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草编织技艺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创新应用

2022-06-07 15:46苏欢秋唐春明黄春燕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0期
关键词:创新

苏欢秋 唐春明 黄春燕

摘要:本文以云南地域火草编织工艺的形式与种类为研究路径,对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工艺特性进行了横向对比性分析,并尝试在纤维艺术表现的思维路径下以设计扶贫的方式提出对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活态持续发展的探析。

关键词:花草编织;纤维艺术;创新

火草属甘草本植物,学名为钩苞大丁草,其叶片背面自然生长出的毛绒纤维因易燃的特性,故当地民众在古时采摘后将其搓捻成线,在石头上用铁火镰与石头反复敲击摩擦产生火花后用这些茸毛纤维搓捻成的线当火引,而得“火草”之名,此亦钩苞大丁草在民间的俗名。火草在植物学视域下是生长于森林坡地或喀斯特地貌特征环境下的纯野生植物,春季萌发新芽,叶片数量一般在5——12片之间,或独棵或群棵生长,冬季叶片自然凋落,完成一个近半年的生长周期。火草叶片背面附着着交织有序的茸毛纤维,用手搓捻可成均匀细致的线绳,具有一定的任性,色度白净,因此,火草生长区域的民众经过采摘清洗后将其搓捻成线并织造成衣,起到护佑身体免受伤害及防寒防冻的功效。据云南文山丘北县文化馆现存馆藏资料记载,明朝初期在云南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就有壮族妇女在山上采摘火草,状语称为“满尾”的一种功能与棉花相似的防寒避湿植物,她们用火草编织火草衣被以抵御寒冬。唐朝云南《南诏通记》载:“南诏国民及彝族罗婺人喜采野生火草,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绵,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可燧取火,故曰火草。”火草编织在 2014 年入选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型的民族民间艺术特征,其编织工艺的特色明显,就目前中国地域仅有云南文山丘北壮族、云南曲靖马龙县马鸣乡咨卡彝族、云南大理鹤庆县彝族白依人(支系)、四川德昌县南山乡杉木沟村傈僳族、云南丽江永胜傈僳族及彝族支系它留人,本文基于对云南境内主要的火草种植及编织区域进行实地田野调研,对每一个区域火草编织工艺的工艺特性、编织种类及用途、工艺存在状态等基础性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将其工艺特色与现代纤维艺术相融合,一方面寻求火草编织更多的创意产品设计转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拓宽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延展性及工艺创新度,同时也在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艺术、现代生活美学形态扩展及应用方面建立可适、可行的参照路径。

一、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支系火草编织工艺及特性分析

2005 年,石林撒尼人火草织布技艺被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2017 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前,火草布是石林彝族撒尼人生活中重要的日常用品,人们利用火草纤维织造火草褂,工艺上经历采摘、清洗、撕叶捻搓、晾晒等基础材料处理程序后,再进行纺线、导线、整经穿综入筘后在两综两蹑(蹑,即织机的脚踏板)的织机上进行织造,两综两蹑的手工织机是石林彝族撒尼支系特有的火草编织工具,其高度以撒尼人民居建造的高度作为参照,一般在建筑外立面的房檐下制作和摆放织机,一方面借助建筑的房梁受力,另一方面解决自然采光的便利,其中也体现出撒尼人遵从自然生态的民族智慧。相较于云南其它留存有火草编织技艺的地域来说,石林彝族撒尼支系在火草编织过程中不掺杂其它材质,使用纯火草纤维搓捻的线材完成整件衣服的织造,这与其它地域采用苎麻与火草线融合织造形成了本地域的工艺独特性。

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支系火草服饰款式主要以长袖、短袖、短褂 等几种款式为主,其中无袖对襟短褂最为普遍,其款式造型最为便于人们劳作,同时又兼具一定的保暖功效,石林彝族撒尼支系的火草褂在前胸均用火草布缝制2-4个口袋,便于人们盛装随身的小件物品,这也是无袖火草褂的便利之处,因此无袖火草褂成为当地民众最为普遍的服饰款式。长袖的火草衣一般为斜襟右衽款,一般由当地一些有一定身份与地位的男性穿着,例如村里掌管各项事务的人,或者从事宗教活动的毕摩。以服饰款式限定穿着人群的现象在石林彝族撒尼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较为常见,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服饰材料的不易得,火草属于野生自然植物,每年7——9月为最佳采摘时期,其余时间无法采摘,同时,火草背后的原生纤维会在火草采摘后迅速进入干枯状态,因此,要想获取韧性最佳的火草纤维,必须在采摘后尽快完成清洗及晾晒程序后将其搓捻成线,否则纤维干枯后很难将其从叶片上剥离,亦无法纺织成衣,基于火草这一特性,人们每年获取制作火草衣原材料的时间非常有限,也直接影响每年火草线的产量,加之火草野生的特性,每年的采摘量随着环境气候的微妙变化也没有固定的数额,进一步推动了石林彝族撒尼支系人们制作火草衣对款式的限定。少即稀缺的原理也从侧面反映出用料较多的长袖火草衣由支系里重要的人员或毕摩穿着,以此来彰显人与人之间地位与民族文化角色的差异性,这是火草衣在民族文化内涵方面发挥的功用。

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制作的火草衣材料单纯,经纬线均使用火草线织造,因火草纤维中富含的蜡质,形成火草布紧密结实的工艺特征,在日常穿着中可以防风防雨,亦能解决撒尼人外出劳作时口渴饮水的临时器皿功能,滴水不漏的火草布透漏着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支系的火草编织工艺较高的人文情怀与手工价值,在机器化和化纤材料广泛使用的大环境下,火草衣原料的纯原生状态及高情感手工制作更能体现出其背后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二、云南大理鹤庆县六合乡彝族白依支系火草编织工艺特性分析

白依人自称来自莲瓦塔鲁,莲瓦为地名,在今宁蒗县境内;塔鲁为族称,与永胜县六德彝族乡它留人的“它留”一样。在语言与民风民俗中鹤庆白依人与永胜它留人在承传方式与表现途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学者认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中最亲近的两个分支。在民族文化认同上白依人支系对自然、祖先和本土存在崇拜的民俗物象,他们对祖先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传说中的莲母老祖每年均有多次纪念、祭祀活动,比较重要的有立夏节朝朝霞山活动,认为这是莲母老祖率领族人初入鹤庆的一个落脚点。在大理鹤庆县六合乡,在特定的民俗活动中青年男女会斜挎一个麂皮制作的皮包,搭配勤劳聪慧的白依妇女巧手缝制的火草衣,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白依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崇尚。

白依人制作火草衣的周期从盛夏草木最为旺盛的时间开始,他们非常善于利用上山放羊及农忙插秧的闲暇顺手采摘火草叶,在火草叶集中成熟的时间,他们也会背上背篓带上干粮徒步翻山越岭遍寻火草叶的身影,随着近些年社会对火草及火草编织成品工艺价值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购买火草线、火草衣,无形中加大了对火草原材料的需求,人们对火草采摘的数量不断攀升,曾经遍地易得的野生火草叶也出现越来越难采摘的景象,往往翻山越岭一整天也仅仅只有少量的收获。火草采摘回来后白依人需要尽最快的速度将其用溪水冲洗掉火草背面纤维上附着的泥土与杂物,然后将其堆放在阴凉处晾干,用白依人自己编织的竹箩筐盛装阴凉到合适湿度的火草开始进行剥离纤维搓捻成线的工序。看似简单的搓线工序也有诸多技巧,先是用手掐掉叶子的一头,轻搓出一点纤维起点,然后用右手拇指将纤维线头在大腿上上下搓捻,一片叶子搓捻完成后需要将线头无缝连接到下一片叶子的纤维部分,就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采摘的全部火草叶全部搓捻成线,时效一过,火草叶背面的纤维就会干燥易碎,很难搓捻,所以每年火草叶采摘回来后,白依人会交替到亲戚邻居家帮忙搓捻火草线,谈笑风生间即用最快的时间完成火草线的搓捻工序,也无形中增强了族群凝聚力。搓捻成线的火草在绕成纱锭织布之前还会用大米或青包谷(玉米的一种品种)发酵3-5天,磨成浆水后将火草线在浆液里浸泡,以增加火草线的白亮以及软化效果。白依人制作的火草衣会选择苎麻作为经线,火草线作为纬线,这样织造出来的火草布因为苎麻的良好韧性而具备了可多次清洗依旧不变形的特征,这也是火草布混纺编织的一种形式。

白依人传统的火草布有三种:第一种叫“匹亚时”,这一种是最普通的,是缝制生活装用的;第二种叫“目旺铺”,是孝布,用来缝制孝服;第三种叫“目旺闭”,主要用来缝制装粮食的大口袋,据老人讲,“目旺闭”以前也有用来缝制裤子的,现在都没有人织了。

火草衣的款式也有三种,分别叫“匹亚抓”、“匹亚都”和“匹亚波”。“匹亚抓”像长袍,竖领,从左领向右肋斜襟,需系腰带,腰带以下的部分形成前摆后摆两块,长度及踝,这个款式比较庄重严肃。“匹亚时”和“目旺铺”都可以缝制这款衣服,穿上它一般需配以麂皮挎包。

“匹亚都”实际上就是火草衣褂子,穿着较为方便,对襟,无扣。

“匹亚波”是孝衣,送葬时披,款式跟生活装相似,只披不穿,不系腰带,衣领为黑色,在后背上还缝上一块约五六寸见方的黑布,但这一块方黑布只缝合上下左三方,右边不缝合,方黑布的正中间再缀三个呈“丫”字形的海贝。

在大理鹤庆六合乡彝族白依人支系的民族习俗中,火草衣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娘出嫁前就需要准备多件火草衣,在新婚当天送给丈夫、夫家的父母及丈夫的兄弟姐妹,在白依人唢呐乐《拜堂调》的伴奏下,他们会举行隆重的的赠衣仪式,南方父母会着新娘赠送的火草衣待客,新郎和伴郎托着火草衣,由婚礼总调度“提调”主持,按辈分一个一个地送;接受火草衣服的人,穿上火草衣后,要列队到唢呐乐队、茶官、厨子等服务人员面前亮相。从火草衣的质地和缝工就可以看出新娘子能不能干、手巧不巧。可以说,火草衣是新媳妇在夫家亲戚朋友中的第一次亮相,印象好坏全看赠送的火草衣的质地和缝工的好坏。按规矩,新娘还要送给伴郎一截火草布,用来在伴郎手臂上扎一朵花;赠送给月老的是一个小的火草布缝制的旱烟口袋和一截火草布作腰带;赠送给“提调”的一截火草布也是做腰带。每个白依支系的女孩在结婚前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火草采摘、編织及缝制成衣,一种植物就以这样温润的形式融入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成为这个民族休憩相关的重要一份子。

随着近些年对火草工艺价值的认可与肯定,火草纤维制作的成品价格也逐年上升,但原材料野生天然的属性成为了火草工艺发展的瓶颈,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种际遇,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与产品开发公司也开始了人工种植火草的试验发展,推进了火草这一野生物种人工种植的各种可能,另一方面,笔者借助纤维艺术的切入点,通过对纤维的置换、多元纤维重构与融合创新等形式,对火草纤维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材料试验与形式创新,以文化创意产品及家居饰品的形式让火草纤维的独特性得以较好的彰显,同时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增加了纤维表现的材料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高金和,李小梅.白依火草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72-73.

[2]解语. 白依人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云南大学,2020.

[3]随佳佳.白依人火草衣传承发展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文化学刊,2021:10-15.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2020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时间2020年,项目等级为国家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苏欢秋(2000—),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唐春明(2000—),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黄春燕(2001—),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