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促进高中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的研究

2022-06-09 22:39刘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5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导图高中生

刘玲

摘要:思维导图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建构,并且提出相关的措施,以期能够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从而使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最终使高中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导图认知结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直接性、普遍适用性以及有效性。地理作为高中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其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含有庞大的学科知识体系,理论知识的内容较多,从而导致高中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度较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除了能够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多样之外,还能培养高中生的立体思维以及发散思维,从而使高中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应用价值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家Tony Buzan提出思维导图的概念,这是一种将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表现出来的图形思维逻辑方式,虽然比较简易,但是具有极高的实用性。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零散的知识变成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方式以及记忆方式更加方便。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思维导图,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地理应用思维导图的价值

第一,使高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提升。高中生将在地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放在大脑中独立构建一个相关的思维导图,从而使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整合教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热情,对提高其独立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第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当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自觉积极地对地理新知识进行学习。在学习的时候,高中生可以主动构建思维导图,从而增强自己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自己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第三,促使高中生对认知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人的发散思维,对高中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高中生对认知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得到提升。

第四,有利于学生发散逻辑及发散思维的养成。思维导图对高中生发散逻辑及发散思维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作用,让高中生发现问题及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具有多样性,使高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策略

(一)通过思维导图实现课前导入

高中地理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做好备课工作,结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来制作地理思维导图,使思维导图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为核心来绘制思维导图。课前导入时运用思维导图除了能够将重点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还可以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质量。

(二)通过思维导图温故知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使高中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作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获得新的体会。地理教师进行教学之前,应当深入分析地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及定义之后,为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相关的预习方案,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能够在自己的脑中制作出思维导图。例如,在对“山地的形成”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地理教师可以将山地形成的主要内容作为主干,引导学生在头脑中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体会,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三)通过思维导图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依次向周围扩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思维导图的整体结构如同一棵茂密的大树,将中心词写在中间,从中心位置陆续延伸出相关的线条,从而使思维得到发散。第一,这种从中心开始绘制的思维导图具有明确的目标以及清晰的核心。第二,思维导图所使用的记载方式呈现多个层级,进行记录的载体结构为线性,从核心位置开始慢慢往四周散开。第三,思维导图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例如,在對“地球的运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地球为核心来绘制思维导图,主干为地球,旁支为自转以及公转。教师再根据自转以及公转的知识带领学生继续完善思维导图。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思维导图整合课文内容

地理教师应当通过思维导图来整合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地理教师可以重新组建教学的板块,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内容——世界上海洋表层的洋流分布。先让学生对洋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暖流、什么是寒流、海水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当将这些零散的理论知识梳理完以后,教师带领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对海水的运动有进一步的理解。

(五)通过思维导图巩固课堂知识

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应当为高中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巩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使其学习地理的能力得到提升,继而使其地理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对“人口的变化”这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讲授完知识之后,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任务:运用思维导图将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表示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巩固本课的知识,加深对我国人口变化的理解和记忆,切实掌握人口变化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地理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除了能够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之外,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得到提升,促进高中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绍芝.思维导图在提升高中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李淑艳.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研究\[J\].才智,2015(22):106.

责任编辑:唐丹丹01116708-40C6-4E77-BFF1-0C273398F026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导图高中生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第6章 一次函数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