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是协同育人的永恒主题

2022-06-02 00:29毕诚王安荣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毕诚 王安荣

[摘   要]在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新形势下,生命健康教育作为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热点问题,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文章结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原则,对开展以家庭、学校为主的协同育人的生命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生命健康教育;健康中国行动;协同育人

生命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兴旺发达,是否具有持久的发展力和竞争力,人口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因素。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關注生命,推动生命代际传承,促进社会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生命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题

家庭是人们生活、生育、生长的最小组织单位,家庭教育关系人生过程的生命质量。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凸显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既是构建幸福家庭的需要,更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

家庭的产生、变化与存续,是由社会变迁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以家为本是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传统,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家庭具有物质生产、生活、人口繁殖和精神生产等多种功能。家庭是婚姻的载体,适婚人口均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为第一要务。家庭是合法的人口生产单位,而且也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基本组织。自古以来,我国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文明作用,长期没有根本变化。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家庭部分生活功能、教育功能外溢的现象。

在家庭生活、教育功能外溢的背景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明显减弱。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大环境中,孩子的生命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今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搞好生命健康教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生命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把生命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生命健康教育体系,依靠多主体、多渠道、多举措治理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家庭责任可以弱化,恰恰相反,生命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必须更加凸显。其原因如下: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父母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孩子健康的主要因素;孕育、出生、幼儿抚育过程主要在家庭,从孩子出生时开始做好生命成长过程的健康纪录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是人们生活的依托,是养成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主要场所;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庭;生命过程中形成的生命态度与家庭生命健康教育密切相关;随着孩子的生命发展,学习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青少年的近视、肥胖、贫血、糖尿病等问题均与家庭的食品安全、摄取糖盐油的含量、饮食是否有节、起居是否有常、动静是否结合、心态是否平和、家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存在密切关系;某些急性病发作、紧急救援、应急避险等问题常发生在家庭,地方病、流行性传染病预防教育也主要靠家庭。

关注孩子的生命健康,是父母的首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导孩子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要引导孩子增强性别角色和家庭伦理关系认知,使他们能以感恩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人生态度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二、生命健康教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

根据中国的国情,构建以防为主的生命健康教育体系,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前提。其基本原则有四:一是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预防为前提,防治结合,知行合一,确保普及知识和掌握必要技能相统一;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在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的基础上,建立个人与家庭、政府与社会、学校与单位全纳式的生命健康教育体系;三是坚持以家为本,营造良好的健康生活环境,所有家庭成员都要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入手,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四是明确健康教育内容和行动指标,以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根本,突出和强化家庭、学校两大主体的教育责任,明确家庭与学校在生命健康教育中的责任边界和分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基本路径,制定了全面健康素养的基本目标和标准,把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高健康服务、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与政府协作,作为首要条件。

为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了15项重要行动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运动,控烟,心理健康,爱护环境,孕育和妇幼健康,中小学生健康,职业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老年健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1]这一重要政策文件,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具有清晰的目标指数和达标要求的政策文件,其所列出15项重大健康行动的指导性指标,也为我国健康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可操作的主要内容,既适应各级政府和企业等组织,更适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进行广泛实施。

坚持多主体协作,预防为主,教育为先,关键是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共同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和教育环境,以此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是提高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30目标的根本途径。

健康中国15项重大行动,政府主导是前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着力于生命健康教育是基础。学会生存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于现实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在认识生命规律的过程中积累了与各种疾病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科学医疗制度,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主要保障。当今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与教训已经证明,即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具有最先进医疗制度、治疗手段与方法的国家,如果不能以教育为先,也无法与医疗技术相对落后但却把全民预防做在前面的国家相比。良医治未病,这是中国传统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健康教育在先的依据。所以说,以防为主,教育为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流行的根本途径。439F9D88-800F-45AB-BCF5-28C85AFF37C5

以防为主,教育是基础。在今天,生命健康教育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全民族的大事,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我健康管理的责任,而培养这种责任感和管理能力,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重在普及健康知识和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社会除了生命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普及教育外,更多的是环境治理、疾病预防和依靠医院组织有效医疗。因此为了落实健康行动目标,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均要以教育为基础,清晰地划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走防治结合的道路。

三、家庭、学校生命健康教育的五大重点

生命健康教育,也是全民健康素质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养成健康习惯,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多主体参与防治结合,关口前移,是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健康效绩的策略和途径。对于家庭和学校而言,以下五个方面是重点。

1.知识普及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 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和不文明卫生行为,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方法。

生命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的重点是个人与家庭。现代健康概念,不仅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健康知识普及要树立现代健康理念,一是要把生育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家庭中要普及生育知識,确保优生优育;二是为保证生殖健康,加强适龄生育妇女对宫颈癌和乳腺癌疾病的检测与预防;三是要防止高危孕产妇(包括艾滋病患者)冒险怀孕;四是学习关心孕妇身心健康的知识,对其生活、身体、心理、情感等方面给予细心关照。[2]

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家人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心态平和,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要手段。在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教育中,要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做好个人生命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增强主动健康意识,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2.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保障健康的基础,学校与家庭都有责任。我国依然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并发等问题。一是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饮食风险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15.9%。二是膳食配餐不科学是造成青少年超重、肥胖、贫血、消瘦、抑郁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病从口入,要与加强食品安全和合理膳食统一起来。

合理膳食的教育内容包括:学习膳食科学知识,根据个人特点合理搭配食物;熟悉食品安全标准和营养标准,了解食品生产、销售、储藏和餐饮服务业管理常识;养成选购时看食品标签的习惯,按需购买新鲜、应季、卫生的食物,并合理储存,按需备餐。

3.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失眠、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不断攀升,这是造成轻生自杀的元凶。促进心理健康,已成为家庭教育的焦点。

心理健康的教育任务包括: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学会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注重逆境中的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弹性,培养抗挫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合理设定自己的目标;重视睡眠健康,制定和落实科学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结合运动促进情绪缓解;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根据不同程度,采取及时的心理干预与治疗;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尊重家庭成员的不同心理需求,及时疏导不良情绪,营造相互关爱、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3]

4.妇幼健康

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促进妇幼健康,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维护生殖健康,要从源头和基础做起。例如,为孕育健康新生命,夫妻都要做好准备;主动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怀孕后定期产检,确保母婴安全;科学养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加强保健,预防儿童疾病;倡导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为6个月以上婴儿适时合理添加辅食等。

促进妇幼健康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了解生殖健康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增强性道德、性健康观念,拒绝不安全性行为;提高生殖健康知识,主动获取青春期、生育期保健知识,注意经期卫生,熟悉有关生育方面的知识;主动学习掌握出生缺陷防治和儿童早期发展知识。

5.中小学生健康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是家校合作育人的主课。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身体方面,重点解决中小学生肥胖、近视、体能不足等健康问题。二是心理健康方面,要减少学生学习压力,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建立有责任、有亲情、互敬互爱的家庭伦理关系。三是教养方式方法,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压力、抗挫力,防止溺爱和过度关怀;注重孩子的劳动教育,鼓励孩子户外锻炼;培养孩子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尽量减少损害视力的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

四、生命健康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生命健康教育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身心健康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教育问题。弘扬中华民族家本位文化,强化家庭血缘亲情伦理关系文化传统,注重家庭亲情关怀,营造生命第一的健康教育家文化环境,是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健康中国行动的根本。

1.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刚需

对于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而言,破解自杀心理障碍难题,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心理问题,说到底是精神绝望造成的,精神绝望源于精神情感的空虚,而精神情感空虚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疏远存在直接关联。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革对传统家庭亲情教育的影响。

在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中,传统家文化受到冲击,我国家庭结构和功能、家庭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为负面的影响莫过于亲情淡漠日益严重。离婚率不断攀升,单亲家庭的比例不断增大,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家庭成员聚少离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感与陌生感加剧。所有这些家庭问题,往往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439F9D88-800F-45AB-BCF5-28C85AFF37C5

在现实社会中,当一个人看到希望、得到肯定时,才会充满奋斗的活力。中国人历来以家为本,家庭的亲情关爱和社会责任是点燃人生奋斗的火种,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最根本途径。在当今中国,要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强生命健康教育的亲情伦理基础建设,社会主流家庭必须带头做好示范,这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课题。

2.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学校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获得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如下基本技能:会测量体温、脉搏;能够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品和环境;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训练,学会基本的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发生创伤出血时,能立即止血、包扎;遇到呼吸、心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会应用适宜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开展自助式中医健康干预。

3.加强课程与实验室建设

为了促进我国中小学的生命健康教育,加强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是当务之急。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97万人。其中,幼儿园29.17万所,在园幼儿4818.2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在校生1.56亿人;特殊教育学校2244所,在校生88.08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45万所,在校学生4163.0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各类教育在校生5564.45万人。这些数据表明,学校是生命健康教育的主体,学生是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

我国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是重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是师资问题,二是课程问题。为此,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规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推动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4]

加强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为有效培训教师和加强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教育部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选择部分地区推进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实验校建设,必须以实验室建设为先导。其主要任务有三:一是培养生命健康教育师资;二是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学(幼儿园)阶段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三是由学校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培训对象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参考文献

[1][2][3]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 (2019-07-15)[2022-03-07]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2-03-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439F9D88-800F-45AB-BCF5-28C85AFF37C5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