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人才需求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研究

2022-06-12 07:22李妍张荣李宁
商展经济·上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

李妍 张荣 李宁

关键词:装备制造;技能人才;需求评价;培养方向

本文索引:李妍,张荣,李宁.<标题>[J].商展经济,2022(11):-105.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活动的数字化日益加快,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日趋深入。以数据驱動的生活、生产活动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越来越大,正成为引领新常态、壮大新经济、打造新动能的主要引擎。

装备制造业作为大连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将对制造业产业人才的需求产生急速而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高端研发人才除了要开展技术创新,还需同时兼顾数字跟踪、监测与管理,甚至数字化升级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发工作;另一方面,对于传统职业教育下输出的技术技能人员而言,除了掌握机械设备的原理与操作外,还需适应新的数字化环境、适配新的数字化操作技能。尤其对于工匠级别的技术工人而言,将技术操作与数字化手段高度结合本身就是提升技艺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的耦合度是当下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与供给

1.1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2019年数据显示,大连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902家,同比增长1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8.1%;全年工业总产值2615.3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利润总额330.6亿元,同比增长14.9%;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4.7万人,比2018年增长1.7%。

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290家,同比增长19.8%,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6.7万,比2018年增长10.8%;专用设备制造业110家,同比增长18.3%,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6万,同比增长4.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企业70家,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4.3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均呈个位数增长。大体量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调整方面稳步推进,主导产品的智能化高端技术升级步伐加快,存量市场和“三新”市场快速增长,有效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转型发展,同时对产业人才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2019年五年间,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从1308家减少到902家,年均减少7.2%;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由43.6万减少到24.7万,年均下降10.7%。同比发展到2024年,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将减至14万,较2019年减少10万人左右。

1.2 大连市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2014—2019年,大连市普通高中招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逐渐拉大。2014年普通高中招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为5.6∶4.4,2019年该比例达到了5.9∶4.1(见表1)。

2019年,大连市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学校共有30所、毕业生共6520人、招生共6151人、在校生共16966人,与2014年相比年均下降分别为2.5%、2.1%、3.2%和3.6%。2019年教育经费支出46649万元,与2014年相比年均增长3.2%。

2019年大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数量有19所,比2014年多了1所,但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由2014年的8699人、8893人和24389人分别下降至7385人、6908人和18074人,年均下降率分别为3.2%、4.9%和4.9%。教育经费支出不降反升,由2014年的31869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74282万元,年均增速18.4%。

技工学校与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中专的情况不同,与2014年相比,2019年的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有所增加,分别为6778人、7275人和21869人;但学校数量和教育经费支出则以4.0%和7.3%的年均速度减少,分别为21所、14764万元。

从平均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情况来看,2014年的平均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最高,达99.1%和87.7%。2016年的这两项指标最低,仅为96.0%和77.0%。

2 数字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变化

2.1 对技能人才数量的需求逐渐萎缩

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相比,数字化背景下的智能化生产是对整个生产系统实现的自动化,能够实现各种资源、信息、实物和人员等多重要素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去分工化、向高度集成方向转变的特性,这导致转型中的制造业企业在原有精细分工下从事生产工作的技能人员需求萎缩,数量不断减少。

2.2 对综合知识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技能人员的工作范围有所扩大,需要熟练掌握更多生产环节的原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对整个生产流程有宏观把控的能力。这意味着传统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区分定位需要进行新的融合,新一代复合型技能人才除了要原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二者兼备,还要具备与智能化生产体系交互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对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才能适应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2.3 对生产服务一体化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

智能制造的先进性除了体现在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环节,另一个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特征就是用户需求走在定制设计环节前端。智能化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手段把产品和用户的需求连通,生产与服务环节产生直接关系,技能人才也需面向客户了解需求从而为消费者实现定制化生产。因而对新一代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生产服务一体化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2.4 对技能人才进化空间的要求逐渐提高

第四次产业革命进程中,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远快于以往产业革命。对于处在智能制造第一线的技能人员而言,对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对新技艺的熟练速度不仅影响技能人员自身成长,更能够直接影响企业技术迭代效能。尤其技能人员是否具备整合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企业乃至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先进做法与经验借鉴

3.1 德国:双元制培养

在制造业处于标杆地位的德国采用“双元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解决了利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是各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借鉴模式。

所谓“双元制”,其一元在校、一元在企。在学校以学生身份学习公共课程和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占比30%~40%;在企业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占学习时间的60%~70%。由于在企业的学时占比更大,企业成为培训主体,在招生、培训和就业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不但为自己培养了员工,还能够从政府层面获得较多的税收减免政策。

这种模式把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主线,有效解决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脱节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德国“双元制”的课程开发原则和实施标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专业课体系的原则,能够根据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职业素养及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课程开发,使课程设置最大化地贴近实际生产需求。校内培养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校外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二者紧密结合,确保毕业生能够快速进入岗位角色并顺利参与生产。

3.2 深圳:国际化交流

深圳职业教育当前正朝着政府主导、校企合作走出去的阶段发展。

在政策层面,《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引发深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深教〔2017〕286号)提出了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国家化水平的要求,对中外合作学院和交换生、留学生占比等都提出了具体目标。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等职业教育专项文件中,明确了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标准、实训基地标准和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等职业教育的深圳标准体系。其中,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尤其是深圳产业发展紧缺的专业人才和特色专业人才被多次提及。

在高职院校发展规划方面,多所学校根据相关政策制定了行动计划,主动将学校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以国际发展理念定位院校规划,以国际项目为载体,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国际交流与培训等多种方式在人才、技术方面广泛开展交流,以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4 数字经济背景下大連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4.1 校企联合办学,按需定向培养

面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技能人员数量需求减少但职业素质要求日渐提高的情况,职业院校要积极寻求人才培养及输出的更佳路径,为产业发展培养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新型复合式技能人才。

其中,德国“双元制”策略值得倡导与推广。尤其在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企业培养成熟技能人员的综合成本不断提升,缩减培养时间是提升人力资源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紧密合作,与其共同承担教育主体责任,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更多参与到在校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操作等技能培养环节中,并加大技能培养与实践的课时占比,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技能人员熟练程度与速度,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4.2 重视师资力量,贯通“双师”制度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为迎合数字化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需建立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这对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除了理论知识的传道授业,一线教师更要能对实践操作解惑,需要对企业实践操作环节熟练掌握,甚至对技术研发有一定的引导能力,成为既能在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又能在实践操作指导学生的“双师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素质提升也应与学生的培养体系相统一,同时进行制度改革。

4.3 拓展国际视野,加强人才交流

人才交流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技能人才在产业发展与迭代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要借鉴、学习深圳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式,有意识地让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建设国际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选派优秀学生研修交流、积极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等路径,提高国际师资互培力量、提升师生国际视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技能人才。

4.4 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社会氛围方面,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方面,政府要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与推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政府指导、多方培养主体协同合作的培养体系。

人才评价体系方面,要突破传统技能人才标准评价模式,构建以岗位核心任务为基础、兼顾技能与业绩的新型评价标准,并及时将新技术人才评价引入技能等级评价和人才管理中。大力推动卓越人才管理能力的提升速度能够很好地满足产业结构升级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长城战略咨询.企业研究报告:建设数字园区发展数字经济,2019(4):1-3.

黄双成.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20(13):59-62.

李庆红,李春红.深圳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1(1):116-121.

汪磊磊.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15-20.

杨艳洲,张玮,赵馨,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合作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0(8).

石伟平,林玥茹.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1):34-40.

赵军,董勤伟,徐滔,等.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实践:以国网江苏电力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37):131-140.

李敏,王欣,雍丽英.基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卓越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
“工商融合”视角下纺织服装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和管理制度研究
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断层”难题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彰显岗位能力的“立体”式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实践
为企业高技能操作人才提供建功立业宽广舞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