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2022-06-15 09:48薛国凤
中国德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实施原则劳动教育

摘 要 为了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有必要在反思现有劳动教育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身体教育、生存教育和社会教育基本性质;也有必要把握“真”劳动、体系化、联盟性等行事原则;还有必要重构多方面策略,比如突破劳动教育认识上的局限、加强劳动教育制度保障和资源共享配置机制、重视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与社会化师资招募、构建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等。

关键词 劳动教育;认知重构;实施原则;策略重构

作者简介 薛国凤,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本文系河北大学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培育项目“U-S模式下青少年自我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HPY031)研究成果。

“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1],劳动教育在人的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2020年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扎实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实践指导。面对这一新政策、新要求,同时也为了提高劳动教育效果,重新反思劳动教育的基本性质并探求落实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和行动举措很有必要。

一、对劳动教育性质的重新认识

在青少年教育中,无论劳动教育被看作五育之基,还是被看作劳动价值观教育,都是从教育者角度而言的。如果从劳动教育的对象与发展角度看,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则直接指向人的发展本身。

(一)劳动教育是一种身体教育

劳動起源于人生存与生活的自身需要,生活规制必须以身体实践养成习惯才能落实巩固。身体规训是劳动的哲学本义之一,人的身体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性与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性的统一体,即“生理性身体”与“社会性身体”的统一。人正是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实践作用于身外的自然,在改变外部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的存在。现有的劳动教育框架体系更多地把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活动甚至特色推出,忽视劳动教育之于青少年身体教育的现象比较突出,其表现有二:一是忽略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生理性身体”的尊重,比如让青少年从事力所不及的劳动或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等;二是把劳动“形而上化”,直接把劳动变成思想教育、“听、看、演”等活动,缺少青少年的躬身实践。因此,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身体性并从青少年身体成长这一角度出发,是做好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

(二)劳动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在世界中的发生方式以及人的自我实现方式。劳动产生了人,也持续塑造着人在现实中生存的可能性和条件,因此劳动教育的要义之一还在于它是一种生存教育。生活的必需品都来自劳动,生命的存在必须依靠劳动,从这一意义上讲,劳动教育必须要扎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并具有促进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提升的“地气性”。劳动教育要以青少年日常生活为基础,关照青少年的生命生长阶段和日常生活之所需,通过劳动培养青少年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力并建立对未来生活挑战的信心,同时激发青少年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那种脱离青少年日常生存所需、忽略劳动作为人的现世生存手段的劳动教育都是空中楼阁式的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

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本身,而是指向人的发展的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和概念。劳动教育是作为单个人的生命主体和作为社会人的价值主体在劳动中获得统一的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价值有涉的教育活动。“什么样的劳动最光荣”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命题,它对于实现我国教育目的中所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认识上的奠基作用和社会职业的启蒙作用。每一种劳动背后均带有社会历史和当下文化的印记,青少年必须处在价值有涉的真实环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与劳动的职业价值。所以,忽略甚至忽视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境性与社会文化性,采用理想号召式的教育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对劳动教育实施原则的重新把握

《意见》的出台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领域重新思考劳动与劳动教育。在反思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如何结合国情与校情扣好“劳动光荣”这粒扣子,让学生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建立、把握并运用好以下实施原则。

(一)“真劳动”原则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既是对人的发展的尊重,也是教育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与呼应。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这一理念不仅要坚守,还要积极落实,所以“真劳动”就成为劳动教育实施的第一原则。“真劳动”指的是学校劳动教育要基于育人的本质特点,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设置真实生活场景且面向真实问题及其解决的实践活动。融于真实生活,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设计劳动项目、开展劳动教育,不能演变成“为劳动而劳动”,也不能沦为表演式劳动或参观式劳动。逻辑学推理模式中的时空接近性原理表明,当两个对象“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距离中并存,有相互作用的对象间可能具有相互通达关系”[2],那么,当青少年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有助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劳动时,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在参与自身生活的创造,是在参与个体永远不能脱离的社会文化生活,而这种文化意识的产生正是公民成长的重要路径。

(二)体系化原则

杜威认为,“只有在倾向于解决问题的反思性考察中,作为工具的观念才是真正的观念”[3]。要想使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必须使劳动教育成为育人思想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劳动教育体系化的观念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能激发和引导对事实的观察,也能透过这种观察去明确事实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体系化主要是指国家、地方和学校教育体系内的劳动教育能够有不同层级的统一,又具有灵活性的顶层设计,无论是学段衔接、组织管理,还是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抑或是校内外配合,都能以系统、分层而又衔接、整合、有序的思维进行,其中制度体系化、课程体系化、师资体系化建设应当先行。制度体系化包括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层级制度建设,也包括劳动教育专业指导团体的建设;课程体系化主要是课程形态的分类设置与统一化建设,包括专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渗透、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协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搭配等;师资体系化中应建立和完善专职与兼职协作、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机制。

(三)联盟性原则

“联盟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结成的临时或永久同盟”[4],从一般意义上讲,针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构建一个永久性的体系联盟,不同主体进行责任分工并协同做事。可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由政府或学校开发统一的“劳动教育注册与共享平台”网站,面向公众开放与运行。网站首页设计政府(或学校)管理入口、社会单位基地入口、家长查阅入口、志愿者登记入口、学生选择入口等,以供不同人员进入。与此同时,还要特别加强社会单位的“注册制度”设计,任何社会单位只要在符合劳动教育实施条件的前提下,愿意成为可用的学校劳动教育场所,均可在平台上注册登记,并可选择劳动开放实践和提供劳动教育的方式,经政府或学校进行现场确认和评估审核后,就可成为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启动劳动教育运行与实施。这样不仅盘活了社会资源,而且使青少年有机会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参与、体验各种劳动,其效果显而易见。

三、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策略重构

劳动是人进入生活世界的一种自然方式,而这个生活世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劳动教育并非只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或纯体力的消耗,而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社会人”的生成过程。因此,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与其说是劳动教育,不如说是“劳动—文化教育”更为妥帖。

(一)突破劳动教育认识上的局限

劳动是人生存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劳动教育,一是要摆脱对劳动教育是孤立的、是某一阶段教育行为的认识,正确理解《意见》中提到的“二贯一融”,即“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实施原则,建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域、全过程的基本认知,坚持以“劳动四个最”为核心思想行教育之事;二是摆脱对劳动的简单化或抽象化理解,主动把握“劳动教育新形态”[5],把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性劳动等结合起来,既重视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的开设,也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科学课、少先队活动课以及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与融入;三是主动打破劳动教育成果评价的目标行动导向,评优评先要慎用,减少竞争性强、鼓励面窄且打消积极性的功利诱导性教育评价方式,减少“功利之心”,多些“育人”创意,充分挖掘学校、教师、社区、家长等资源,引导青少年以“为人之职责”的平常心对待劳动,培养青少年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

(二)加强劳动教育制度保障和资源共享配置机制

结合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课程标准以及地方要求,学校可做好劳动教育实施规划与推进计划,完善系统化推进思路,为持续落实劳动教育做好制度保障;还要对校内可用的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明确定位,做到劳动教育专有场所与融合场所相结合。在区域层面,本着集中办事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可以在市、区、县建立区域共享的“劳动教育中心”,或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等进一步整合。不仅如此,区域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诸如“山村留学”“城市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持续扩大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基地数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劳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真实自然的生活中,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有助于青少年劳动意识的培育和劳动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与社会性师资招募

劳动教育师资可以分为校内师资和社会性师资两类。其中一类为校内师资,可从师范学校源头开设此专业,建立理论与实践双轮培养机制,对于校内已有师资,要加强培训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另一类为社会性师资,包括社会各工种人员和家长等,这类师资须纳入正规的劳动教育师资体系,做法是:首先建立規范的“社会性劳动教育师资”认证制度,然后按照认证程序给身份、给权利、给责任,后期可推进联盟平台建设,建立多样化的激励制度等,努力在政府、学校、社会师资之间构建一种信任文化、合作文化。认证制度下的“角色认可”可极大激发社会性师资的热情,提供大量合格的劳动教育师资。

(四)以身体教育为本,构建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

如何以专业、创新的形式开展好劳动教育,高效实施校本化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者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要注重强化身体教育而非体力劳动。劳动起源于人生存与生活的自身需要,“生活规制必从身体实践养成习惯,乃得落实巩固”[6]。在劳动教育中,身体规训是“劳动的哲学本义”,人格塑造是“基本价值取向”[7],而且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通过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此外,也要努力打破劳动教育的“目的外生性”,促使劳动与生活世界相结合,以分类思维设置劳动任务单,让青少年去发现、去解决,完成挑战;还可结合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调查并实施青少年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举办诸如劳动者权利夏令营、劳动职业平等体验营这样深层次的劳动教育活动,把劳动作为青少年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从而持续发挥劳动对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对习近平总书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重要思想的学习体会[N].中国教育报,2015-05-06(7).

[2]洪昆辉,黄静.基于对象间时空接近性原理的逻辑推理模式[J].昆明学院学报,2011(4):32-38.

[3]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杨绍刚,刘建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87.

[4]威特.社会学入门[M].王建民,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92.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6]陈来.梁漱溟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42.

[7]张自永.身体规训与人格塑造:建国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理论反思[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9-33.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实施原则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拓展延伸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探究中学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