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本土音乐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河曲民歌为例

2022-06-16 13:38窦佳佳
戏剧之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五哥河曲莜麦

窦佳佳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河曲民歌概述

山西省地处黄土覆盖的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山西音乐文化,河曲民歌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与山西、内蒙相邻,从而“一鸡鸣三省”。

河曲县历年来都是一个贫穷的地方,农民以土地为生,不幸的是,河曲的土地极为贫瘠,而河曲的气候又干旱少雨,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人们不得不外出“走西口”,就这样逐渐形成了“走西口”民歌。

河曲民歌的代表作品有《山高路远见不上》《跑口外跑得心惨了》《挣不下银钱过不了年》《手巾揩泪沾不干》《羊信歌》《满嘴嘴白牙牙对哥哥笑》《要穿红来一身红》等。

1953 年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八位专家组成了一个民歌调查小组,这是建国以来国家第一次派遣专家学者对一个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专家组在商议之后将地点定在了山西省河曲县,此次行动共搜集到1500 多首唱词和150多种曲调。这一数据不仅说明河曲民歌数量众多,更说明了河曲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资料对于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来说非常有研究价值。

二、《割莜麦》的演唱特色

(一)咬字吐字

《割莜麦》是山西河曲民歌,河曲民歌的歌词非常地方化,咬字与发音都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区别,结合演唱视频,笔者把它们的区别归纳为以下几点:

表3.1

除了以上与普通话发音有的不同之处以外,《割莜麦》在咬字和吐字上还需要做到一些特别的要求,由于这首音乐短小精炼,主要歌唱了青年男女在劳动中产生的纯真爱情,字里行间充斥着轻快、欢乐的情绪。唱词中多运用“咯嘣”“嘶喽”等象声词,演唱要做到十分拟声化,并且在中间要加入河曲民间赶羊时使用的“嘚儿…”的上扬音调,把一幅人们在田间劳作的画面十分生动地展现在听众眼前。除此之外,虽然这首歌曲的曲谱是四二拍,但是演唱的速度是由慢到快,开头一句是慢速,为听众营造劳作的大环境,快时的形容妹妹的“白胳膊膊,银手镯镯”与拟声词的演唱,读音轻、吐字快,换字迅速而清晰,十分考验嘴皮子功夫以及吐字功夫,演唱时要做到快慢速交织,字与字之间自然过渡,并加以感情揣摩。

(二)润腔行调

以字行腔、以情润腔、以声润腔,是形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韵味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割莜麦》的演唱使用了地道的河曲方言,吐字清晰又正宗,歌曲也大量使用了自由延长、大跳、滑音等手法来装饰,使这首作品的唱腔韵味悠长。比如,在歌曲开头的第一小节转第二小节,就有一个下行七度的大跳,要唱好这个大跳,演唱者要有基础的音准控制能力,同时,气息支撑和腔体共鸣也要足够到位。在演唱时,演唱者要保持住情绪与节奏,掌握好换气对发声位置的影响,并用横膈膜支撑住气息,才能诠释好这一句歌词;再如拟声词滑音的演唱:“嘶喽”,要模拟河曲民间赶羊时的下滑音调,也可模拟戏曲中“吊嗓子”时的感觉。其次,鉴于河曲民歌的方言特点,在《割莜麦》中存在着一些无意义却又不可或缺的衬字,如:哥(勒)哥等。这些衬字是在河曲人日常传唱中无意识加入的,虽无实际意义,却能增加歌曲的地方特色,润色歌曲中所要传递的感情。

(三)音色处理

《割莜麦》这首山歌的一大特点就是高音区与低音区的转换要在一句歌词中完成,但是在转换过程中,演唱的音色与感觉不能变,因为这首歌要表达的便是哥哥与妹妹在劳作时,哥哥在“山上”,妹妹在“沟里”,哥哥看到此画面唱出的山歌想要给远处的妹妹听到,所以会用到“号子”的唱法,在演唱此处时音色要高亢,这首歌曲中有部分高音,如小字2 组的g,高音的演唱要润滑有穿透力,气息控制也需恰到好处,充分体现出西北民歌粗犷、豪放又挺拔的特点。

三、《三天的路程两天到》的演唱特色

(一)咬字吐字

这首作品也是在劳动时演唱的,演唱河曲民歌的非遗传承人辛礼生老师说,这首歌“是过去女人们在转磨的时候唱的”。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现将部分方言读音总结如下:

表3.2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是一首悠长的山曲,在演唱中要注意说清楚字头,将韵母及时归韵。第一句“不大大哎”,也有人在演唱时将此处唱为“(那)不大大哎”,加入了衬词“那”,使歌曲的地方气息更加浓郁。在最后一句的歌词“寻慕我的小妹妹”结尾处,可以加入一个“哎”,在唱“妹妹”时,后咽壁要打开,虽然闭口音不好唱,但加入“哎”字归韵之后就会圆滑很多。这首歌每个三字开头后都有一个高音“哎”,在演唱前三字的时候要真假声混合,在最后一个字时多运用假声演唱。

(二)润腔行调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的唱腔高亢,每一个音符在演唱时都会伴随着真声与假声的结合。此首山曲主要是表达哥哥出门后,妹妹在家等待,哥哥期盼早日见到妹妹的急切心情,早期多是女人在家等待时所歌唱,边干活嘴里边歌唱,边念叨,所以这首歌曲旋律悠扬,其中有思念、有期盼、有幻想,甚至女人唱出来有些许的失落,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使每一句的感情都不相同。

(三)音色处理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是一首劳动歌曲,具有浓浓的黄土高原的气息。歌曲从一开始就进入高潮,感情充沛,有呼喊的感觉,喉音运用较多,需将音色集中于一个高位置的点上,然后高低音自然转换,避免撕扯过多,使整首山曲连贯、饱满。在演唱此首作品中,腔体运用要十分自如,使整个山曲以至高音都不会让听者产生单薄的感觉,高音区的声音需要有立体感,要将全曲推入高潮。此首作品没有太多装饰音与技巧,演唱时力求声音统一、节奏稳健,腰力与共鸣是演唱好此曲的基本功。

四、《五哥放羊》的演唱特色

(一)咬字吐字

《五哥放羊》也是一首为大家所传唱的河曲民歌,这首歌的歌词主要讲述了一个地主的女儿和一个家境贫苦的短工的爱情故事,字字句句流露出这个女孩对男生的思念,也表现了他们最终成婚的喜悦之情。歌词使用方言演唱,与普通话略有差异,现将部分方言读音总结如下:

表3.3

《五哥放羊》这首民歌大量使用了衬词“那个”,几乎每一句中都有,但并没有明确规定位置,而是由歌唱者自由发挥,如“红灯挂在大门外”,很多歌唱者唱为“红灯(那个)挂在(哎)大(来)门外”,也是很好听的。这首歌曲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下滑音调多在二字词的后一个字或者每句结尾使用。衬词与下滑音的使用使这首歌曲在表达情绪时十分饱满,十分具有地方特色。

(二)润腔行调

《五哥放羊》在润腔行调上十分灵活。这首歌曲的完整版一共有五个小段,分别为正月、六月、九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不同的月份表达了不同的情绪,比如,九月主要是诉说秋风瑟瑟,“五哥”放羊没有衣服穿,“妹妹”将自己的棉袄改了领口,让“五哥”穿在里面御寒,主要诉说的是凄凉、心疼的情感。而十二月却正好相反,这时的“五哥”完成了一年的工作回到家中,“妹妹”终于可以见到“五哥”,并且期待着有朝一日与她心爱的人结婚,此时,演唱的情感应该是欢喜的,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演唱者要在演唱时根据剧情和自身对曲谱的体会来表现情绪变化。这首歌曲并没有太多大跳的部分,小六度出现较多,高音部分偶尔会在倚音“来”或者“哎”上,这时要位置统一,避免高音“吊”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全曲演唱要时刻保持高位置。整体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倚音、滑音、颤音和衬词的使用,加入自己的感觉进行演唱,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音色处理

《五哥放羊》这首山曲整体较为平稳,音的行进是小幅度的变化,但是较为密集,比如四个十六的使用和下滑音的使用。在演唱时,演唱者首先要保证音准,歌曲中每一段的情感不同,演唱者的音色也要随之变化。要把情感灌注在演唱中,用音色来体现情感,有担心,有喜悦,有心疼,也有期待,在情感的动情处,演唱速度要随之变化。

五、结语

山西本土音乐种类十分丰富,本文列举了三首河曲民歌来分析其演唱特色,在整个群星闪烁的山西本土音乐中,上面三首民歌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河曲民歌的演唱特色,让大家更多关注山西本土音乐,并积极地传播山西本土音乐,把山西本土音乐应用到其他音乐领域中,为非遗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五哥河曲莜麦
莜麦新品种晋燕1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莜麦菜是莴苣的变种
一垄莜麦
河曲民歌合唱电子伴奏的研究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浅谈
浅析河曲方言中的“兀”“兀今”
地质素描
——西藏河曲
基施硒肥对莜麦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窑事
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