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作用分析

2022-06-10 05:39陈小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探查胆总管胆道

陈小芳

(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苏州 215200)

胆囊与胆管结石统称为胆道结石,是指胆囊或胆管产结石的一种疾病,也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其中肥胖及高龄女性为疾病主要发病群体,疾病一旦形成可导致患者机体出现黄疸、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若情况严重还可增加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概率,这对患者的机体健康及生存时间非常不利[1]。临床中,针对胆管结石多选择手术干预,随着微创技术持续性进步与发展,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是治疗胆道结石首选方案,具有治疗安全性高、效果确切等优势,已成为临床理想治疗措施。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案,而且无需造影剂,针对胆道结石患者应用有助于通过胰液、胆汁的自然对比显示胆树结构,影像学效果与胆管造影相似[2]。在开展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前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有助于确定结石部位、数量及所在位置等信息,进而提高治疗有效性,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轻对患者机体产生的损伤。有相关研究者认为[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开展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有助于一次性清除胆总管结石,避免结石残留,还可减少胆道损伤,降低中转开腹手术概率,缩短患者在院治疗时间,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因此,本文就针对胆道结石患者开展不同治疗对策,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的治疗效果、评估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胆道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3例。常规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22~82岁,平均年龄(45.59±1.49)岁;包括胆囊结石20例,肝外胆管结石12例,肝内胆管结石11例;胆总管直径为(6.01±0.55)mm,胆囊管内径为(4.00±0.24)mm。试验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为23~84岁,平均年龄(45.61±1.50)岁;包括胆囊结石19例,肝外胆管结石12例,肝内胆管结石12例;胆总管直径为(6.03±0.55)mm,胆囊管内径为(4.01±0.24)mm。两组基本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检查,确诊为胆道结石者;②患者本人或者家属自愿签订此次研究同意书;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符合手术指征者。排除标准:①胆管狭窄需开展胆肠内引流者;②中途退出或不接受手术治疗措施者;③恶性疾病患者;④有上腹部手术史者;⑤传染性疾病患者;⑥聋哑者;⑦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⑧胆总管直径低于7 mm者。

1.2 方法

常规组术前开展腹部B超检查,再开展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设定仪器相关参数,告知患者检查前禁食8~12 h,调整患者保持仰卧位或右前斜位,对胆囊及各胆管结构进行观察,若胆总管远端显示不清,患者可饮水400 mL后调整为右侧卧位或立位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并实施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方案。

试验组术前实施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后,再开展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方案。选择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3.0T磁共振扫描仪,在检查前,告知患者禁食4~12 h,在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开展T1WI、T2WI压脂与冠状面MRCP成像,以常规横断面图像定位,作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回波时间为980 ms、重复时间为4 500 ms,视野为350×350,层厚为50~60 mm,采用不屏气的呼吸触发技术与脂肪抑制技术,对数据以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实施重建,进而获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由2名影像学医师与肝胆外科高级职称医师共同阅片,对结石数量、胆管直径、结石大小等相关信息尽早观察与分析,确定患者胆总管直径低于7 mm后,开展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

1.3 观察指标

对术后患者疾病状况进行观察与综合性评估,有效:结石取净,患者高热、黄疸、腹痛等不适症状消失;改善:结石取净,患者高热、黄疸、腹痛等不适症状消失,但出现胆瘘等不良反应;无变化:结石未取净,患者高热、黄疸、腹痛等不适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胆瘘等不良反应。治疗有效性=(有效+改善)例数/总例数×100%。同时,记录不同治疗方案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导尿管滞留时间。同时,观察术后患者机体是否有相关不良反应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性95.35%高于常规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基本手术信息比较

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通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导尿管滞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基本手术信息比较(±s)

表2 两组基本手术信息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操作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通气时间/d试验组 43 80.51±5.98 60.54±3.15 1.33±0.20常规组 43 125.41±8.55 114.98±7.14 3.20±0.48 t 28.219 45.744 23.582 P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肠鸣音恢复时间/h 导尿管滞留时间/d试验组 43 14.90±1.54 2.11±0.10常规组 43 27.85±2.55 4.54±0.42 t 28.506 36.908 P 0.000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低于常规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胆道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疾病的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瘀滞、胆道寄生虫、营养不良等方面有着紧密关联,疾病形成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无法获得患者重视度,但随着病情逐步发展,可引发患者机体出现腹部疼痛、寒战、高热、黄疸、感染及胆汁性肝硬化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日常生活水平及工作状态等方面非常不利[4]。所以,尽早开展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有相关研究者[5]针对胆道结石患者开展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前,先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进行评估,这对确保手术治疗有效性有着积极性影响,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在院治疗时间及术后带管时间。也有相关研究者在文中表明[6],针对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在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前,应用普通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胆总管结石、胆囊管变异以及副肝管等相关状况进行了解,并在手术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有利于减少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胆道的损害和手术后结石的复发概率。

手术室治疗胆道结石主要干预措施,但先确认结石所在部位、大小等方面对手术方案的治疗有着积极性影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属于无创性将检查方案,可多方面、多角度观察肝内、外胆管树,精确地对胆道结石分布、胆管系统是否狭窄、扩张、肝实质病变等情况,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着积极性影响。此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率,针对胆道结石患者应用,可通过胆汁与胰液含有大量水分,在T2长于周围组织的特征,在T2加权突出显示胆胰液的高信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可通过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进而获得类似直接造影的胆胰管图像,对胆道结石患者开展手术前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有效评估胆道结石具体情况,进而判定手术适应证、制定手术方案,为手术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依据。有研究者认为[7],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准确率更高,应用价值更好,对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积极性影响。多名研究者也在文中表明[8-9]:肝外胆道结石患者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检查可取得良好效果,有较高的检出率,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手术安全性等方面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临床中,针对胆道结石手术治疗措施较多,但不同方案所达到的预后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性进步与发展,对胆道结石治疗措施也逐步完善,特别是腹腔镜技术明显成熟,采用微创理念对胆道结石开展治疗可选择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不仅可缩小手术切口,还可减少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损伤,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助于患者机体尽早康复。开展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前,对患者实施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可有效提高取石成功率,利于患者机体尽早康复,此治疗方案无需切开胆管,可将胆道结石一次性取出,整个操作过程较为简单,是临床中较为理想的治疗对策。当前,腹腔镜处理胆道结石的方法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一期缝合术,但由于治疗过程中放置T管,导致胆汁外引,患者在治疗期间体液易丢失,进而导致机体内环境处于紊乱状态,增加在院治疗时间,提高医疗费用,而且对患者生理与心理健康均有不利影响,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一期缝合术需确保患者胆道无炎性反应,胆总管下段无狭窄情况,而腹腔镜下胆囊管胆道取石术可避免T管的放置,而且对胆道结构也可有所保留,不存在胆汁丢失情况,治疗操作过程简单,医疗费用低,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疼痛程度较轻,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概率较低,进而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率。有相关研究者在文中指出[10-11],腹腔镜辅助下胆囊切除合并胆道探查术对老年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有着较高的干预价值,可降低治疗风险,还可减少术中操作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老年患者术后机体康复,临床应用价值确切,各方面优于传统开腹治疗。

本文结果显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结合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的治疗有效性95.35%显著高于开腹手术治疗的76.74%;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结合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通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导尿管滞留时间均短于开腹手术,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手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结合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低于开腹手术的18.6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结合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治疗优势高,此方案具有安全性、科学性、高效性及可行性高等优势,将胆道结石全部清除,确保单流通畅性,加速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及伤口愈合,可达到微创化治疗目的。但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对操作医师的要求较高,建议定期对操作医师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操作流程的熟悉度,进而操作更为娴熟,进一步确保手术治疗,这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还可突出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胆道结石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实施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前,对患者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进而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损伤,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符合临床治疗需求,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探查胆总管胆道
腹腔镜胆道术后医源性胆总管异物6例报告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BillrothⅡ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影响因素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胆道癌如何早发现
莫将小儿胆道闭锁当作黄疸
多尺度探查偷车案件的犯罪时空热点
三孔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的护理
未成年人吸毒原因探查:或因家庭或因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