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语料与ELT教材语言的对比研究

2022-06-09 22:55张冰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4期
关键词:真实性

摘 要:近年来,随着应用语言学对语料库和话语分析的关注,以及教学法从结构教学法向交际语言教学(CLT)和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的转变,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成为核心目标,因此,ELT教材的真实性得到更多关注。本文通过回顾最近对话语、语用和社会语言能力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总结真实语料的不同定义,发现ELT 教材的语言与真实语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为教师、教材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和策略,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真实性;真实语料;ELT教材;交际语言教学法(CLT);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BLT)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学者借助不断增长的语料库语言学体系,进行了大量关于口语语法和话语分析的研究。这一研究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教学法从结构性教学方法向交际语言教学 (CLT) 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BLT)的转变。 Widdowson指出语言学习中的任务是“专门为学习者设计的”“不必复制甚至模拟正常使用语言时发生的情景”。此外,Gilmore补充说“不真实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然而,由于 TBLT 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任务应该反映现实世界。在定义任务时,Ellis强调,任务应该导致语言的使用符合“语言在现实世界中的使用方式”。同样,Shehadeh将任务定义为“以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方式”传达意义的活动。Willis D和 Willis J也主张任务应该 “反映现实世界”。为了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真实语料。

一、真实性的定义和来源

关于真实性的定义范围很广,在表述上略有不同,因此,真实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Harmer将真实文本定义为“为母语人士设计的文本:它们是‘真正的’文本,不是为语言学习者设计的,而是为语言使用者设计的”。Jordan将真实文本称为“不是为实现语言教学这一目的而编写的文本”。Peacock将真实语料描述为“为满足使用该语言社区内的某些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语料,而不是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设计的语料”。然而,这些定义将语言的真实性局限于母语人士,忽略了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普遍性。Gilmore将真实性定义为“来自真实演讲者/作家的真实语言,为真实受众提供真实信息”。使用这种描述,可以通过参考其话语上下文和交互模式来判断文本是否真实,这符合 Ellis确定的两种真实性,即情景真实性和交互真实性。前者指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情景”,而后者指的是“交互模式与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情景相似”。与真实性相反,编造的语料被描述为“为了实现说明语言的某一特征或规则的教学目的,而专门编造或发明的语言示例”。

参考上面的定义,相当多的例子都可以归类为真实语料,例如报纸、杂志、歌曲、教师课堂谈话、情景喜剧、随意交谈、短信、母语和非母语者之间的电话交谈。然而,尽管上述例子被认定为是真实的,但它们具有不同的话语特征。其中一些例子天然比其他例子更具可教性,因为其本身语言更容易输入,同时也能激发更好的语言输出。也就是说,真实语料并不总是比编造文本更好。由于 TBLT 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学习者,教师无需为语料是真实的还是编造的而烦恼,应鼓励教师使用任何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材料或任务。

二、真实性与教材的差距

人们早就认识到教材语言与真实语言的使用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一些探索交际能力不同领域的研究表明:教学实践和真实世界的互动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是时候对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设计进行改变了。以下是对话语、语用和社会语言能力等相关领域近期研究的回顾。虽然远不够全面和充分,但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一)话语能力

随着对语料库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研究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ELT 教材中缺乏与语篇特征相关的示例。Gilmore对从七本已出版的ELT教材中选取的七次服务情景对话特征和真实世界对应的情景对话特征进行比较,发现真实世界对话的长度几乎是编造对话的两倍,并且它们在一系列话语特征上都有所不同。他还比较了一些之前的出版物和最近的出版物,發现最近的教材开始包含可在真实语料中识别的话语特征。尽管他的研究样本很小,但可以说明教材编者开始有意识地将真实语料纳入教学材料中,这可能是因为对话语分析和 TBLT的研究越来越多。Cullen 和Kuo通过研究自2000年以来出版的24本通用英语教材,发现这些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口语语法。同样,他们发现,在过去的20年里,ELT 教材的编者一直试图将真实世界使用的语言特征和各种口语语法现象(归功于日益发展的语料库研究)引入到教材中,但现阶段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倾向于强调意群、语块,而忽略对话特有的语法结构。

学习者的话语能力可以通过扩大他们话语特征的词汇和句法库来提高。教授话语特征或口语语法的基础是承认口语与书面语言不同,它们在不同方面拥有同样复杂的话语特征。关于话语特征的可教性,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可以将具有某种话语特征的真实语料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一些特征,例如使用话语重复和犹豫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很容易学习;还有一些特征,例如如何组织语言结构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连贯文本中,这一技巧也许只能被高阶学习者掌握。

考虑到真实语料的来源,很多专家学者主张将语料库纳入课堂教学和活动。John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语料库,让学习者直接面对数据。这种课堂活动通常被称为数据驱动学习法 (DDL),学习者可以“通过指导性任务或通过基于语料库的数据材料(例如讲义上的索引列表),获得使用语料库的实践经验”。为了使教师熟练使用DDL,O'Keeffe和Farr主张将语料库语言学整合到语言教师初级教育和培训计划中,以提高他们的研究和教学技能。在教授话语特征的情况下,剥夺学生体验真实世界自然发生的互动是不公平的。教师无法教学生自己认为正确的内容以及自己认为他们需要的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和调整教学材料,并可以根据真实数据的难度对任务进行分级。

(二) 语用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ELT 教材中缺乏语用模型。二十年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教材中教授的商务会议语言往往过于直接、不自然,甚至不恰当。然而,这样的语言有时仍然可以在如今的课本中找到。 Chan进一步比较当代教材和现实世界中关于面子和礼貌问题的商务会议语言,发现另外两个问题:教材里往往包含交际功能和语言示例的列表,但不解释它们的态度暗含义及正式程度,且只提供有限的表达请求的方式,而这些表达方式通常都很直接。此外,Chan研究了 ELT 教材中的电话英语,发现高阶学习者面临的困难,尤其是在适当性、正式性和处理沟通障碍方面的困难,在 ELT 教材中无法得到解决。

如果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语用功能,他们只能在目标语言中投射出“削减的人格特性”,而无法建立与“对话者的恰当关系”。Wei还指出,缺乏语用能力可能会使学习者的话语“听起来像书面交流”或“缺乏礼貌性和合作性”。换句话说,学习者可能很好地实现他们的“交易目标”,但不能像他们在母语交流中那样,表现出完整的人格特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增加语用输入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首先,教师应该努力通过提供上下文信息,例如时间、地点、参与者及其关系以及目标导向来设置上下文。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本的例子,将它们与真实的例子进行比较,并尝试修改它们。在这样做时,可以采用各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和“预测活动”(在教授学生教材上的示例之前,要求学生进行模拟 )。最后,教师应为学习者提供一些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策略,以实现有效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三)社会语言能力

基于实证研究,Chan比较了教材上的书面语言和口语以及香港地区人们在闲暇时间和工作场所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发现,香港人的英语使用习惯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虽然经历了几个版本,但教材中并没有包括一些相对较新的文本类型(例如即时消息、短信)和社交互动(例如闲聊、晚餐谈话)。更重要的是,文本类型的频率似乎不符合实际语言使用的重要性顺序。 Chan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教材编者倾向于通过介绍另一位老师来创造“真实情景”,而忽略了课堂上能让学生参与现实课堂互动的真正的老师。

为了发展学习者的社会语言能力,建议进行更多与需求和情境分析相关的研究,这有助于指导教材编者走向正确的方向。 教师可以在真实的课堂互动中扮演更重要、更直接的角色,而不是采用教材编者构造的“怪异”场景。 另外,在充分了解当地社会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仔细重组、修改和补充真实语料,同时巧妙地处理情境和文化元素。

结语

随着 CLT 和 TBLT 在全球的推进,交际能力和真实性的共生关系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在回顾最近对话语、语用和社会语言能力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后,本文发现真实性和 ELT 教材之间的差距,并建议共同努力建立真实语料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整体交际能力。同时建议教材编者为学习者提供更广泛、带有更多细节的话语文本和语用输入,并做更多的需求和语境分析,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建议教师将语料库纳入课堂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研究人员非常赞成将真实语料纳入课堂,然而,由于经验数据的限制,何时、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真实语料并没有达成一致,在这方面建议进行更加深入的课堂研究。

参考文献:

[1]Chan C S C. Telephone English vs. telephoning in English[J]. Modern English Teacher, 2011(3):49-53.

[2]Chan J Y H. The Role of Situational Authenticity in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J]. RELC Journal, 2013(3):303-317.

[3]Cullen R, Kuo I. Spoken grammar and ELT course materials: A missing link?[J]. TESOL Quarterly, 2007(2):361-386.

[4]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Longman, 1991.

[5]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Gilmore A. A comparison of textbook and authentic interactions[J]. ELT Journal, 2003(4):363-374.

[7]Gilmore A.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authentic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Teaching, 2007(40):97-118.

[8]Johns T. From print out to handout: Grammar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data-driven learning[J]. CALL Austria, 1991(10):14-34.

[9]Jordan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McCarthy M. 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1]O'Keeffe A, Farr F. Using language corpora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edagogic issu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J]. TESOL Quarterly, 2003(3):389-418.

[12]O'Keeffe A, McCarthy M, Carter R. From Corpus to Classroom: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Peacock M. The effect of authentic materials on the motivation of EFL learners[J]. ELT Journal, 1997(2):144-156.

[14]Widdowson H G. context, community and authentic language[J]. TESOL Quarterly, 1998(4):705-716.

[15]Willlis D, Willis J. Doing Task-based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作者簡介:张冰(1990.03-),女,宁夏固原人,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真实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当代定格动画的技术革新和真实性研究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私人订制》与受众喜剧审美趣味的错位
专利审查中网络证据的认定初探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