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黄平地区进士研究

2022-06-01 02:22陈欲倩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平进士家族

李 浩,陈欲倩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一、清代黄平地区科举概况

清代黄平行政区划调整,新老黄平①清康熙十一年省黄平所入州,二十六年移黄平州治于兴隆卫,并省卫入州。两城始同隶于一行政区,原黄平州旧治改称旧州,新治称新州,两地亦分称老黄平与新黄平。都曾先后为州治所,对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且政区调整后黄平新旧两州都曾设学址,保障了地方教育的持续发展,提高了教育密度与强度。此外,明清时期黄平的官学、私塾、书院的兴盛为地方培育了大量科举人才。

通过各种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考证,得出清代黄平的进士为“王枟、曹抡彬、刘世熹、李运升、李运正、王楚士、孟侯富、戴琪、邬昇、王伟士、李台、卢嘉会、王孚镛、王炳、卢超宗、卢履谦、陈玙、金崇城、孙翘江、彭润章、孙光祖”,共21 位。在民国《黄平县志》卷十一《选举志·科第》中记载的进士人数除清末宣统庚戌举贡考职的“黄华”与庚戌朝考的“王炳颐”,共有22 人,多出了“张问明,乾隆十六年辛未进士”与“石赞清,道光十八年戊戌进士”,笔者翻阅了民国《贵州通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书目以及《贵州教育溯源》中的《明清贵州七百进士一览表》[1]等,都没有找到张问明。因此,民国《黄平县志》可能记载有误。

对于石赞清,民国《黄平县志》卷十一《选举志·科第》中记载:“石赞清,道光十八年戊戌钮福保榜中进士,官工部侍郎,入贵筑学。”[2]296民国《黄平县志》卷十三《人物志·宦迹》载:“石赞清,字襄臣,旧州城西北门外,寨壅人……读甫三年,贵筑县试,童子赞清报名应试,即列前茅,因此入庠,遂占贵筑籍。”[2]338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三》载:“石赞清,贵筑籍,道光十八年戊戌进士。”[3]道光《贵阳府志·选举表十一》载:“石赞清,道光十八年戊戌进士,现官直隶卢龙知府。”[4]《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石赞清的籍贯为贵州贵筑人,在道光十八年戊戌科取为第三甲,第二十四名。”[5]

根据上述材料,石赞清原为黄平人,但其学籍在贵筑,且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在贵筑,最后以贵筑为生源地参加科考。因此,石赞清应是贵筑籍进士。故而,清代黄平地区进士人数应为21人。从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开始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包括正科八十四、加科二、恩科二十六,合计开科一百一十二次。”[6]清代黄平地区的文进士人数仅占清代全国文进士总人数26 846①此处数据来源于《索引》后附《历科进士题名录·清朝之部》中的人数相加而得。(加上满洲恩科四科)的0.07%,占清代贵州文进士总人数609②此数据《明清贵州七百进士》后附《明清贵州七百进士名录》所述人数相加而得。的3.4%,清代黄平州文进士总人数在清代贵州14个州级行政区划中排名首位。③此数据《明清贵州七百进士》后附《明清贵州七百进士名录》所述的各州人数排名而得。

二、清代黄平地区进士分析

(一)中式时间的分析

清代开科取士始于1646 年,止于1904 年,历经258 年。以下是笔者对清代黄平地区各个时期产生的进士数量的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得出,清代黄平地区各时间段的进士数量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康熙至乾隆朝,其进士人数呈上升趋势,为兴盛期,且在雍正朝,整个贵州省仅有29人中式的情况下,黄平有3 人中式,占据全省总进士人数的10.3%。黄平地区中式人数连连攀升,至乾隆一朝达到9人的高峰,究其原因,首先,自明嘉靖年间贵州取得独立开科取士的资格以来,贵州教育发展持续受到中央王朝的关注,使得教育发展的内生力与外在推动力得以完善与促进;其次,雍正年间中央在苗疆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对推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所裨益;再次,这一时期黄平地区频繁涌现“科举家族”,几代人的知识积淀与家学传承在科举上持续贡献;最后,良好的师资为黄平地区培育了众多人才,如周学致设塾馆教学,“从学者多知名士,如朱定元、王彬士、王修士、王伟士辈,指不胜屈”[1]238。在龙渊书院任教的卢梧圃,其教学优严,从学者众,“卢师育才成器,学生李台后官居通政史”④黄平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平县教育志》(内部资料),2009:24.。这两位良师培育的人才中就包括数名进士与举人。在上述多种因素的推动下,黄平地区文教至乾隆朝蓬勃发展,进士人数达到顶峰。

表1 清代黄平地区各个时期产生的进士数及比例

第二个时期:嘉庆至光绪年间,为衰落期。在嘉庆至道光年间,黄平地区产生进士5人,成绩不佳。到了清末咸丰朝,竟无一人中式,同治、光绪进士人数也寥寥无几,出现此种状况与当时清廷所处的时局密不可分。清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国家内忧外患,尤其是清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使得社会处于失序状态,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教首当其冲。受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的影响,贵州的苗民也纷纷起义,咸丰年间张秀眉、包大度、李鸿基等人在台拱发动的起义漫及整个黔东南苗疆地区,黄平受到了很大影响,波及当地的文化教育。这是导致黄平地区从同治至光绪年间进士人数极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任官状况分析

清代科举被视为“抡才大典”,是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始终在选官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受中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举子一朝中式便意味着迈向了仕途的大门。通过对清代黄平地区进士群体任官状况的分析,可以直观反映出其仕途升迁情况。具体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官员的品级,清朝文官有等内官和等外官之分,等内官的品级分成“九品十八级”,每级有正从之分;等外官统称未入流官,没有品级的分别。由此,品级是官员身份高低的重要指标。二是官职,分为中央级别的官员,地方级别的官员。以下根据《清史稿·职官志》[7]、黄本骥《历代职官表》[8]、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9]等著作中相应官职对应的品轶等级为参照来分析清代黄平地区进士的任官情况。①统计的官职情况以进士们的最高职位为标准。清代黄平地区进士的任官情况统计如下:

从表2和表3分析出:清代黄平地区进士的官职品级普遍不高,多集中于正七品,除了任官状况不明的孟侯富,以及未授官的王炳,得到授官的进士总人数为19人,其中授予正七品官职的人数占到授官进士总人数的73%;较高的正三品官职仅有1 人,只占到授官进士总人数的11%;中等级别从四品、正五品、正六品官职的人数统共4人,占授官进士总人数的21%。总体来看,清代黄平地区总的进士人数21人,得到授官者19人,其中李台以“通政使”居于官品榜首。此外,清代黄平地区的进士任中央官员与任地方官员人数相去甚远,在中央任官者仅3 人而已,这反映出,清代黄平地区进士们的政治地位普遍不高,且大多数从事的是县级行政管理以及地方教育等工作。

表2 黄平地区进士任官品级统计表

表3 黄平地区进士官职统计表

清代文官的任用,首重出身,以出身来分别仕籍,《钦定大清会典》载:“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凡官之出身有八:一曰进士,二曰举人,三曰贡生,四曰荫生,五曰监生,六曰生员,七曰官学生,八曰吏。”[10]清代进士初任官职最高者为从四品,人数极少,以五、六、七品居多。而一甲进士,其初任的情况相对稳定,受职早,起点高,明显优于二、三甲。“一般说来,读书人有一个高的起点,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而仕进的起点,也就是殿试的成绩”[11]。

结合表4分析知,清代黄平地区的进士中式大多数是三甲,最高为二甲,人数还屈指可数,甚至没有出现过一甲,由此反映出,他们仕途的基础与起点并不算高,得到提升的机会不大,大多数人最终都未得到升迁。

表4 黄平地区进士的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

三、清代黄平地区进士的主要贡献

有清一代,黄平地区产生进士21 人,这一群体对清廷的国家运行与地方治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政治方面,他们“博施于民而济众”;在家庭方面,他们能为家族子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个人文学素养上,能做到诗文并兼,具有颇高的文学造诣;在地方上,以修撰地方志书为己任,同时,积极投身于地方的教育事业,努力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为地方培育良才。

(一)齐家治国中的贡献

1.科举家族,人才辈出

清代黄平地区的进士21 人,有的家族出现几代蝉联进士的情况,成为人才辈出的科举家族。①科举家族是进士家族的延伸性概念,郭培贵将直系五代内或同父兄弟间,出现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定义为进士家族。如,以王枟为代表的黄平新州王氏家族。王枟,字文重,号蒲水,世称文庄先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举,出任石阡府学教授,又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中进士。在他之后,其五个儿子中,有举人二人,文进士一人,武进士一人,太学生一人,被誉为“五子登科”。王氏家族为清代黄平地区科举成就最为突出的科举家族。又如,黄平李氏家族亦在科举上表现不凡,李运升与李运正兄弟二人,先后中式,这份家族的荣耀又绵延至李运正的儿子李台。“李台,乾隆癸酉举人,庚辰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传两衙门,累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12]263,位居正三品,是清代黄平地区进士中官职品级最高者。再如,一门两进士的王伟士(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中式)与王孚镛(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中式)父子。此外,新州良田的卢氏,卢嘉会(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与卢履谦(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祖孙二人也先后登榜。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清代社会,一个家族要培育出一个进士,要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奋斗,而一个家族能涌现出几个进士,成为进士家族,实属不易。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家族的经济基础以及整个宗族的读书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之于寒素之家,进士家族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浓厚的应举氛围和良好的物质条件,而且在仕途上有更好的政治资源优势。在清代黄平地区的进士群体中,拥有最高官位品级的李台,正是出自进士家族,除去个人努力的因素外,出身进士家族的先天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仕途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

2.为官有道,造福一方

王枟,历任江南嘉定(今上海嘉定区)、江西上高(今上高县)、云南南宁(今曲靖市)知县,皆有善政。在嘉定时,海塘坍塌,危害周围民众,王枟向上申请豁免积欠,还为当地修建学校,创义塾,祠先贤,梓其遗集,津梁漕运,兴废除弊。尤其在上高时,旬月便政声大著,因“上高有里湖,八千余亩,久废,为筑堰长二十余里,遂为沃壤。”[12]208所以,王枟从嘉定、上高离任时,两县绅民分别著有《永怀集》与《留爱集》以志不忘。他在云南南宁时,深受当地民众爱戴,民众为其在名宦祠内立雕像,被列为南宁名宦。

王枟从政二十余年,与民谋利,深得民心,所到之处皆有政声。雍正十三年(1735 年)为避战事,客居湖南武陵,乾隆二年(1737年)逝于武陵。

曹抡彬,字文明,号炳菴,简授浙江湖州知府,勤政爱民,后来移官处州,发展当地的农业,兴办学校,修撰郡志,摒绝苞苴,属吏奉法,民众为其建生祠。特别是任四川雅州(今雅安)知府时,因雅州地处西南边陲,是通往西藏的要道,曹抡彬便上书陈请添兵,加强边防建设,牢固关隘,使得郡民能安居乐业。他还倡导丽泽文会,以兴人才,请求增加学额,提高当地的学子求学积极性,促进了文教的发展。

戴琪,字仙珍,黄平旧州人,任广东长乐(今五华县)知县期间,以爱养为政。他心系慈善事业,捐廉俸建广仁堂,收养老弱,置田取租给衣食棺殓。在辖境内,有许多旷土,戴琪捐买麦种给平民播种。其为官有仁慈的一面,也有铁面无私的一面。例如,当地有土豪奸佃隐瞒土地,上税十不输一,戴琪不畏强暴,核查土地,厘清税目,酌定租价。由此,一年税收增加了二百四十余石,将其供给当地作为寒门学子参加乡试与会试的费用。在社会治理方面,戴琪“律令中民所易犯者,刊发地保,按户给发警戒,由是士皆向学,民鲜犯法。”[12]227这一举措营造了风清气朗的社会氛围。

除了以上所述,还有据理力争、不畏上官的王伟士,为抗击匪患而遇害的孙翘江等。清代黄平地区的进士大多数虽不身居高位,但都能够在自己的职位上尽心竭力,为民谋福,并得到了地方民众的拥护,为地方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兴办教育,培育良才

清代黄平地区进士群体不仅为官有道,在教育事业上亦有贡献。王伟士,字少义,号诚斋,于湖南永明(今永江县)任知县时,当地的学宫破败不堪,学子难以继续读书,其捐献资金修建了桂香书院,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安稳的求学环境,于当时文教发展大有裨益。

王孚镛,字序东,伟士子。其早年历任山东朝城(今萃县)知县、日照县典吏、麻哈学正等职,在任官的地方都有惠政。王孚镛在外做官能兢兢业业,造福民众,晚年辞官归来,积极发展家族的教育事业。他“建宗祠于城,修义塾于东乡,时聚子弟于祠于塾,讲正心诚意之学,敢辨义利,功首慎独。”[12]252王孚镛不仅为家族培育了人才,还使当地的士风为之一变。

卢嘉会,黄平人,字维夏,乾隆丙戌(1766 年)进士,殿试二甲。曾先后在黄平新州与旧州讲学,晚年在思南府学任教授,安心教学,传道授业,在他的悉心教导培育之下,有成就者多达数十人。

(二)文化发展上的贡献

笔者翻阅众多的文献资料,发现清代黄平地区进士在文化发展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地方志书的编纂和文学著作两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清代统治者重视与倡导编修地方志,且在清朝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下,文人学者既不能私家修史,又不能记述现实,只好把个人才能发挥到编修方志上;另一方面,修方志是国家所倡导的,志书编修好坏,有必要的奖惩措施,故地方官员都热衷于修志。

1.诗文兼修,撰志存史

王枟为清代黄平地区的第一位进士,不仅为官有道,而且还能做到诗文兼修,其著述颇丰。在云南南宁任知县时,王枟主修了“康熙《南宁县志》”[12]559。撰有《敖署新编》《四书管见》《蒲水居诗赋稿》《燕台草》等著作[13]721,可惜大多都佚失了,在《黔诗纪略后编》中仅存诗一首。王枟还写有《辛巳游飞云洞》[12]383-384《宿月潭寺》[12]386《祀鬼》[12]389《铜鼓》[12]389等诗,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史料。

曹抡彬于各地任职皆以修撰地方志书为己任,“文明雅尚著述,修处州、雅州二府志及《黄平州志》。诗文集若干卷,惜散佚。”[13]776在《学校志论》中其言:“黄平自建学以来,三百余年,掇巍科登甲第者百余人,呼亦可谓盛矣,独是世风日降,士多贫穷。……苟有杰出之资,必不为贫所困,试思古来豪杰,何尝不自困苦中来哉。”[12]357有“夫人不患才子不成,而患志之不立”的期望。由此可见曹抡彬对家乡文化教育发展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黄平学子的鼓励和厚望。他还著有《纪苗患诗》十首[12]403、《苗叛述事》[12]409等,记述了雍正年间古州苗民起义的情况。选取其中的两首如下:

无题

豺虎无端蓦地来,山坡露宿撼风雷。

天垂闪电燐销焰,地捲飞蓬人藉埋。

野燕失巢空絮咶,林鸠唤妇相疑猜。

可怜家室漂摇尽,夜不成眠眼自开。

纪苗疆奏凯

一柱摇撑半壁天,师中鹊印贺新悬。

肯令突豕凭巢穴,尚有哀鸿望井廛。

六省提封归掌握,三军号令重威权。

风驰雨骤烟尘扫,铜柱铭勋揭万年。

第一首诗展现了雍正年间开辟苗疆后,国家与地方运转不畅,社会治理失序的景象。诗中以“人藉埋”“野燕失巢”等词句映射出当时的苗民起义给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带来的灾难。因为社会的动乱,他们夜不能寐,陷入流离失所、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的境地。第二首赞美了平定社会动乱的清军将士,歌颂他们的功绩。两首诗体现了作者对民众的同情与维护中央王朝统治的态度。

2.诗颂桑梓,领衔修志

王楚士能诗,有《飞云崖八景诗》,代表作如:

岩云拥盖

炼就凌空势独来,频堆色相洞天开。

缀将玉叶层层起,拥出金翘面面回。

舒卷态随风雨幻,参差巧尽鬼神裁。

灵奇直欲留千古,岩结云兮云结台。

潭月澄清

现出灵岩一洞天,澄澄夜月净重渊。

影含龙窟精华孕,光映莲房色相仙。

明镜台空千古照,碧池波静六尘缘。

看来上下都参活,不是山僧座里禅。

飞云崖为黄平名胜之一,位于今黄平县城东12 公里之湘黔古驿道旁,其地有崖,状如飞云,所以得名。王阳明曾称赞:“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翠于斯崖。”[12]33飞云崖旁有建于明代正统八年的月潭寺,上述两首诗就是对飞云洞及月潭寺景色的描绘。飞云崖优美的景色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其赏心悦目的色彩和景致,而王楚士的“舒卷态随风雨幻,参差巧尽鬼神裁”两句,正好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敬佩之情。

李台晚年称病告假,辞官归乡。虽然他当时已经80 岁了,但是仍笔耕不辍,著文立说。在“嘉庆戊午年州人士倡修州志,台以人望所归,推为领袖,与王孚镛诸先生博采郡县各志,体例谨严,辞藻雅瞻,越三年始告成。”[12]359李台还有《龙渊书院纪》[12]585《重建白衣阁五县神碑记》[12]590等作品,此外他诗文敏捷,有两首入选《黔诗纪略后编》。

安江早春

两岸严风生玉树,一天冷韵属梅花。

莫因疏影横斜句,错认孤山处士家。

兴隆杂纪

夏夜追凉大井前,歌声如串溅珠圆。

过江曾试梁溪勺,浪号人间第二泉。

第一首写于早春时节,通过诗中所描绘的“玉树”“梅花”等物象以及“孤山处士”的典故,展示出李台高洁的品格追求。第二首是李台在告假归乡期间写的,在诗的最后他还做了“大井最甘甜,江南惠泉所不及”的注解,这不仅展现了他归乡后悠闲的生活方式,还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结语

文章通过对清代黄平地区进士的中式时间与任官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式人数呈现阶段性特征,从康熙到乾隆朝,呈上升趋势,从嘉庆到光绪朝,渐趋减少,并且进士官职品级普遍不高,多为七品。清代黄平地区进士群体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他们的数量与品质,是清代黄平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今天衡量黄平的文教发展底蕴有着重要意义。黄平地区进士群体在国家运行与地方治理中有相应的历史贡献,在外为官,兢兢业业,与民谋利,政绩斐然,造福一方;回归故里,为家族子弟树立良好的榜样,成就科举家族;在文化发展上,自身诗文兼修,不遗余力地发展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培养良才。黄平进士群体留下的人生痕迹与家族荣耀,对丰富黄平的历史文化风貌,增进地方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黄平进士家族
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
——以清代江西为例
贵州黄平重安镇:食用菌种植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四进士(上)
不喜欢下厨的女人 也可以玩转餐饮业
HK家族崛起
安全、环保、可视化的吸热反应实验探究改进
《进士or近视》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