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土史料,聚焦素养提升

2022-06-15 21:20简天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2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简天明

【摘要】历史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史料的选取运用。而乡土史资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种补充性的史料,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更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由知识到素养的升华,使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增强,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从而有利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史资料;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历史学科专业性的影响,所教授的历史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与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出现厌倦心理,对于学生历史课堂的学习效果、素养的培养和品德的形成都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历史课“在组织课程内容时要使历史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既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认为:要关注社会史、本土史……历史知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更感兴趣,也容易接受。”乡土史指的是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相比起历史教材中的“正史”而言,乡土史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历史,对于学生多了一份熟悉和亲切感,减少了历史事件因时空遥远而带来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适当地运用乡土史资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学生在接触乡土史资料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对家乡和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除此以外,近年来,在广东省新中考的命題趋势中,往往每年都会有一道题目是将乡土史资料作为基础,结合学生所学的有关史实,来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近三年来广东省中考涉及的乡土史及所考查学生的素养能力如下表:

通过近几年的中考题的研究可见,乡土史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借助乡土史料在课堂中实际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史学核心素养。下面,天天伏特加针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史料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研究与阐述。

二、乡土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激趣策略:激发课堂兴趣,缩短教学时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学生对于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如果能抓住了课前导入的契机,利用乡土史资料为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搭建时空连接,就能快速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前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例如,统编版历史七年级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本课主要囊括三个知识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由于教材中这一时期的史实、遗址距离学生生活的时空相对久远。且涉及到一些初步的史料实证方面的知识,对于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一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和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在导入新课前,笔者使用了佛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社会考古的一些文物和遗址资料作为导入:

师: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佛山市高明区古椰村一座叫鲤鱼嘴的小山发现了古人类遗址。在遗址中出土了各种植物的种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遗址上20多颗没有被碳化的史前稻谷(教师展示古椰贝丘出土稻谷图片)。据考证,这些稻谷是处于距今约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通过这些稻谷种子的考古发现,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从事哪一方面的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又是谁呢?

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师:考古专家表示,在古椰贝丘发现稻谷对于岭南地区的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居民距今约多少年,比起佛山地区种植水稻早了大概多少年?

生:河姆渡居民距今约7000多年,比佛山地区种植水稻早了大概2000-3000年。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人类进入农耕社会有哪些标志,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对于一节好课而言,“导课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强的冲击力让学生与所学的内容零距离接触”通过两段乡土史文字与图片资料的运用,能够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由乡土史知识的引入过渡到新课讲授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起乡土历史和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乡土史与教材内容的时间比较,也使得学生初步搭建起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减少低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的距离感。

(二)细节性策略:雕塑历史细节,培养历史解释

当前,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为了落实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理念,只重视记录和叙述一些主干史实,即通史中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伟人或历史大事,课文采用的语言也是高度简洁凝练。这样的教科书编撰方式的好处在于:教学线索清晰、在一定程度减轻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负担。但同时也造成一种后果,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严重缺乏历史的细节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过度重视主干,却忽略了“蔓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和认识“主干知识”的铺垫作用。通过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乡土史料,能够有效地增强和丰富教材中主干历史的细节感,有利于促进和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主干知识,并产生深刻的记忆印象。

而“细节一般以历史故事形式出现,以其具体性和情境性展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内容,容易吸引和打动学生,对学生理解历史和体验历史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讲解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时,笔者引用了《顺德乡镇企业史话》里面的一段人物对话,让学生了解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艰难性和迫切性:

材料:那时,一个乡镇企业“坐大”(壮大)了,想“正名”,到省工商局挂个号。先是提叫“xx有限公司。”

工商局:“这怎么行,你们乡镇企业,懂得什么叫有限公司么?”

企业:“叫有限公司不成,那就叫‘XX集团’吧,行不行?”

(对方瞪大了眼,似乎是吓坏了)

工商局:“这还得了,集团?什么集团,如今布告中才有‘反革命集团’,你们这是想干什么?’”

(连申报者也给吓坏了)

——谭元亨、刘小妮《顺德乡镇企业史话》

教师提问:从以上对话中,反映了当时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怎样的现状?企业的这一发展“瓶颈”开始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经济思想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根深蒂固,残存思维还在困扰和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标志: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学生通过阅读当时这一段较为生动有趣、富有历史细节的历史人物对话内容,能够在历史的细节中浸润和产生情感体验,将自身的理解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促进了学生对于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的深刻认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国有企业是如何从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变成多种所有制的,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怎样从被束缚到被释放的,这样的改革又给国有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这一子目的内容由于理论性较强,以往学在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困难。笔者同样是引用了《顺德乡镇企业史话》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前后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的细节记录情况,让学生自己去对比和理解掌握:

材料一:1978年以前,(順德)厂长和经理由主管部门调派或委任,工人、干部工资评级发放,企业只管生产和经营管理,没有人事权,经济上留利润10%左右给企业支配,其余上缴,行政管理费用和工资由公社下拨,企业发展方针、方向和发展项目的决策由公社或大队决定,当时全(顺德)县有镇办企业257家,年产值1.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

材料二:1988年初,(顺德)县委、县政府改革镇、村一级干部的分配政策,将按产值计提分配,改为按四金(利润、管理费、折旧基金、税金)的总额计提资金的1.2%,作为镇村干部的浮动工资。并开始实施“五制”,即股份制、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厂长经理聘任制、集团经营制、经营承包制……股份制企业拥有广泛的自主经营权,在国家政策的允许范围内,有权决定生产的产品种类、经营规模、人事任免权和人员的招聘及解聘以及各种规章制度。……(股份制)既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权,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应变能力和筹集社会闲散资金……1991年,(顺德)乡镇企业发展到3711家,总产值74.6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4.06%,是1978年的26倍。

——谭元亨、刘小妮《顺德乡镇企业史话》

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一,1978年以前顺德的企业经营管理存在哪些弊端,在这样的体制下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如何?

学生回答: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管理权\企业只管生产,没有人事权、利润分配权、管理决策权,一切企业发展决策都由公社或大队决定。积极性:企业严重缺乏活力,工人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低。

教师提问2:对比两则材料,1988年,顺德的企业管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企业经营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改革分配政策,实行浮动工资。实行股份制、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厂长经理聘任制、集团经营制、经营承包制等多种所有制经营。有了生产自主权、人事任免权;影响: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权,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应变能力和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激发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效益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教师通过展示两段不同时期的乡土史料中关于顺德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变化和细节对比,以及改革后国有企业带来经济数据的飞跃,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对企业释放活力后,给企业和社会经济都带来的巨大积极效应,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人文教育策略:彰显历史人文,点燃家国情怀

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有温度的”,历史课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给学生灌输历史常识,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立德树人。要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个人与社会,家乡与国家,祖国和世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热爱家乡,胸怀祖国,面向世界。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乡土历史名人和乡土重要的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是中学生点燃家国情怀天然的“催化剂”,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的尾声,笔者引用了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民主革命爱国人士何香凝女士(佛山南海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先生之妻)在“七七事变”后写下的五言诗《勇哉好男儿》作为情感升华:

勇哉好男儿!不怕沙场死。

忍痛与吞声,为图雪国耻。

民族不独立,流血不休止。

眼看国将亡,抚创痛洒泪。

伤好去冲锋,夺回我失地。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勇哉好男儿》

通过师生在课堂尾声一同朗诵这一首抗日爱国诗歌,结合本课所学的内容,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乡土历史人物内心浩气凛然的民族气节,报国捐躯的满腔热忱。也对当时在面临亡国之际,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壮阔气概产生情感共鸣。既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的立意,又实现了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情感上的升温,唤醒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探究性策略:拓宽历史视野,深化史料实证

“史料的价值,不仅在于佐证材料的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更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乡土史料的运用,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上的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动手进行实践,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拓展历史课堂的视野,深化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统编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可以运用乡土史料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其中,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所处生活环境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本课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两课内容补充和延伸,要求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地区发现和体验改革开放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搜集体现出改革开放积极作用的史料证据。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展历史视野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都有很积极的意义。

佛山自古以来就以制造业发达闻名遐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抓住了先机,趁势崛起。在家电制造、机械设备、陶瓷制造、纺织服装及家居用品等行业都领先于中国乃至世界。佛山的城乡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佛山地区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的变化都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缩影。在这一活动课中,笔者将学生按照教材的活动要求分成了两大类,分别是负责调查搜集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变化类和家庭面貌变化类。其中,社会变化类被分为社会保障变迁、教育发展变迁、环境变迁、医疗卫生改善等4个学生调查小组,家庭面貌变化类被细分为:家庭收入变化、住房条件改善、衣食变化、交通方式变化等4个学生调查小组,由8个学生调研小组分别调研各自负责的历史变迁部分,最后在课上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通过这一次调查,学生们查找和搜集了各种各样史料作为改革开放历史变迁的证据。例如,家中的老照片、旧票据、老像章等实物史料。有些同学则采用了访谈法,记录了一些见证改革开放历史的长辈谈话,利用口述史料作为变迁证据。还有些学生则通过互联网、记录改革开放的老报纸、老信笺等文献史料作为反映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史料。通过这次活动课的实践调研,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一些历史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看到了平时在课上看不到的乡土史料,更将自己的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和家乡的历史变迁密切联系了起来,深化了史料实证意识。

三、乡土史料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笔者认为,乡土史料在历史课堂中的使用应遵循以下的注意事项:(1)辅助性原则,乡土史料作为辅助教材正史开展有效教学的史料,它的角色和作用是服务于课标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绝对不能“喧宾夺主”,避免过度分散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注意力,导致影响教学目标实现。(2)科学性原则,乡土史料作为地方性编撰的史料,一些史料难免会产生考订疏漏,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传说史料,存在不少史实夸大等成分,教师在运用时须仔细辨别。(3)正面性原则,教师在引用乡土史料时,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尽量选用一些乡土史中正面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史料。一方面而言,因为这些乡土史料的价值更加典型、说服力更强。另一方面而言,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个人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4)探究性原则,乡土史料在历史课堂中的引用、举例决不能只是停留在“蜻蜓点水”式,仅仅让学生知道在这一歷史时期自己家乡有这样的人或事就够了。要通过运用乡土史资料创设问题探究情境,使学生在乡土史资料的帮助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生成课堂结论,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四、结语

乡土史资料是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不仅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身边的历史,有利于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拓展了历史课堂知识视野,更彰显了历史课堂的人文性,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地创造了条件。

[本文系2020年度广州市顺德区教育科学小课题“顺德乡土史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DX2020069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齐世荣,徐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朱汉国,闫景,何成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谭元亨,刘小妮.顺德乡镇企业史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佛山文化(八年级)[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8.

[7]朱汉国,闫景,何成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74.

[8]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