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022-06-13 10:44石彩霞
学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思维导图思维能力

摘 要:所谓数学思维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多加关注,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教师需要展开一定的探究,精心设计,强化引导,传授思维方法,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设置问题;思维方法;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9-002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10

一、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将会使其在系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依托抽象的数学概念对相关知识加以判断、概括与推理,并逐渐在这一过程当中形成敏锐的数学意识,由此使学生实现对数学学科的深入理解,同时领悟出新的知识点,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对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导学生实现对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内在关联的把握,如此方才能够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达成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养成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展开一定的探究,正确看待学生发展阶段存在的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突破思维定式,依托小组学习,以便更好地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质疑。

(一)精心设计,强化引导

1.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此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提升的契机。尽管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不过遗憾的是,为了追求提高学生卷面成绩这一短期目标,少有教师能够意识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长期效益所在。有鉴于此,教师首先应当从教学理念层面充分认识到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价值。在每一节课授课之前,教师应当认真研读和分析教科书当中的知识内容,据此来设计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教学素材。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获益良多。

2.精心设计问题,设置悬念,带动学生展开思考。数学知识源自鲜活的现实生活之中,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应当善于搜集和整理各类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素材,并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采取生活化的提问形式引发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发散性思维的锻炼,久而久之,将让学生的数学知识框架得以完善。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和悬念,以此来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状态,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兴奋状态。在提出问题后,教师亦应当结合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学情,对问题加以适当延展,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由浅入深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大有裨益。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应当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对其不吝夸奖,使学生的信心得到强化,精神上受到激励和鼓舞。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认识时间》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向班级学生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大家每天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就寝?”并结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是什么,为什么我看不见?”由此便会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其必然十分关心教师后续的讲解内容,如此便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提供了契机。

(二)传授思维方法,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思维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为学生传授一定的思维训练方法,夯实学生数学基础能力,借助思维导图模式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养成,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技巧,借助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有效建构,采取数形结合方法,帮助学生强化思维深度,在数学规律的发现与掌握中提升思维能力,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夯实学生数学基础能力。正所谓:“九层之台,始于累土。”为了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进程之中切实增强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数学基础能力的养成。从数学知识体系来看,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定理堪称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石。为此,教师必须在日常授课过程之中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定理,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使学生逐渐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借助思维导图模式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养成。从小学生的身心表现来看,绝大多数小学生因为年龄以及心理缘故,通常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表现出较为浮躁的态度,难以专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进程之中。为此,教师应当借助思维导图模式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养成。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空间图形”“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安排”等内容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将自身尚未能消化理解的问题记在练习本上,并尝试据此导出相关知识点,以此实现问题同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由此领会知识点的内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重点知识内容,教师应当要求其在完成笔记的过程之中适当加入一些明艳的色彩,以此来让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彰显出趣味性,不至于让学生产生无趣之感。教师亦可以在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独特见解记录在练习本上,在思考的过程之中进行绘图,由此亦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技巧。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例题时,应当将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思路当作关键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技巧。在组织学生对习题进行练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读题和审题,以便能够在这一过程之中洞悉题干当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综合分析的技巧,以便能够让学生对题目给出的条件加以全盘思考。此外,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之中,应当尽可能地应用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进而从细节层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亦应当组织学生进行类比练习、分析练习,以此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进步;借助逆向思考练习,使学生逐渐养成逆向思维;借助一题多解练习,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养成;借助对错题的分析,帮助学生实现思辨能力的提升。

4.借助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有效建构。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如果说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学校教育所应当力求实现的目标,则知识迁移便是达成该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当中首先应当让学生实现从既往知识向新知识的有效迁移。举例而言,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先行组织班级学生对前面所学习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从而确保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获得明确方向。当学生意识到应当借助先前所习得的数学知识加以思考时,其领会了唯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方可进行分数加减法,并进一步意识到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计算。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借助语言表达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具备了合理性,从而确保教师能够洞悉学生的想法,同时亦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中为学生创设出自由的学习氛围。举例而言,笔者在为班级学生讲解五年级下册“方程(二)”这部分知识内容时,考虑到教科书当中使了同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题意列出了新类型的方程式——两步计算的方程。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此类现实问题的求解,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小雁塔高度为多少米”提出问题,先着手找出题目当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对所找出的数量关系加以描述,最后向学生讲授所列出的方程式的求解方法。如此,借助知识迁移,能够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有效建构。

5.采取数形结合方法,帮助学生强化思维深度。数形结合思想乃是实现对数学问题求解的关键思维方式,通过在教学当中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可以确保学生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实现对自身思维水平的进步,并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二者之间并非割裂的,这样将达成帮助学生强化思维深度的教学目的。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当中运用直观的图形,通过将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相关数学问题更好的求解。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应当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习得的相关知识概括出全新的问题,并借助习得的数学知识对问题加以求解,同时采取PPT课件演示教学,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6.在数学规律的发现与掌握中提升思维能力。世间万物彼此之间表现为普遍联系的关系,并蕴含着特定的规律。数学这门学科便是研究各种规律,以便帮助学习者借助这些规律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有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授课环节之中,应当让学生认知到数学知识便是研究数与数间的联系及规律的学科。以分数除法的相关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一些计算题:25÷=( );25÷=( );25÷=( )。在学生做完这些分数除法的时候,教师询问学生:“通过做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教师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授答题规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题来自己总结和发现规律,这一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升思维能力。

(三)基于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思维认知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一般仅限于认识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做好数学启蒙教育,以此来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初步养成,并为学生后续思维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所提升,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举例而言,在带领低年龄段学生学习《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接触不同形状的物体,结合一年级学生思维认知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薄弱这一学情,笔者便借助形状来帮助学生实现对图形的有效认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喜好的基础之上,通过将学生钟爱的事物作为对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发表见解,以此来帮助其洞悉立体图形的特征,这样便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得到进步。

(四)突破思维定式,让学生思维更为深入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在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之中极易受到自身思维定式的影响和作用,这种情况表现为其在应对问题以及对问题求解时习惯于遵循同样一种思路,如此便会造成其难以对较难的数学问题有效求解。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解题练习的过程之中,应按照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精心遴选和安排习题。在学生对习题进行求解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充分展开思考,以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问题的分析与求解,这样将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定式,使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亦应当向学生提出发散性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种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实现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有助于学生思维面的拓宽,让学生的數学思维变得更加敏锐。

(五)依托小组学习,让学生实现思维碰撞

《易经》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此可见合作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合作才能让学生团结起来,发散思维,勇于创新,敢于交流,冲破束缚,积极思考,提高学习能力。为了达成对学生数学思维有效锻炼和提高的目的,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结合特定问题展开小组学习,这样将会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阐述出来,并且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之中,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形成碰撞,并由此使学生的思路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之下得到充分打开。

举例而言,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将平面图形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记忆和观察,虽然也能够收到效果,但是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小组合作则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列举出的平面图形的定义、联系和区别等加以讨论,尤其是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讨论能够展现出更多不同的答案,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印象,强化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三、结语

以上,本文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总体而言,教师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士民,陈艳秋.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

[2] 余招姬.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指导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4).

[3] 王小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J].科学咨询,2021(24).

[4] 楚长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6).

作者简介:石彩霞(1974.10— ),女,汉族,甘肃靖远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小学数学“思辩”课堂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146。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思维导图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