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6-09 06:18任杰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史料学科材料

任杰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严格的筛选和鉴别,获取可信史料,据此再现历史真实,形成严谨的态度,同时树立科学的实证精神。本文从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谈起,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策略,从而更好地落实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问题对策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项内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做了进一步说明。史料实证作为其中能够体现学科本质特色的要点内容,在帮助高中生形成良好历史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实证活动能够促使学生与历史进行深层次对话,促使他们在翔实的史料中找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实证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对史料真伪及使用价值的判断能力,养成自觉实证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时,能够做到全面收集整合、分析辨别、准确选择,在实证意识的引导下形成理性思考能力和求真求实的习惯。

一、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现状

(一)史料实证意识缺乏

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更感兴趣,对于这些历史故事的真伪则不大关心。实地调研结果显示,高中生普遍存在对历史了解粗浅、对其真伪缺乏有效辨识能力的问题。许多学生的历史观点大都为自身的主观分析判断,在进行论述时,他们往往只能进行简单陈述,极少应用史料佐证的方法展开深层论述,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解读历史能力较弱

许多高中生缺乏历史学科思维,学科知识技能严重不足,历史解释能力弱,甚至存在对历史解释毫无认知的现象。调查发现,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联系、分析、归纳、比较、演绎等历史学科学习技能,在遇到之前未学过的历史问题时,极容易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解释和分析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许多学生受知识储备量少、技能素养不足等现状制约,在历史学习中缺乏准确鲜明的认知,不具备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历史材料

史料实证应以史料搜集为前提,历史课程标准也将史料搜集作为重要内在要求,由此可见史料搜集的重要价值。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献、实物或图片、历史遗迹遗址、历史文学等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图书馆等有效途径搜集史料。如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学生利用知网、万方、百度文库等网络平台搜集了很多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材料,并进行整理,为教材做了很多补充。除了利用网络平台,还有一些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从图书馆借阅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如《狄更斯讲英国史》《1640年英国革命史》等。学生在搜集史料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还形成了深刻的历史认知,感受到实证学习的乐趣。

史料搜集途径有从教科书中搜集、从历史专著中搜集、从专业论文中搜集、从中高考题中搜集史料等。

(二)培养学生的史料鉴别及学习吸收能力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强调:“材料甄别是研究工作的必要基础环节,材料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研究,而材料真伪等其他情况不确定就会比材料不足更严重、更危险。因为材料缺乏导致的后果最多是无理想研究结论,材料误判却能误导研究方向,导致错误结论,这是极其有害的。”历史材料繁杂,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史料搜集、分析归纳、关联整合等学习活动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辨识史学材料的性质、来源、真实性及可靠程度。学生要区分史料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对其历史解释价值形成正确认知,为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三)借助教科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工具,是形成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当前广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了全新的内容设置和形式编排,采用了许多颇具实证研究价值的历史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激发,为学生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提供了依据。教科书中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知识板块使学生们的历史信息量大增,判断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创新思维得到极大发展。

(四)培养学生“用历史说话”的意识

历史学科并非以史料实证研究为根本目的,促使学生深刻把握历史研究方法及表达方式、用史料说话才是需要重点实现的教学目标。

首先,历史推理论证活动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以此确保推理结果的正确性。史实需要经过严密实证才能加以确认,真实性就是高效实证的基础。史实如果不具备真实性就会产生错误引导,因此试题常常在此方面设置干扰内容,以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明确辨识的能力。其次,史料论证过程必须全面充分、精准严密,史论结果必须能够涵盖全部史实信息,而整个逻辑推理过程所应用到的史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充分性,能够有效揭示出史实和结论之间的深层联系。

例:(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题)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这道试题的考查点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引文显示出了董仲舒对皇权的鼓吹,他认为神授君权、不可忤逆。这严重背离了孟子民贵君轻的重要思想理念,因此A选项缺乏真实性和逻辑性,予以排除。C、D两项极具迷惑性,偷换论题,其实所给引文并不涉及仁爱、德治内容,因此应当排除。而B选项与所给材料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双方能够相互印证,因此是正确选项。

何成刚在《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一文中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一是教师加大对历史文学与历史材料的阅读量,以深厚的史学素养熏陶感染学生;二是利用好史料实证的教学载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能力,对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进行具体反映,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独特思维。在戏说历史行为泛滥成灾的今天,史料实证显得更加可贵,更为我们提供了坚守的“底线”。今后,期望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编订新教材、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等教育改革活动,史料实證工作在史料搜寻鉴别、解读应用等方面能够变得更加顺畅高效,为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3]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唐丹丹AA130814-1935-45B4-B242-42B3C1169932

猜你喜欢
史料学科材料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可爱的小瓢虫
“超学科”来啦
材料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摇摇鹅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