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漆茶具研究

2022-06-18 19:10晏昕
收藏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藏茶具漆器

晏昕

漆器是中国人一项伟大的发明。早在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漆已经被应用于生活,或是涂弓,以保护木质材料免受腐蚀,或是黏合剂,将破碎的陶器粘起。唐宋时期,随着中国茶文化的渐趋兴盛,“漆”作为一种优质的天然涂料,开始被用于茶具的设计与制作。

一、宋元时代:漆茶具的滥觞期

两宋时期,漆茶具已经出现。南宋吴潜《上庙堂书》中有“漆茶盏托一千副”的记载①,可知当时漆茶具的生产已达到相当的规模。1998年,福建邵武南宋黄涣墓还出土了一件银釦漆兔毫盏(图1)。口径10.4、高5.4、足径3.4厘米。敛口,薄唇,深腹斜收,小圈足。外壁漆面饰红褐色放射状线纹,以模仿建窑兔毫碗线条状的结晶釉。外壁髹漆仅及腹下,腹下的盏壁仅覆有薄漆灰和糙漆,圈足则露出木胎。口沿嵌以银釦,并多细断纹。这种以漆作仿建窑黑瓷盏的样式,最初见于宋代,当时的漆工已充分掌握建盏的厚胎、束口、半釉等特征,与后世的仿雕漆作品形成鲜明的映照。不过,当时大部分漆盏皆为素髹漆器,如浙江省博物馆藏宋元黑漆盏托(图2),即是一例。宋元之际,随着雕漆工艺的日益完善,开始以雕漆工艺制作茶具。雕漆是漆器工艺中的重要品类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在器胎上层层髹漆,少则二三十道,多达一二百层。每髹一道,即放入特制的窨箱内,令漆凝结,髹到所需厚度,始雕刻花纹,故谓之雕漆®。雕漆依据漆色或纹饰特点,还可以分为剔红、剔黄、别黑、剔绿、别彩、剔犀等。宋元时代,已经出现剔犀茶具。剔犀为雕漆品种之一。明代《髹饰录》载:“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驢等复,或三色更叠。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③元剔犀如意云纹盏托,直径15.5、高7.8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图3)。盏托由杯形盏、圆盘和高足组成,漆盏外壁与盏托皆髹朱漆,雕饰如意纹,漆层肥厚,刀口断面可见黑线,雕琢峻深,线条流畅,光泽而蕴亮。在苏汉臣款《货郎图》中也可见到此类器物,推车上挂满琳琅满目的货物,其中左侧悬有一组漆盏。如果此图有原型,那么还可以推测出当时漆盏的销售方式。

二、明清时代:漆茶具的繁荣期

明清时期,漆器工艺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杨明在《髹饰录》序言中谈到:“然而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又出国朝厂工之始,制者殊多,是为新式。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①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中提出,“纵观我国漆工史,前期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是战国,而后期则要数明代。其重大发展也表现在髹饰品种的增多和工艺上的极高成就。”⑤其中,雕漆的发展尤其引人注意,并成为明清漆茶具的主体。

明清时期的漆茶具以盏托为代表,按照工艺的不同,又以雕漆为大宗。

(一)雕漆

1.剔红

剔红,为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宋元时期已渐趋成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在《髹饰录》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

明永乐剔红云凤纹盏托(图4),高7.6、口径9.5、盘径16.5、足径8.3厘米。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盏托由圆口、葵瓣形盘和外撇圈足三部分组成。通体以黄漆为地,上雕红漆花纹。外壁及盘上雕双凤,翱翔于云中盘外壁及圈足雕朵云纹。托内至足为空心,壁髹赭色漆,足内一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行书款。值得一提的是,云鳳以盛开的花卉作地,花筋叶脉,禽身羽毛,纤细如丝,繁简适中。虽然形象概略,但展现出浪漫主义的意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另一件相似的作品。

明永乐剔红花卉纹盏托(图5),高10、口径12、盘径21、足径11.4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官博物院。盏托承继宋代盏托之形制,而在规制上略有变化。分为圆盏、葵瓣形盘和外撇圈足三部分。通体以黄漆为地,雕镂花纹。盏、盘及足部均环雕俯仰相间的花卉,包括牡丹、栀子、茶花、菊花、石榴等。盏托内至足为空心,髹赭色漆,足内以针划“大明永乐年制”行书款。整体图案有起伏层次,在盛开的花卉周围,托着花蕾,枝叶茂密,而局部的花卉,明显凸起表面,逼真地表现出花叶的饱满丰硕。“有的花纹上下起伏达三四层,层次丰富,增强了立体感。这是明代雕漆技艺的新发展。”⑥

这种剔红盏托一直延续到清代,大体形制变化不大。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剔红盏托大多为清代乾隆时期的作品。

2.剔犀

剔犀是雕漆中最早出现的品种之一。早在宋元时期已经应用于漆茶具制作,明清时代仍在延续。明剔犀云纹盏托(图6),高9.0、口径9.0、底径8.0厘米,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盏托由盏、圆盘和高足组成。通体外髹紫红色漆,内壁髹黑漆。盏壁、盘内外壁及高足皆刻饰如意云头纹,刀口断面可见黑线,刀锋犀利,委婉流畅,优美的线条与流畅的如意纹交相映衬,更显雅致与华贵。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剔犀云纹盏托(图7)与此类似,但为葵瓣式盘,如意云头纹更为繁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另一件明剔犀云纹盏托(图8),直径19.4、高7.9厘米。原配盏已经遗失,仅存盏托。内沿饰连续云纹,所雕纹饰构图饱满,髹漆肥厚,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中,显露朱漆数道,正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云纹层次分明,且厚度一致,线条流畅委婉,为明代剔犀的经典之作。

(二)脱胎

脱胎漆器是以木、泥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黏合剂,而后用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其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外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等工序,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脱胎漆器历史悠久,到清代乾隆年间,沈绍安以夹苎技法为基础,创制出新奇别致的福州脱胎漆器。

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图9),口径10.8、通高9.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碗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平底,矮圈足。通体髹朱漆,盖内及碗心髹黑漆。此种制式为清宫饮茶之用。据档案记载,清乾隆四十年二月,命令苏州织造按照发去的青白玉撇口碗样款大小,照先做过的朱漆菊瓣盘做法一样成做朱漆菊瓣盖钟一对。同年十一月做得送京后,交懋勤殿刻“乾隆年制”方款。次年,御制诗《题朱漆菊花茶杯》写成,再传做菊瓣式钟、碗则要求内底和盖里务必刻诗。⑦诗曰:“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浥露掇其英。”

(三)螺钿

螺钿是漆器的重要门类之一,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镶嵌蚌泡的漆器,被认为是螺钿工艺的滥觞,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所谓“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

黑漆嵌螺钿云龙纹盖碗(图10),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黑漆为底色,内施金漆,以螺钿嵌出云龙纹图案,恬静而优雅。2004年,在日本冲绳举办的“故宫博物院藏日本冲绳文物展”,共展出文物72件,都为清宫旧藏,包括琉球漆器贡物30件,此件盖碗亦在其中,被认为是琉球国的贡品。

清代常见的螺钿茶具还有茶盘。如清木嵌螺钿花鸟纹椭圆形茶盘(图11),高3.0、直径76.0、底径47.0厘米,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茶盘采用酸枝木为胎,表面以螺钿镶嵌出花卉、山石、亭台的图案,布局繁而不乱,填嵌精细。

(四)犀皮

犀皮或作西皮、犀毗,也是漆器的重要门类之一。早在汉魏时期已经出现。其工艺是先“在光底漆胎遍刷黄推光漆,待漆转稠,将烙出一个个凹陷的竹板模具压印在稠漆面,待漆实乾,取下压模,对漆面凹凸略事砂磨,髹红推光漆,入窨待漆实乾,髹黑推光漆,下窨耐心等待干固后取出,磨显出一圈圈的花纹。”

清犀皮茄形罐(图12),高13.0、口径2.8、底径1.5厘米,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以木为胎,器身仿茄子,表面髹光亮黑漆,通过重重打磨,呈现出类似片云、松鳞的纹理,颇具趣味。

三、紫砂漆器与仿雕漆的出现

(一)紫砂漆器

明清时期,宜兴已成为“鬻于四方利最薄,不胫而走天下半”的陶都,其作品以茗茶壶具最具代表性,不仅被时人珍视,还通过定烧、进呈等方式进入宫廷。宜兴紫砂在概念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紫砂是以紫砂泥料为胎骨,无论器表上釉、包锡,还髹漆,皆可称为紫砂器。狭义的紫砂则专指素面素心即便略加彩饰但仍显现质地的紫砂器⑨。本文所论为广义的紫砂器,即以漆髹饰紫砂的作品。

明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图13),通高13.2、口径7.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壶为紫砂胎,呈方体,圆口,曲流,环柄,壶门足。通体髹红漆,再剔雕出山水人物纹样。壶体四面开光,内刻回头天锦和方格“卍”字地锦,四面分别雕刻品茗、高士等图案。壶盖与肩部皆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作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饰飞鹤流云纹。壶底髹黑漆,书“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

时大彬,号少山,明末制陶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为制陶名手时鹏之子。善制壶,对砂壶的泥色、形制、技法、镌刻等都独具心得。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载陈其年诗云:“宜兴作者推龚春,同时高手时大彬。碧山银槎濮谦竹,世间一艺皆通神。”陈贞慧《秋园杂佩》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①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谈到:“茶壶以砂制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耳,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实佳,固不必专以受水半升为重也,但取其形式古洁,即可注茶。惟当试其盖,可随手合上,举之能吸起全壶者,则尤佳矣。徐印香舍人尝得一壶,乃细土澹墨色,彷佛银沙闪点。”@识者审为大彬手制,非为假托,道出了时大彬制紫砂器的特点。

陈丽华认为:“以紫砂作漆器胎骨者不多見,而以名匠时大彬所制紫砂器为漆器胎骨者,仅见这一件。此雕漆壶款识的发现无疑为这类风格的雕漆提供了断代的参照依据。”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数件紫砂胎漆器。如清雍正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图14),高11.5、口径12×9、足径8×9厘米。壶为直口,略呈长方形。器身方中见圆。弯流,方柄,壶门足,方亭式钮。壶以紫砂为胎,外髹黑漆,再以金彩图绘。壶身绘山水楼阁,壶柄和流上则绘梅花。画面总体构图饱满,黑地金彩更增添了富丽堂皇的气息。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绘壶。

清乾隆宜兴窑紫砂胎黑漆描金菊花图执壶(图15),高9、口径8、足径7.5厘米。壶为扁圆腹、短弯流、环形柄、圈足,宝珠钮。以紫砂作内胎,外髹黑漆,以金彩绘出菊花丛,花叶被染为红、绿色,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壶上的图案略微凸起,稍高于漆地,花纹更富立体感。外底以篆体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在紫砂胎上髹黑漆并绘金彩,在工艺上最难的是漆皮是否会剥落的问题。此壶似解决了这一难题,展现出技术的精益求精。

清宜兴窑紫砂金漆竹节壶(图16),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紫砂为胎,通体髹金漆。其形态取自自然界中的真实竹桩,从竹根到竹节,极具自然之趣。总体设计巧妙,沉稳古雅,金漆的颜色正如竹子枯黄的颜色。

(二)仿雕漆

如果说宋代的银釦漆兔毫盏是用漆器仿制瓷器,那么清代的仿雕漆则是以瓷器仿制漆器。清乾隆年间,景德镇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御窑厂内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不惜工本,以瓷器摹仿各种工艺品,如木器、竹器、漆器、铜器等,摹仿技艺之高,几可乱真。

仿雕漆釉茶船(图17),高4.5、长14.1厘米,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器呈船形,外壁施矾红釉,内壁满施金彩,但多已脱落。口沿在瓷器表面雕刻出锦地纹及连续回纹,近足处刻莲瓣纹,底红釉无款。从形制、釉色到纹样、质感,均酷似漆器。茶船,又名“茶托”或“盏托”,区别于茶盘,是一种置茶盏的承盘。此件仿生釉作品,将雕瓷与颜色釉工艺相结合,而以漆器为圭臬,反映出乾隆时期陶工对釉料的配制、烧成火候及气氛等工艺已能运用自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雕漆釉茶船(图18)与此基本一致。

余论

漆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乾隆皇帝对雕漆情有独钟,曾作《咏永乐雕漆茶盘》云:“细针刻未匠人偷,筇杖伊谁适罢游。咫尺高轩归咏句,聊因解倦试茶瓯。”又作《咏嘉靖雕漆茶盘》云:“果园秘制刻雕精,破闷偏宜茗椀擎。何必宣成寻旧器,越窑新样煮三清。”注曰:“尝以雪水烹茶,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记之以诗,并命两江陶工作茶瓯,环系御制诗于瓯外,即以贮茶,致为精雅,不让宣德成化旧瓷也。”一件雕漆茶盘引起了乾隆的诗意,可见漆茶具在其心中的地位。

再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其主要创作于清代雍正到乾隆时期,其中的部分生活细节被认为是作者曹雪芹的亲身经历。第六回“贾宝玉初试雨云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云:“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也提到:“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盅,面泡着上等名茶。”可看出漆茶具在官宦世家的使用。以漆茶盘配旧窑茶杯,再配上等茗茶,自可见漆茶具的珍贵。在同时代的绘画中,也可以看到漆茶具的形象,如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钱选(款)《十八学士图卷》(图19),有学士围坐宴会的场面。每人面前皆有一红漆盏托,上置白瓷盏。画卷中部有一童子正在备茶,旁边侍从的手中捧着一红漆茶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佚名《煮茶图》中,士人面前也有一红漆盏托(图20)。

近代以降,传统的漆器工艺逐步走向式微,品茶也不再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但漆茶具作为中国古代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扬州漆器聚饰技艺和平遥推光漆器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初,在倡导漆艺复兴的时代,以漆茶具引领漆艺复兴,或许是一条将传统物质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可行之路。当然,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吴潜《上庙堂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37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238页。

②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雕漆》,文物出版社,1985,第1页。

③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第132页。

④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第19页。

⑤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1987,第23页。

⑥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雕漆》,文物出版社,1985,第5页。

⑦参见杨勇《造办处档案所见乾隆朝御用漆器后加款问题研究》,《故宫学刊》2018年第1期,第282~294页。

⑧长北《〈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⑨王健华《故宫旧藏紫砂》,《中国陶瓷大系15清(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第38页。

10[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466页。

11熊寥、熊微编注《中国陶瓷古籍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第211页。

12徐珂《清稗类钞》第32册下,商务印书馆,第392页。

13[清]曹雪芹《脂硯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六回:“贾宝玉初试雨云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14同上。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现藏茶具漆器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玄宗避蜀图》
七月·美梦
一月·如意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
冯可宾买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