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探究

2022-06-17 10:48白春燕陶玉流
武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课

白春燕 陶玉流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1 前言

高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接力棒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承接和传递学校教育和走向社会的交接。高校体育一直以来是衡量学生身体素质、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尺。高校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对提升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增强健康体魄,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 “健康第一”观念有重要意义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和重要环节之一。2015年的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指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开始触底反弹有回升迹象,但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在下滑,多项指标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合格率在74.9%左右。在全面深入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为顺应社会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得到发展。针对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在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高校体育运作模式,高校体育活动一般采用俱乐部形式,而且具有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而我国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强调体育课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分析阐释我国高校的体育课内外教学结合,促进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作为战略主题,并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中又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教育部以教体艺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于强化学校同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提出从学校和教师、家长和社区都要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条件,把青少年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被认为充分折射出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高度重视和延续性,并提升了重视程度。该政策具有里程碑意义,课外体育活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而将其放到了与体育课同等价值和地位,使大众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要要的是通过课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体育较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中,其工作重心也不是体育课堂教学,而是在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竞赛上。我国在政策上对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早有大量支持,但是实践证明,尽管我国各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的工作上有了进展,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高校学生仍然存在在身体素质偏低,锻炼健身意识薄弱;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组织管理实施以及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情况存在不协调问题。

2 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内涵阐述,曲宗湖等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即“课内授给学生思想、理论和方法,课外培养学生自练、自评、互教的能力”。管庆富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活动相结合的为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孟丽娜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是以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为立足点,调整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进行体育活动和练习,并做好考核计入到体育课程的总成绩中。在本文论述中对课内外一体化内涵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双边主体参与的课堂上和课外的体育教学活动的综合。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价值一般从学校、学生、教师等多方面进行阐释,学校通过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和设备,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和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在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习惯。在有关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中:余鲁军等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是我国高校体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有力突破和改革,但是仍在一个探索阶段。徐美敏从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教师角度探索该一体化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和示范作用。许明荣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探究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创新意义。问绍飞从管理模式、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物质、政策、目标、机制四要素和教学模式优化探析。徐景文认为针对高校体育教育方针目的任务完成的直接内容有: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训练、竞赛从而提出课内外一体化必要性。陈海啸在对比国外体育教学体系基础上研究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建立课内外体育课程的框架。陈天霞采用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和实验法测试体能、技能指标,论证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时效性和依据性。张勤将学生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中的重要载体,和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将课程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效渗透和融合在学生体育社团。邱越将协同理论作为新兴理论出现为高等体育院校审计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本文参考上述论文并从协同视角出发,分析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下的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主体协同机制,以及整个“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系统下分四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优化策略。

3 “课内外一体”教学协同机制

3.1 课内教学是教师主导体育教学的载体

课内教学是体育教学最普遍的形式,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教师作为课内教学的主导者和掌控者对学习主体身心发展现状及技能掌握至关重要。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操场或者体育馆进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流程和内容等构成一个不平衡自组织系统,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该过程中通过动态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该活动中通过合作和分工,教师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包括运动参与和技能目标,体质健康目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因而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起着引领作用。体育教师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联性,强调突出重点,保障体育课教学进度的整体推进,课堂教学中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突出教学重难点,保障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技能二者有序协调,课上目标和课下任务协同配合,实现学生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双目标。

3.2 课外实践是学生主体参与体育实践的支撑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是把课内和课外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使得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成为课堂体育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更是体育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课外实施实质上就是“第二课堂”。其目标更具有延伸性,强调的是在没有教师参与和课堂约束的限制下,着重培育学生课外锻炼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从上课的“主动学习”到下课的“主动练习”加以巩固和强化专项技能。在协同学思想下,课外体育活动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将有限的体育资源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中,使得无序的课外活动向有序性发展,整个教学体系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和建立。形成一个开放性系统,系统个内部相关合作、联合,使得整个系统以整体性、联合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该开放系统中,尤其强调的是学生能动性和创新意,学习主动开发新型运动模式,从身体参与到精神参与延伸至生命参与,从而培育挑战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能力自觉形成终生体育意识。

3.3 课内体育教学目标与课外实践根本任务具有协同性

在高校体育课中,仅靠课堂教学对于健康体质目标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和依据,还需要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学生体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实质上,高校体育课内外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和协同性,课内的教学是基础,着重理论传授和技能学习;课外的实践是升华,着重强调练习实践和应用,课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课内规范,课外开放”课内教师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遵守课堂纪律和课堂规范;课外学生自主选择场地、时间,自主选择项目和形式,按照自己意愿参与到校内外体育运动、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做到一专多能。实践证明,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协同发展是需要多方力量参与,除了需要教师、学生一体化参与,更需要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能够给予的环境和制度支撑和规范有效的管理。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形成相互竞争和协同的态势,进而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断促进教学系统自组织演化继而推动此系统优势的充分发挥优势。

4 课内外一体化协同创新路径

历史唯物辩证主义告诉我们:随着社会主义进程推进,体育课程教学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会存在新的问题,因从需要在利用宏观、整体的视角考虑问题,更好协调多方面、各部分之间的问题,使之协调的朝着一体化的目标出发。从协同理论出发,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系统内部又包含场地设施一体化子系统、课上课下一体化子系统、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子系统、教师学生一体化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协同竞争,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提供动力,不断远离平衡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或从有序到更高层次有序的自组织演化的关键,促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序发展。

4.1 物质基础——推动场地设施教学资源一体化

“课内外一体化”在高校中的应用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得到体育学者的肯定和重视,有的高校将课外体育活动也纳入体育考核标准。2020年两会提案提议将体育纳入中高考体育范围,更是推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进程的有利推手。体育设施是开展体育教学、训练、锻炼、娱乐等活动所有的建筑、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总称。随着体育在人们生活中所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身边有场地”的需求也愈发加大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大学的环境和学习氛围整体而言较为宽松,伴随闲暇时间和自主选择性的增加,大学生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内外部条件都更为充分。体育课内外所需要的场地、器材、资金为学生锻炼的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广泛的运动场所为增加大学生锻炼的时间、提升了锻炼质量和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但是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一直是: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经费少,体育场地设施于高校常常面临体育场地设施存在不配套的问题,体供求失衡,严重不足;体育设备设施老旧落后以及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场地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利用率差。这将抑制学生的锻炼需求炼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师教学任务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影响体育一体化进程。

体育场地设施的一体化是课内外一体化进程中的物质奠基和机制保障,体育场地设施是联系课内外的基础和纽带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充分满足高校课内外体育活动现实需求,在场地设施一体化子系统中,一要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二要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GIS智能技术,完善体育设施信息服务功能、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三要积极加强校内外场地设施协同,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构建和提供一个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设施平台。

4.2 主要内容——优化课上课下教学过程一体化

要践行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和达到预期效果,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课上和课下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我国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仅限于课上教学,尽管近年来在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一校一品”“校园足球”改革等,但是在高校的应用还有待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推广和发展。协同理论认为:该系统具有整体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整体的体育教学过程设计,要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和奠基,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将教学的多样性展示出来体育教学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协同和互动,课堂教学的质量会影响课下体育活动的效率和积极性,从促使体育教学不断地向前发展。即要求课上于课下的教学联系起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考核体系等。我国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性,整体教学效率和效果偏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体育意识也未得到真正释放。

因此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各种形式,例如慕课、微课、实习教学方式,完善体育专项选课系统,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方法让课上教学更加丰富和易于接受,有助于教学实践主体之一的教师自觉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获得更好的效果。学校和老师既要将课外教学活动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又要从制度支持、模式创新等多方面支撑,让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体育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丰富体育课外活动载体包括各类俱乐部、组织、社团协会等。校内组织体育社团活动、体育俱乐部、文化沙龙、体育比赛以及引导学生课下自觉的参与体育活动。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吸引大学生参与加入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队伍,实现课堂教学延伸的辐射和导向作用。

4.3 理论指导——平衡理论和实践学习内容一体化

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功能,反之,实践活动也会促进理论的完善于发展。在整个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体育理论的基础性和必要性,重视理论的先导作用学生既要学习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个性体育活动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培养终身体育的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模式实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度健康。体育健康意识为学生参与课堂体育教学和课下自主自觉的参与体育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当前大学生的理论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已经逐步形成,要充分加以引导和利用,一方面学生能够主动意识到体育的力量,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为参与体育锻炼奠定技能、智能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理论和实践二者关系尤为重要,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要合理分配好,课内要着重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的学习,理论教学后能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理解,课外要着重于将运动理论技术核心应用于动作技能之中,还有通过体育的参与充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要认识到理论不能与实际脱节,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论证理论的合理性。在高校课内外一体化实践进程中,有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为其奠定良好的基础,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教育并重,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推进能够协同一致、充分发挥各自重要作用。

4.4 教学主体——引导教师学生主体互动一体化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与学两个主体,在该系统中,要使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授不同的体育项目最终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得师生和教学达到平衡有序。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学生是主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个体,也肩负着继承和传播终身体育思想的重任,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一之后,才能维持体育教学有序发展的状态。

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性,表现在同一与差异和合作与竞争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在教师教学风格特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的差异性,不同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适用的场地、器材和环境;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结构、技术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强弱。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在进行教学评价和考核时,正确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指导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教师在考核中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和评价,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协同学理论告诉我们,系统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其竞争的结果是使其系统远离平衡态,为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提供条件。教师学生中的竞争和合作是协同存在的教师间需要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学生间本就存在竞争关系,体育成绩一般是通过可测量的指标体现,学生在学习速度快慢、准确度或者规范度竞争性都非常明显,分组教学和小组比赛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但是在比赛中尤其凸显竞争和合作,队员间的相互配合和统一的战术制定是竞争获胜的关键。

要充分处理好二者的差异和同一关系、竞争与合作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活力,作为教授主体的教师,教师之间要展开合作,对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交流讨论,创新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当前多媒体资源和智能设备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化在教学中采用公开课等流程和方式。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课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育课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