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2022-06-06 17:52李琳琳王文晓
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排球技能体育

李琳琳 王文晓

(四川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消灭“水课”、取消“清考”,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逐渐广泛,对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已开始产生影响。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新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对现有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同时对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探索构建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以期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进而全面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现有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常用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部分(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学习和技能练习等)——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的教学程序,被称为“三段制”或“四段制”教学程序,该教学模式是现有体育专业术科课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其在培养体育专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该教学模式在运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1 教师教学刻板

体育专业术科课是体育专业学生所特有的课程,该类课程以学习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和竞赛规则等基础内容为主。由于各运动项目的基础内容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加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沿用原有自身学习过程中采用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长时间重复固定教学内容和固定教学模式,使教师对教学产生厌倦,教学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专业术科课教师多数是由中青年教师担任,受职称晋升、家庭生活的影响,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创新性不足,容易产生思想懈怠。

1.2 课程目标单一

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各运动项目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知识与技能目标),需具备能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训练、赛事组织与管理、健身场所等工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需注重学生师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注重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然而,现有传统体育专业术科课教学模式下,各课程均是以学生掌握该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弱化甚至忽略了教学中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1.3 学生兴趣不高

根据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学习8门以上专业术科课(必修课)。而目前多数专业术科课,均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准备活动——学习基本技术——结束放松,造成各课程除基本技术学习内容不一致以外,其余均一致。长时间重复内容和形式的学习,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学生被动进行练习,由于00后都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受网络等新鲜事物的影响较大,不改变现有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2.1 延长教学,弥补课时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专业术科课,除《田径》、《体操》两门课程外,其余课程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仅有64学时。一项运动项目包含多个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等,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掌握该运动项目,而现有学时学生只能学习最基本的技术、战术,无法全面掌握该运动项目,无法达到社会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例如在教师资格证面试的过程中,学生抽到的考题包括了刀、枪、棍、剑的内容,而实际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武术仅学习了长拳、太极拳、棍等内容。因此,通过增加线上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依托线上资源反复练习,延长了课程学时,增加了课程学习内容,从而为提升学生运动项目技能水平提供了基本保障。

2.2 创新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在目前的体育专业术科课教学中,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示范讲解各体育动作、学生模拟学习为主,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将丰富的线上资源应用其中,可以让学更具体、更直观、更方便的学习教学内容,并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的动作模型,同时配以课堂实践、技能评比、翻转课堂、研讨教学、教学比赛等教学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任务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3 思政融合,深化以体育人

2020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线上慕课平台,加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女排精神等的教学视频,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同时,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加入师德师风教育内容,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3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本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排球》为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于2020-2021-1学期在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中进行实践,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如下:

3.1 具体实施方案

3.1.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排球》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凸显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性”特点及课程“实践性”特征的原则。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围绕“学会”“会教”“师德”三个中心。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让学生“学会”排球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传、垫、扣、发、拦等)、基本竞赛规则等内容;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具备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学、课外排球训练、排球赛事组织与管理、排球社会指导等“会教”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1.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在改变原有单一技术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四个重点”,构建了以“排球理论”“排球技能”“排球教学”“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排球理论”主要学习排球运动概述、排球技术分析、排球战术分析、竞赛的组织与编排、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内容。“排球技能”主要学习排球基本技术、排球基本战术、气排球基本技术等内容。“排球教学”主要学习排球教学讲解与示范、教案、练习方法、纠正错误方法等内容。“课程思政”主要学习《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师德内容和女排精神、川农大精神等思政内容。

3.1.3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依据动作技术形成规律的四个阶段(泛化-分化-固化-自动化),采用“观-践-固-升”四个教学环节。

3.1.3.1 “观”——课前线上自学

利用学校慕课平台,提前一周将下节课所学内容的教学视频,上传至慕课平台,并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模仿练习、完成作业、上传视频等任务点完成学习的泛化阶段,为线下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将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和上传视频情况进行汇总,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总结。

3.1.3.2 “践”——课中线下实践

线下课堂学习仍以突出实践性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通过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的分化阶段。课程按照课堂常规——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对线上作业和上传视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组织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教师集中点评错误动作——学生小组讨论(要求对每位小组成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点评)——翻转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依次进行讲解示范)等环节进行。

3.1.3.3 “固”——课后线上巩固

教师课后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在学校慕课平台上布置作业,重点对基本技术知识点、基本技术的教学(教案、教学示范方法等)进行考察,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所学知识。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及时完成作业,教师给予反馈和答疑,完成学习的固化阶段。

3.1.3.4 “升”——课外线下提升

由于课程实践性的特征,利用学校人脸识别系统开展运动场打卡活动,要求学生每周不少于3次的课外线下技术练习,敦促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使学生在自我提升中完成学习的自动化阶段。

图1 《排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流程

3.1.4 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在课程考核上,建立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机制。线上考核占30%,根据课前任务完成度、在线时间、讨论发言、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线下考核占70%,由考勤(10%)、排球教学技能测评(20%)、排球基本技术测评(40%)构成。其中考勤主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进行考核;排球教学技能测评主要对排球教学能力和教案撰写能力两方面进行考核;排球基本技术测评主要对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传球、正面上手发球、正面扣球四个基本技术进行技评、达标考核。

3.2 课程实践效果

3.2.1 学生课程满意率提升

图2 本学期《排球》课程任课教师评教统计图

自《排球》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组教师投入了较大精力在课程模式探索和课程资源建设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改革指导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拍摄教学视频,制定课程习题、讨论题、测试题等互动资料,课程前期准备较为充足。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生评教满意率提升,本学期学生在教务系统中,对《排球》课程的评教满意度为100%、满意率为98.2%,本班37名学生中,仅有1位学生是基本满意,较之前课程满意率有了提升。

3.2.2 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图3 本学期《排球》课程学生成绩分布

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增加了课程的学习学时,通过加入“排球理论”“排球教学”“课程思政”等教学内容,增加了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由以前单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拟学习为主,转变为通过“泛化-分化-固化-自动化”动作技术形成规律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排球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等能力上有了较大提升。学生在本学期的考试成绩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80分以上学生占总成绩的94.59%,仅有2位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下。另外学生更自信的面对教师资格证面试,多数学生表示较之前更加清楚教学该怎么讲解、怎么组织、怎么撰写教案,各方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在发生着快速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本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为时一学期的构建与实施,呈现出以下特色:一是实施“四个过程”,改革教学设计。通过采用“观-践-固-升”四个环节,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紧密衔接,符合动作技术形成规律的四个阶段(泛化-分化-固化-自动化),有效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二是突出“四个重点”,重塑课程内容。构建以“排球理论”“排球技能”“排球教学”“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在改变原有单一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加入排球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内容,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奋斗有我的信念以及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教学改革一次新的尝试,本模式通过不断融合创新,希望为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升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排球技能体育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们的“体育梦”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最复杂的迷宫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