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六入法”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06 09:14
关键词:思政理论教师

李 健

(沈阳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诸多学者在教学原则、模式、理念等方面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但始终跳不出学术模式,研究对象宽泛,缺乏针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研究。就内容方面,形成的体系对学生成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忽略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利于综合素养的发展;就方法方面,传统的灌输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方式单一对学生接受知识效果产生偏离[1]。所以,全方位育人要更加重视理论建设,探究学科发展规律,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2]。故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新提出“三化六入法”,将教材理论内容转化为实践,便于教师采用步骤教学,最终使学生对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发挥思政课教学主阵地功能。

一、大学思政课教学显露的问题

依据2020 年沈阳工程学院学生(随机抽样1000 人)评教系统一学年统计数据分析,针对教学内容(20%)、教学水平(20%)、教学方法(20%)、教学手段(20%)、教学效果(20%)进行评教,项目满分100 分,结果学生对课程总体满意度得分98.47分。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1)对教师“教学内容”评价。包括:教授知识体系是否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内容是否体现行业产业和本学科发展动态,是否能够使课程与职业对应,项目满分20 分,平均得分19.73 分。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与现实中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对等和不一致,比如学生以理工类专业为主,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辅,文史哲思政学科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与学生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

(2)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包括任课教师是否精通所授课程,课堂讲授是否清晰,学生易于接受。项目满分20 分,平均得分19.68 分。存在的问题:由于受思政课教师学科专业限制,导致其对理论问题讲解得不连贯与不透彻,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广泛涉猎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历史学、法学等,使得教师对于不擅长学科知识讲解蜻蜓点水。

(3)对教师“教学方法”评价。包括任课教师是否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教学期间能否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项目满分20 分,平均得分19.68 分。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性讲解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同,学生不愿意参与。

(4)对教师“教学手段”评价。包括任课教师是否能够利用多媒体和各种手段、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项目满分20 分,平均得分19.66 分。存在的问题:教师所采用的媒体教学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求知欲望,比如传统教学痕迹依然明显,讲授课程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学科理论性、学术性太强,与学生产生距离感。

(5)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包括通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程知识体系,学生对学习效果是否满意。项目满分20 分,平均得分19.72 分。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导致学生相关能力提升缓慢且缺乏实效性,比如学生的学习重心依然停留在专业课上,对于思政课内容学习依然处于实用性阶段,理论性不够。

二、大学思政课教学“三化六入法”释义

1.“三化六入法”与认识论的关系

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实践结果对于目的的具体实现程度[3]。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创新提出思政课教学“三化六入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性。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识的过程开始于实践,历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回到新实践;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存在一次认识的飞跃,即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与思考;在理性认识回到新实践之间存在第二次认识的飞跃,即利用思想去改造客观世界;认识过程要应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去辅助;认识过程要进行反复性与无限性的验证。学生学习思政课理论并付诸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应用“三化六入法”进行教学,从教学前期准备到教学过程实施,直至最终教学目的实现,达成既定教学效果,认识论与“三化六入法”关系如图1 所示,即教学前的总体教学设计“三化法”,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式“六入法”。

图1 三化六入法与认识论关系

(1)“教材转化为教学”,对应认识过程中实践向感性认识过渡阶段,体现教学前的内容再造过程。教师将要讲授的教材体系、内容、理论转化为教师易于教学、学生易于吸收的模块分解形式。“知识活化为故事”,对应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阶段,体现教学中的案例再造过程,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理论知识点活化为学生喜欢的生动的故事与情节,使学生通过理性分析自主得出预期效果。“理论默化为实践”对应理性向新实践过渡阶段,体现为教学后的行为再造过程,通过内容再造、案例再造,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后,自觉、潜移默化地将其融入自身的知、情、意,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实践对应“入门”,体现学生对思政课有需求,认同思政课有用,对客观世界能够进行能动地改造与探索,思政课必须要具有需求性。感性认识对应“入眼和入耳”,体现为思政课对学生实现视觉冲击,保证课件与讲解有丰富的素材,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理性认识对应“入脑和入心”,体现为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分析,由课程的趣味性向思想性转变,回味经典案例,扩展国际视野,感悟社会变迁,领悟人生真谛。新实践对应“入行”,体现为学生对思政课理解后产生结果,由个体行为转化到群体行为,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护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付诸社会实践。

2.“三化法”

“三化法”的目标是要实现从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向通俗易懂的教案素材成功转换。高校思政课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思政课核心是通过向学生讲授“概论”课程,使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应将教材体系融会贯通并转化为学生易懂的案例素材,应提前设计教材转化为教学、知识活化为故事、理论默化为实践三个步骤。

(1)教材转化为教学。教材转化为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学之前如何将目标课程复杂的结构分化为教学模块,区分重点与难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单元,使其更加具有条理性,更加趋于简约化,力求达到体系明晰,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知识活化为故事。知识活化为故事的实质是在教学之中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宏观内容分化为真实案例,运用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简小故事进行讲授,使其更加具有亲和力,易于学生理解。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目标学习内容根据教学单元划分为多个具有趣味性的案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其中的知识点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

(3)理论默化为实践。知识默化为实践的实质是在教学之后,将目标课程知识体系分化为社会实践模拟,利用课堂每课一秀、课前演讲、新闻播报、德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仿真社会的模拟教育,尤其是借鉴企业5S 管理理念与经验,在大学期间进行仿真模拟,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优秀的“职业人”。

3.“六入法”

“六入法”的目标是要实现从直接灌输的刚性教学向循序渐进的柔性教学的成功转换。“三化法”是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指导,“六入法”是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高校思政课不适宜采用灌输式讲解,因为学生缺少课外实践和社会阅历,对国家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所以高校思政课一定要循序渐进,基于认识论通过“六入法”进行柔性教学,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学科交叉贯通讲解,核心是要确保“六入法”每一个阶段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做,最终实现思政课知识点入学生耳、入学生脑、入学生心,使学生能够达到学之能会、会之能用、用之能行的目标。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潮,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学习与生活当中。

(1)入门。突出大学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性,讲清楚课程的有用性,介绍课程框架与未来社会的需求性,理解治国理政的宏观社会背景,结合社会实际情况,使大学生自发产生自身需求,并渴望在思政课中寻求答案,使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学习准备。

(2)入眼。课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兴趣,所以必须突出课件对学生第一次紧密接触的冲击性,实现课件色彩布置的合理搭配,力求用最醒目的标题、图片来冲击学生的视觉。如果学生第一眼从视觉上就失去了兴趣,后续讲解将会陷入困境,其关键性就在于认识论中感性认识的现象,要以最快的方式抓住学生的眼球。

(3)入耳。由于很多大学生是理工科背景,晦涩难懂的社科类科目,如经济学、政治学、环境学、军事学、哲学等跨学科语言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的声音、授课内容必须具有亲和力与吸引力,力求让学生瞬间就陶醉于文史哲学科的魅力之中,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4)入脑。突出图文视听的趣味性,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力求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真正去思考、分析,纠正以往不正确的思想。教师授课要声情并茂,并配合PPT的视听效果,共同打造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使学生在强烈的冲击下,情不自禁地将课堂内容入脑,与自身思想相融合。

(5)入心。突出教学内容的理论思想性,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其核心思想。不能让学生只接收趣味性强的地方,而是要以规范的理论体系的方式使学生入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重新衡量、确认自己的旧有思想是否正确、合理,最终确立正确的思想,纠正以往的错误。

(6)入行。突出教学目标和结果的可操作性,实现学生领悟思政课核心思想之后要有实际行动,理论要能够指导实践,并产生实际效果。教师要根据目标要求做好行为考核工作,引导实践方法,做好思政闭合管理,并配合5S 人才德育培养模式,以课堂上教学与课外实践双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现实行为与社会实践,将理论内化为日常行为。

三、大学思政课教学“三化六入法”应用

1.“三化六入法”引导教学“多元目标设计”

将“三化六入法”真正应用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构建课堂教学多元化目标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制定多元化、教学内容元素多元化、教学方法工具多元化。教学目标多元化即为教学目标要精细划分为实践能力目标、道德品质目标、理论学习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具体化。教学内容元素多元化即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多个学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保、外交、军事、历史、法律等多学科元素。教学方法工具多元化即为要美化教学主阵地,把教材枯燥的学科理论变成鲜活生动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多媒体及各种声光电效果可以增加对学生的冲击感。通过讲好故事、讲活案例、讲通道理来吸引学生眼球,必须要多动脑筋包装教学内容,针对具体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区分教学案例,要适应当下多媒体时代的潮流与氛围,多角度设计教学内容与案例。根据多元目标倒推“三化六入”设计,针对学生的“问题中心”对症下药,使之入耳、入脑、入心,达到思想感悟、心灵触动、行为体现目的,改变以往教师只重讲解忽略趣味性的问题。

2.“三化六入法”启发课堂“师生双向交流”

“三花六入法”要求教师要在课前精选问题,课上讲好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吸收知识。只有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紧紧跟随教师提出的问题,才能顺利达成将课程内容入学生耳、入学生脑、入学生心的目的。教师可以追踪国内外大事,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真相等,引起学生共鸣,解决学生的思想误区。学生的思想中有很多模棱两可的思想问题,也存在大量的思想误区,其来源于以往的家庭、社会、校园的不良思潮,而学生本身不能评判其对错。所以,课堂每课一秀、课前演讲、课堂辩论赛等形式的“六化”教学都可以将学生的思想表达出来,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与同学们一起摆事实、讲道理,用问题、案例、史实进行说服教育,可以到达预期结果。

3.以“三化六入法”提升教师的“双师能力”

“双师教师”是教师在掌握本学科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作为思政课教师应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和信息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引导者,更应该具有一个培训师和管理者的素养。基于以上要求就更应该让思政课教师具有全专业属性[4],使得大学思政课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具有政治、伦理、教学等多种属性,力求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双师水平,更大化地驾驭与发挥“三化六入”效能。另外,思政课教师要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让思政课教师实现“管理者加教师”的角色转换,以提升其全专业属性。通过理论加实践教学,将案例的实际应用价值以企业案例的形式进行解释,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和企业,对其每天进行企业5S 管理的熏陶,逐步将学生引导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所以,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理念与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具有一致性,而双师教师的责任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也具有一致性。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教师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