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6-21 18:59刘博
老区建设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情年轻干部调查研究

刘博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调研开路”,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希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是培养其优良作风和锤炼过硬本领的重要途径。新形势背景下,年轻干部在调查研究中依然存在脚力不健、口力不畅、眼力不宽、毅力不足等现实挑战。为此,基于共情理论视角分别从观点采择、情绪感染、共情关注、行为共情四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为提升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供学理支撑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年轻干部;共情;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刘 博,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江苏南京 210023)

调查研究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和客观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和整理、分析以达到对其本质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意义、内涵、途径,将调查研究作为制定和出台治国理政方略决策的“先手棋”。对于广大年轻干部而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决策之要,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年轻干部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2]然而,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方法既具有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特殊的立场倾向性。基于此,探讨心理学共情理论视域下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共情”心理与调查研究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共情”即同理心,是指真正的感同身受,是主体与客体最大程度地情感的同一化[3]。调查是认识的感性阶段,要求调查者能够做到深度入场、共情交流、抽离研判等,而感性的认识又能够触动调查者的情感、愿望、观念等发生变化与调整。因此,调查者的“共情”能力在情感和实践场域之间实际上是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者的联结和贯通。

(一)“共情”心理是提升调查研究能力的内在要求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点规律,调查研究工作也不例外。只有从根本上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基础性特点,掌握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调查研究工作不是直接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要数据、要材料,再进行总结加工,而是能够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向不同群体多问多请教,从而与受访者建立起信任与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群众的心坎里,看到实际问題,收获真知灼见。“共情”能力正是一名调研者能够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所应当具备的能力。一方面,它要求调研者要放下身段,深入到受访者的心灵深处,把对方看作是平等、独立的个体进行交往,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更有价值和张力;另一方面,调研者要想在简短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对接受访者的现状,避免调研浮于表面,必须要以受访者的需求流向作为调研的推进方向,要仔细观察、感受他们的情绪,以达到对同一事情有共同的情感认知,从而建立起同理心,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社会调查。

(二)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深化与提升“共情”能力

调查研究是一项以实践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的科学认识活动,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主要阶段。“调查更多地带有感性色彩,重在搜集材料为研究做准备;研究则更多地带有理性色彩,重在对通过调查得来的孤立和零碎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4]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关键在于要做实、做细、做深,才能防止和减少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这要求调研者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不间断地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深入实践第一线,通过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锤炼品格,转变工作作风,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坚定服务人民群众的信念。同时,调研者在调查走访过程中要学会将自己摆在群众所处的境遇和形势中,树立主体间性治理新思维,从思想上强化群众观点,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突破距离感,建立起和群众的情感纽带,“共情”效果才易于实现。

(三)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方法具有“共情”功能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政府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5]。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制定政策,从活动属性上看,它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而提出改变社会的方案的方法,要求调查者带有明确而坚定的情感、立场、倾向,而不是价值中立。这也正是其与传统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区别之所在。

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并形成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化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规律的认识,进而制定出指引中国前进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通过密集调研,先后撰写出《永新调查》《宁冈调查》《兴国调查》等调查名篇,为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驳斥第三次“左”倾路线时他还提出:“对于每一件具体的事,每一个具体的人,如果要认识它的性质,就必须使用这种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加以具体的分析与综合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6]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在集中调查的基础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次调研也成为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导同志参加规模最大、参与群体最广、时间最长的集体调研活动。此外,毛泽东在和党内同志的书信中也反复强调:“一切问题都要和群众商量,然后共同决定,作为政策贯彻执行。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7]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历代领导人在坚持不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关切群众诉求,成功找到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使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邓小平指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8]江泽民也曾提出:“历史经验说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9]胡锦涛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0]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并有力地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他在讲话中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以身作則,推动各级干部动起来、深下去,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11]这充分说明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一个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密切党群关系的过程。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方法自身内含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实现了人民性与党性的高度契合,这意味着决策者须在实地调查中与受众“共情”,改造其主观世界,实现情感、体验与价值相一致,并主动地、经常性地回应人口中占多数的群体的需要。借助于态度、情感、感性认识等,调查研究能够发挥政策价值锚定的功能,调研者也更容易对政策问题、解决方案形成共识[12]。在调研中能真正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感受群众疾苦,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比较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调查研究方法具备“共情”功能的“入场”前提。

二、年轻干部在调查研究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要想把调查研究做好,就必须下真功、下硬功、下苦功。年轻干部素质高、学历高、有朝气,是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发展的践行者,但由于常年远离基层一线,缺乏对基层工作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艰苦环境的历练,在开展工作时难免会存在社会经验尚浅、认知失调等现实问题,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这些问题都要求年轻干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作为基本功来锻炼。

(一)好高骛远,脚力不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调查研究不是在机关单位拍脑袋、看材料、听汇报,也绝不是一个人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调查研究要求年轻干部必须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基层一线,问需、问计于民,只有脚上有泥,心中才会有数。当前,许多“90后”“95后”青年干部大都刚刚跨出校门,步入社会这个“大观园”,接触群众少,了解基层少。有的在思想上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有的工作起来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有的不愿弯下腰、俯下身去帮助群众解难题、办难事。甚至在一些年轻干部中开始出现“躺平”现象,遇到难题或稍有费时费力的工作时不再是迎难而上,而是以拖延、逃避的方式来解决。也有很多年轻干部不愿走出单位,迈出办公室,领导安排的工作通过互联网便可“闭门造车”,总想选择走调查研究的“捷径”。基层是直面群众的第一线,也是检验年轻干部的试金石。年轻干部不愿下基层就无法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真正内涵,也难以直面民生难题和群众诉求,只有“踏破铁鞋”深入基层摸实情,坚持用“脚尖”代替“指尖”,用“脚板”代替“平板”,调查研究才能够取得实效。

(二)缺乏沟通,口力不畅

口才,是人们用口头语言表达事物的能力。善于说话,就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与受访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产生“共振”,达到教育和感染的效果。有的基层年轻党员干部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在个人的业务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仍有欠缺。加之青年人长期的外部生活条件变化和个性上的自我意识突出,使得他们往往缺乏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沟通的能力,缺乏融入感和默契,语言和情感沟通上也更难以产生共鸣,致使调研工作进展缓慢或很难展开。年轻干部要健康成长,就必须提升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善于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进行交流,绝不能因为担心群众给自己添麻烦,而故意与群众保持距离。此外,一些年轻干部在调研中还会出现缺乏真情实意,甚至在群众面前威风八面、盛气凌人的官僚主义做派,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置若罔闻,抱着敷衍和应付的态度与群众进行沟通,这就使得很难了解到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群众也会对其敬而远之。

(三)经验尚浅,眼力不宽

基层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它要求广大年轻干部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又要有宽阔的视野。良好的“眼力”对快速准确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会有如虎添翼的作用,有利于年轻干部迅速辨识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抓到利害关键点有效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着重重考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愈来愈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年轻干部必须扑下身子、迈出步子、眼力向下,深入基层、融入一线,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摸爬滚打,把工作重点放在群众心坎上,真正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但由于年轻干部参加工作时间短,社会阅历不多,看问题经常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和片面认识的影响,缺乏对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往往会为了“谋一域”而忘记“谋全局”。群众工作生活在基层,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对政府工作的了解感触最真切,问题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年轻干部在调研中只有甘于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以群众为参照,打开胸怀格局、放宽视野,才能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有始无终,毅力不足

调查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就必须要具备久久为功的清醒和坚持到底的韧劲。当前,一些年轻干部很容易受到社会中各种价值观的冲撞和影响,逐渐忽视理论学习,思想观念上也开始变得麻痹大意和越来越急功近利,一旦遇到需要吃些苦受点累的工作就会拖拉成性,甚至半途而废。此外,还有一些年轻干部一直是在一种比较顺利和舒适的环境里成长,缺乏对社会基层的清醒认知,更没有接受过基层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一旦调研过程中遇到棘手的事情就选择回避,甚至推诿扯皮,在推动工作落实上大打折扣。然而,调查和研究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年轻干部如果只调查不研究或研究后不落实,就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既浪费了时间精力,也没有达到“调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一目的。

三、提升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共情”考量

“共情”能力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它要求年轻干部在调研中要把受访者当作平等主体来交往,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人、思考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进行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13]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方法具有强大“共情”功能,每一位年轻干部都应当学会借助这一方法,在认知的基础上,与群众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最终将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

(一)在观点采择上立足当下,提升调查研究的针对性、目的性

心理学认为,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能够准确区分自我与他人观点的不同,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并做出反应的能力。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自我去中心化,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目前,年轻干部中仍普遍存在着好高骛远、闭门造车的不良心态,干事不踏实,一山望着一山高,总想着自己要干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遇到要去基层搞调研的“苦差事”就百般推辞、一肚牢骚。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在持续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认知,从而也就无法与外界实现情感立场的转换。为此,年轻干部只有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和群众聊聊,耐心地倾听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诉求,才可能了解当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才可能知道政策贯彻落实的具体情况,才可能掌握最真实的社情民意。其次,要增强调查研究工作的宗旨意识和自觉意识。年轻干部必须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嘱托,用真心贴近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替群众着想,才能推动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最后,要学会尊重差异性,尊重人格平等。搞好调研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端正对待群众的态度,既要听群众的“赞声”,也要听群众的“怨声”,既要让群众敢提意见、愿提意见,自己也要听得进意见。只有这样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察到实情、准确研判、科学决策。

(二)在情绪感染上深化沟通,提升调查研究的主动性、创造性

情绪感染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即时复制的情绪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情绪感染和情绪共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情绪感染是情绪共情的最初级的形式[14]。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传递情感的直接形式。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调查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当前,一些年轻干部“眼高手低”、摆不正心态,在和群众打交道时自视甚高,甚至不愿意和群众打交道,从而也就切断了人与人之间无意识地传递情感体验的过程。当年轻干部用一种比较真诚的情绪与群众进行交流时,通常群众会比调研者经历更积极的变化来达到情感融合,这也就更有利于增加双方的社会亲密度和信任感。为此,年轻干部必须要学会怀抱真情和群众进行情感交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主动倾听群众意见,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并积极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成为群众可亲可信的“贴心人”。其次,要学会创新同群众沟通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和交际能力。年轻干部要多站在群众的角度,善于用一种风趣通俗的方式讲群众爱听的语言;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让话语能真正让群众入耳入脑入心入神。最后,要在“情”字上大作文章。和群众打交道,要切实把群众当亲人,只有这样群众才会对调研者动真情、讲真话,从而更有利于调研者将便民惠民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三)在共情关注上拓宽视野,提升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

共情关注是“共情”的情感成分,是指对心理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也被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在通过语言交流、情感互动的调研过程中,调研者要时常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学会对自己的眼力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历练,从而能够准确发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和堵点,发掘群众最关心、亟待解决的真问题。特别是广大年轻干部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渥,缺乏磨练、阅历不深。为此,年轻干部更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学会结合调研实际辩证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把零散的素材系统化,把抽象化的认识具体化,真正使调查研究成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其次,调查研究要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充分关注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和需求。年轻干部要带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真心诚意地为群众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到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符合基层实际、落实中央部署的真举措,确保办法切实可行。最后,开展调查研究要端正“请教”姿态,切忌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年轻干部既要愿意和基层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更要在内心深处把对方当成朋友亲人,同时还要兼顾调查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广泛性,紧密依托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进一步找准问题,探明路径。

(四)在行为共情上谋实落细,提升调查研究的有效性、务实性

心理学上认为,行为共情是指在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生成的基础上,情绪客体为满足心理归属感的需求,从潜意识中对情绪主体产生的行为模仿。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方法在活动属性、指导原则和调查目的上都具有“共情”因子,即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而制定出的政策,一定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意愿,同时也要从事实出发即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说,调研政策成果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在“行为共情”层面对群众心理情感诉求的回应。为此,年轻干部要改进调查研究工作作风,增强务实性。调查研究不是摆样子、走过场,“调”而不“研”是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如果长期存在就会严重侵蚀人的理性客观认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会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其次,要进一步推动调研成果的实践运用、价值转化。年轻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调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标准,虚心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保证成果转化切合实际、符合民意。最后,要厚植基层情怀,锻造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意志品质。坚持与民同心、与民同忧乐,把调研作为一项贯穿始终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一旦付诸实施,就要集中投入思想、精力和时间,不见成效不收兵,不达目标不罢休。

[参考文献]

[1]魏礼群,郑新立.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1(01).

[3]董滨宇.康德美德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朱小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10).

[5]王振平.调查研究与真知灼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27(01).

[12]王礼鑫.构建政策实践观念: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09-02(01).

[14]左世江,王芳,石霞飞,张啸.简单情绪感染及其研究困境[J].心理科学进展,2014,(5).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共情年轻干部调查研究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年轻干部扣好“第一粒扣子”有多重要?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郧西 结对帮扶倒逼年轻干部成长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