷灰色调,混凝土的质感与周围景色浑然一体。这块人造石镂空的意向正是以它的有限衬托出自然空间的无限广阔。而室内使用了明亮温柔的色调,体现了挪威设计师们特有的人文精神。在建筑空间里,通过斜墙上和屋顶上的窗洞透出来的光线,从室外到室内,再到建筑的尽端急剧变弱,这暗淡的光线明确区分了室内和室外。北欧馆建筑通过精心的构造设计,通过穿插在建筑里的树木和外界照射进来的光线,屋顶成为控制阳光进入室内的阀门,隐喻了挪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建造传统,采用阳光和自然光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的照明损耗,有效地节省自然资源,在视觉上也给游客们提供极佳的体验。

(五)触觉分析

挪威冰川博物馆的外墙面选择了玻璃和混凝土材料,内墙面长廊使用的木构架表达了一种与周围景色浑然一体的格调。北欧馆选择了来自挪威的深色石板铺地,木头、玻璃和混凝土三种材料的有限色调,表现了一种简朴、诚实的格调。

(六)嗅觉分析

费恩选择了木系香料作为建筑的空气材料,比如檀香、茉莉花香料等,这些材料充满着自然的气息,同时可以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在博物馆建筑中,这样的香料低调而且味道淡雅,是最为合适的材料。由于具体的设计方案大部分采用了森系材料,所以在香味的选择上为了更好地突出自然特点,费恩通过室内原有树木带来的清新气味,形成自然的氛围。

三、“五感”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57AC4437-3C0E-411B-B33E-61F14BB1B394

(一)大空间与小空间转折关系

挪威冰川博物馆的空间组合方式非常巧妙。从入口区进入是一个狭長的长廊,沿着走廊向建筑内部行进,走廊空间变得越来越窄,然后到达一个门厅空间,随后便到达咖啡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建筑风格的对比。门厅空间到大咖啡厅这一段距离的建筑形成了远大近小的设计风格,会因视觉上的相互对比而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另一侧则是通往报告厅的连接厅。经过咖啡厅后,光线变得越来越暗,这一部分通过使用光线形成了明显的亮暗对比,直至展馆的核心部分——冰川展览厅,这是游客游览的核心场所。在室内设计方面,通过一系列空间对比和明暗对比凸显了冰川展览厅的特殊之处。这种由小空间到大空间,再到小空间,最后到大空间的对比流程关系可以使游客获得转折的效果,增加参观过程的戏剧性,与中国古典园林移步异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更好地丰富游客的“五感”体验。

(二)虚和实的对比关系

挪威冰川博物馆利用大块的斜角窗户、长廊等建筑元素,以及设置墙柱之间形成的虚实感,形成了带有统一的形式美、有着变化的建筑形象。挪威冰川博物馆内部,通过斜墙上和屋顶上的窗洞渗透到室内的自然光朝着建筑的尽端急剧变弱,这暗淡的光线明确区分了室内和室外,在外部的屋顶平台可通过入口两侧的露天踏步登上,如图2所示。来自冰山的冷空气下沉积聚,使得笼罩平台的雾气飘移不定,营造出了云中漫步的游览氛围。在远处观看建筑,从视觉上能感受到雾中若隐若现的虚实之美。在露天踏步上,游客能感受到徒步攀登冰川的体验,在屋顶平台上,在雾气环绕中可分别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方面增进参观者的体验感。

(三)色彩和质感对比关系

挪威冰川博物馆建筑材料有着木材的色彩纹理,保持了木材的自然质感。为了使建筑的混凝土表面更像是天然石块的表面,在材料构建的过程中,除了使用模具外,对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差异或者瑕疵也没有进行处理,这样的操作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观感,反而呈现了天然石块的具体特征。在设计过程中,不会刻意追求混凝土的色泽,保证设计材料的天然质感,体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

四、博物馆改造设计策略

(一)博物馆空间组合的选择

建筑的空间组合可以使游客产生良好的体验感,在我国也有关于此类的研究,如中国的传统设计思想追求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要求建筑特征必须与地形特征相适应,中国画中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式园林讲究框景与漏景。从文化特性的角度来看,常运用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建筑形式,可以使建筑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筑的双重特征。从挪威冰川博物馆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来看,对于建筑材料的运用、空间形式的选择、细节的处理必须服务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必须与当地环境形成适应关系,将对建筑所处的环境与功能的理解融于地形地势和具体环境之中,这可为未来的建筑技术选择提供借鉴。

(二)运用地方性材料并加以创新

从原始人类建造出第一个建筑物开始,建筑就与地方资源不可分割,原始人类就近取材,构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人类不同的建造方式使建筑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具有那维亚特色的层压木结构,在原有思想的基础上,在近二十年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中国西部的建筑师们结合西部木材的耐高温、渗透性强的特点,利用当地的木质材料发展出了兼具生态净化和调节气温功能的多元化建筑,这都体现了地方性材料应用于建筑过程中的优势。

(三)技术性的创新

现代建筑技术应不断提高,正如弗兰姆普敦所提到的对于体验的认识,人们对于环境的体验不局限于视觉,还包括周围冷暖的变化和对于气流风向的感受,由不同材质、不同物体所带来的各种香味和声音等。在挪威冰川博物馆的设计中,建筑师特别增加了人们对于触觉的体验,将人们对屋顶平台周围冷热潮湿和空气流动的感受作为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感受。

五、结语

本文以挪威冰山博物馆为研究原型,从设计背景、设计思想、体验感官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方面,关于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及施工完成度都有待提高,建筑师对材料、光影等元素的考虑较少。建筑师应结合“五感”设计思想,在未来的设计中有更好的创作思路。

参考文献:

[1]马俊.斯维勒·费恩的建筑[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2]苑雪飞,梅洪元.基于自然语境的寒地建筑形式创作研究[J].新建筑,2016(5):80-84.

[3]郑小东.建构语境下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材料的使用策略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4]王翮.挪威当代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5]吕健梅,刘德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创造理论对当代建筑创作构思的启示[J].华中建筑,2009(11):7-8.

[6]周璟璟.斯维尔·费恩的建筑作品和创作思想[J].山西建筑,2006(22):35-36.

[7]王祖远.“五感”激发为中心的展陈设计策略:以日本感觉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0(1):65-71.

[8]周璟璟.斯维勒·费恩:建造的真实[D].杭州:浙江大学,2006.

[9]谷白帆.现代居住建筑地域化表达[D].重庆:重庆大学,2007.

作者简介:

龙昕,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助理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徐钊,硕士,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理论、建筑与人居环境。57AC4437-3C0E-411B-B33E-61F14BB1B394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五感体验
基于五感疗法的疗养花园景观设计
——以惠州市惠城区惠环医院为例
五感之下的艺术家手制书拓展研究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