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2022-06-16 13:38詹露露朱黎冰
戏剧之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乐段

詹露露,朱黎冰

(闽江学院 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艺术歌曲《昭君出塞》是由作曲家王志信老师与词作家刘麟老师一起合作而成的作品,根据公元前54年西汉时期王昭君为国远嫁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此作品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旋律和谐悠扬,创作风格别具一格,把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与新时代的伟大爱国精神相融合。既保留了民族调式的优点,又增加了现代编曲技术,使传统音乐能够以另一种值得提倡和捍卫的新形式继续存在并成熟发展。

一、《昭君出塞》的创作背景

(一)词曲作者简介

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曲作者王志信老师,编写了许多体裁的音乐作品,如现在广为传唱的《孟姜女》《桃花红杏花白》《兰花花》《木兰从军》等都是他的作品。王志信本人非常有音乐与语言的天赋,因此经他改编后的音乐人物更加微妙立体,栩栩如生。词作者刘麟老师,主要代表作品有《祖国,我为你干杯》《走进春天》,以及著名歌剧《木兰诗篇》等。

(二)作品创作背景

《昭君出塞》讲述的是古代历史上西汉的传奇女子王昭君的事迹。昭君17 岁时被选入宫,在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十分严峻时南匈奴向汉朝俯首称臣,并向汉元帝提出联姻,王昭君为了正义与国家太平,自愿到遥远的匈奴和亲。王昭君的博大胸怀,为国为民的精神,对西汉与匈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有十分正面友好的影响,所以她的名字被世人所记住,她的历史事迹更是家喻户晓。王志信与刘麟在2002 年以这个历史故事为背景写出了《昭君出塞》,这首歌曲情感变化丰富,音域广泛。从整部作品来看,作曲家在尊重历史、深刻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充分表达了昭君豁达,爱国的一面,向世人展示了王昭君对历史的真实贡献。

二、《昭君出塞》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昭君出塞》采用的曲式结构为A-B-A1 三部曲式。作品以缓慢上升的速度和逐渐增强的17 小节前奏作为开头,反映出了整个旋律的调性和主题,这17 小节的前奏旋律体现了多种内容和情绪。其中1-8小节为引子部分,开场就使用了延长9 拍的低音和弦,以主调“d”羽音开始,然后还原了“降b”,使旋律变成了d 羽雅乐调式,勾勒出一幅大漠黄沙的景象。

两个乐句组成了A 乐段的第一层次,a 乐句是较为舒缓悲伤的前四个小节,紧紧围绕着前奏的主题,表达了昭君离开家乡的不舍与为国家舍“小我”之情。b 乐句的六个小节灵活运用了下三度倚音、跳音等,在过程中还原了“降b”,又一次强调了d 羽雅乐,营造出王昭君出塞的悲凉之情。

B 乐段,在调式里还原了“降b”,而且旋律里出现了“f”,变成了C 宫系统的D 商六声调式(加清角),在原来调式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展开。由四个小节的乐句组成了第一层次,主导是由e、f 乐句跳动的织体组成,使得旋律更加欢快,速度越来越快。描写了王昭君到塞外时的心情,看到蓝天白云与辽阔草原连接在一起的景象感到眼前一亮,还有塞外人民友好热情的待客之道都让她感到温暖。

连接AB 两乐段中间添加了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素材,一连用了四个衬词“啊”来与悠长连贯的旋律线条相呼应,需要较长的气息支持,伴奏以强有力的柱状和弦为主,是在彻底地抒发王昭君深刻的情感,唱出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为西汉与匈奴的和平感到开心,在最后一个“啊”加入了变化音“降b”将旋律变为主调d 羽调式。(见谱例1)

变化重复A 乐段第二层次的旋律线条构成了A1乐段,调式又回到了d 羽调式,伴奏织体是密集的柱状和弦,速度从快速奔放的快板变成慢速宽广的广板。用第三人称的表达可以看作是王昭君为西汉和匈奴民族和平所作的一种贡献,也是对她伟大的胸怀和为国为民的一种赞美。(见谱例2)

谱例1

谱例2

(二)歌词分析

《昭君出塞》的歌词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昭君马上要出发去塞外的景象,“昭君琵琶马上弹”描写的是想到将要永远离开家乡远赴边疆虽然很舍不得,但是作为公主,不能退缩,这个“弹”字,需要我们演唱者带一点哭腔,更能渲染气氛;“女儿情,连胡汉”表达的是昭君的心态慢慢发生了改变,明白自己背负的使命是重大的;“从此长城无烽烟”这句歌词体现的是王昭君的博大胸怀,希望国泰民安,没有战争。词作者将这句话反复了两遍是因为王昭君坚定地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部分节奏由慢板变快板,使听众马上转换情绪,让热情浓烈的氛围取代了伤感,经过多天的赶路终于到达塞外,远远望去瞧见了马儿在草原上奔跑,许多牛羊和蓝天融为一体,这些宽广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随后映入眼帘的是热情的匈奴人民,慈爱的阿妈端着奶茶,让王昭君心中暖暖的,前后不同的情绪有了强烈的对比。

第三部分的旋律线条又一次变化,“回首望中原,千里麦浪翻”王昭君回首看着远方,似乎看到了麦浪随风摆动,夕阳下人民过着没有战争的宁静生活,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该部分采用了连续的几个“啊”字来结束,使用蒙古长调的素材来表达昭君纠结的情感,既有人民安居乐业的安慰也有对此次和亲举动的坚定,最后的一个“啊”把整首歌推向高潮。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是王昭君强烈使命感的表达,也是世人赞颂她为了国家江山的博大胸怀。结束句“越千年”作曲家将高音拉长把昭君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

三、《昭君出塞》的演唱分析

(一)呼吸与咬字

声乐当中的“气”对于“声”来说有重要地位与基础,《昭君出塞》非常考验演唱者的气息基础,要想把气息运用得好就要依靠力度强弱、呼吸、歌唱管道等的调节来控制。当前奏一开始,演唱者就应该马上进入准备歌唱状态,开口唱之前要深吸一口气,在唱完“别家园”后要马上吸气,然后唱“出雄关”要保证把气给到每一个字。在唱连续的“啊”时,呼吸一定要保持流畅,始终觉着气息是往下走的,不能把气越唱越高,声音要一直搭在气上,乘着气往外送。唱“一支出塞曲”这时是充满激情,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气吸深了,要是气吸得很浅就很容易唱飘,也支撑不了这一句的力度与激情。结束句“越千年”的呼吸要保持均匀。

《昭君出塞》是一首中国民族艺术歌曲,民族唱法的咬字靠口腔的前部动作比较多,力度比较强,声音比较明亮。刚开口唱“别家园”时不要把每个字咬得太紧,要松一些。在唱“怨”字时需要将字咬得结实,才能给人深刻的感受,引起共鸣使人震撼。在演唱“一支出塞曲”的“支”时,口腔一定要打开,因为音区比较高,口腔不打开这个字就很容易唱憋了。演唱歌曲结束句“越千年”的“年”时,字头就只需要轻轻咬一下,然后就马上归韵,不能在字头上拖太久,否则很容易把这个字唱挤了。

(二)情感处理

“声情并茂,以情带声”对于歌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演唱一首曲子时一定要抓准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对于《昭君出塞》,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是王昭君的怨,而是对她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的赞颂。

第一部分采用的速度是慢板,刻画的是昭君离开自己家乡的场景,“别家园,出雄关”应该唱出深情和伤感,不过不能唱得柔柔弱弱,要注意昭君公主的身份感。最后的“无烽烟”是王昭君坚定相信的将来,所以表现时应该更激昂,将激动和坚定的情绪放大。

第二部分速度变化为舒展热情的快板,描写的是淳朴的匈奴人民对大汉公主到来的惊喜与欢迎,以及他们唱歌跳舞的欢快气氛,他们热情的款待冲淡了昭君原本悲伤的情绪,所以演唱时应该欢快愉悦一些,遇到歌词里的动词可以唱出变化音,使之更加形象化,也要保持激动踊跃的唱歌状态。

第三部分音乐情绪又发生变化,表达的是王昭君心中的想法,带有悲壮和大气的情感,要注意表达王昭君欣慰和坚定的情绪。五个连续的“啊”是王昭君各种复杂情感激昂地表达,所以演唱时要保证情感的充分利用与发挥,使每个“啊”都唱出不同的情感体验。

第四部分是最后的高潮部分,这时歌词的表达方式改用第三人称叙述,表达了王昭君的伟大事迹,演唱时要突出“怨”字,“为江山”这三个字得慢唱,表达我们对昭君的事迹予以崇高的评价。最后的结束句作词家接连用了四个“越千年”,这时应该用不同的情绪来歌唱,层层递进,在最后一句高音时用浓烈激动的情感来表达,使全曲完美结束。

四、结语

《昭君出塞》这首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优美旋律,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深刻的社会意义,弘扬了舍己为国的博大情怀。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不仅要有动人的声音,而且要准确地理解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体验声乐作品的情感,并能够以适当的表现手段表达它。唱好每一首歌前都需要从作品的各方面来剖析,重视情感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每一首作品。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乐段
昭君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昭君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