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22-06-09 04:28高荣莉肖文君唐重
职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

高荣莉 肖文君 唐重

摘 要: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产教融合度不高、课程设置未能满足产业需求以及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提出以下改革策略: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实训,丰富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度,以期通过对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中职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0C034,主持人:肖文君)的研究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要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加强校企合作,健全课程专业设置的定期评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校企“双元”育人,提高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打造高水平的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但是,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未能紧跟产业需求,而且课程内容也相对落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因此,当前中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合作机制,构建课程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针对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产教融合理念提出相对应的改革对策,以期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为深化产教融合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都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产教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融合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融合具体表现为学校与企业进行协同育人,校企之间对于各自成熟的思想成果互相借鉴,进而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融合,最终形成新的方法和成果。

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支持,校企双方进行协同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把课程体系理解为: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该专业所设置的各项课程系统性、规划性地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课程体系。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将产教融合理念应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采取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双元育人的优势,能够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现状进行了解,笔者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产教融合度不高

中职院校目前存在“校热企冷、合而不融”的现象,产教融合度总体水平不高。虽然国家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政策,但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摸索的状态,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中职院校仍然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机构,企业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发挥校企双方的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各方面,相应的企业参与度不高,涉及工作岗位的关键要素并没有很好地融入计算机专業课程体系中。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没有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实际,还是依据之前的行业企业信息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课程体系设置未能满足产业需求

由于企业参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程度不高,进而导致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课程与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大、课程内容也主要以理论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局限于书本知识进行教学,授课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中职院校虽然可以通过实训室进行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依然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企业中的优势资源未能体现在课堂中,学校教学与行业的衔接不是很畅通,课程体系设置未能很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专业教师参与度不够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或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的,有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但由于没有在专业领域进行实践工作的经历,缺乏行业从业的经验。专业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跟不上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未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无法将企业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融入教学。长期的学科知识学习使他们形成了固定的学科思维,易墨守成规,习惯于课本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教师习惯于按照专业教材的内容进行传统讲授性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联系具体的工作情境。而且在许多中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并不是专业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中职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激励制度。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

鉴于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笔者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改革课程设置,打造产教融合型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计算机的集成与应用领域,培养从事网络组建、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系统维护与管理等专业工作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中职计算机专业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改革,重构产教融合型课程,以达到中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要能够与产业行业对接,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由企业人员和中职院校优秀教师共同开发。

此外,要注意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将行业企业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融入其中,如在课程中添加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要素,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教师要及时关注相关行业的新动态,以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增加专业实训,丰富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中职计算机专业以技能应用为主,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基本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发展需求,中职院校要增加专业实训课时,校企双方要共同打造实训基地,丰富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首先,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体现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教学内容要依据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要求来设定,可将行业中的项目式案例引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可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校企双方可一起开发专门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平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可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打造计算机系统、网站建设与维护、综合布线等合理的实训环境。

(三)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度

中职院校和企业都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以此提高专业教师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参与度。

一方面,中职院校要鼓励计算机专业的一线教师进入企业中去培训进修,去学习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对于去企业学习的教师,中职院校要给予一定的薪酬且不低于日常薪资;还可将教师的入企锻炼的成果与专业职称评聘挂钩,这对中职院校师资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参与企业岗位实践及科技研发的专业教师,企业也要给予一定的报酬、津贴。在明确师资薪酬的情况下,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参考文献:

袁梦.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高荣莉、肖文君,贵州师范大学;唐重,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