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究影视教学法的应用

2022-06-22 03:28刘明远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刘明远

摘 要:课程思政是教育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影视通过视听结合和意象传达为课程思政打开一扇窗。挖掘影视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将这些育人资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当下探索课程思政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电影《青年马克思》为具体案例的思政实践论证了如何充分利用影片中的各元素为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服务,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影视教学法 《青年马克思》

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若干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和纲要。在此背景下,上海课程实施改革,先后经历三个阶段,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推行课程思政意味着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合和贯穿德育,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2]面对这样复杂的工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和管理机制都应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在遵循隐形思想教育的指导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适宜的教学资源,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端正态度、树立信念、健康成长。

电影融合声音、文字、图像,题材丰富,不受时空局限,给人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德的熏陶、理的感悟、情的陶冶,是非常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鲜活性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电影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或必要内容,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会察觉到“刻板的说教”。本文以电影《青年马克思》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应用为研究,探讨如何开展课程思政。

一、影片概述与影视教学方法

哈乌·佩克(Raoul Peck)执导的历史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于2017年2月12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时长近2小时,忠实于传记,严肃认真,自由奔放。电影以时间历程推进情节发展,历史跨度经历了1843—1849年,展示了马克思的青年岁月。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这时的马克思24岁,担任《莱茵报》主编。由于政治压力,他和妻子燕妮流亡到了巴黎,在那里他们对蒲鲁东和恩格斯加深了认识。恩格斯前不久发表了《工人阶级状况》,资产阶级出身的他却能对以资本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剥削压榨无产阶级的行为感同身受。马恩二人经历了最初的困难之后成为朋友,开始合作。但是马克思再一次经历流亡,到了比利时,然后跟随恩格斯来到英国。二人加入正义者同盟,并为其撰写一份纲领——《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正义者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电影成功地让人看清了时间的递进和马克思不断挣扎奋斗的过程。社会变革的书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影片中的马克思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近似神一般的伟人,相反观众从影片中看到了他经济上的窘迫、与燕妮动人的爱情、和恩格斯开怀畅饮的友情、论战时的激情四溢,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跨越了180余年的历史,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就通过电影再现于观众的眼前。

教学中使用影视资料优势在于,学生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能力、陶冶艺术情操、拓宽知识视野等等。但是,使用影视为教学服务时也应意识到,应选取适合教学主题的题材,精心准备教学过程,注重教学中的引导,适当教学反思或获取教学反馈,以免学生误以为教学中的影视观赏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甚至毫无探索兴趣。教师在影视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始终让他们处于中心主体地位。[3]本文根据他人的研究成果,采用了以下几种影视教学的方法。

1. 梗概法

学生观看影视之前,先阅读或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词汇语言学习、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了解、片中人物信息查阅等任务。该法有助于排除观看中的情节或信息障碍,以便学生能更易于理解故事。

2. 提示法

影視中的台词使用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对比较典型、象征意义较强的画面等教师应及时加以提示。使用提示法时应注意时机,以免打断学生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过程。

3. 导引法

学生观看过程中教师补充介绍背景资料、国情语言知识、礼仪文化、民族风情、梳妆服饰、家庭陈设、风俗习惯等,并给出关键词,以期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外语技能训练。本文认为,学生预先完成相关知识的查阅、教师加以补充点评的方式效果更佳。

4. 归纳总结法

观看之后,教师可以从台词、主题、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和“家国天下”等方面组织全方位的讨论,促使学生“头脑风暴”,交流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或者通过布置观后感、学习反馈等任务,来检查学生的观影学习效果,并根据反馈修改调整今后的教学

计划。

5. 视听说训练法

针对外语学习中使用的外语电影,教师可采取下列具体操作方法提高学习体验:第一,让学生观察关闭音频信号时的无声动态画面影片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并使用恰当的词句描述或者设身处地地设计情境对白。该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对非语言交际的观察和感悟,学生通过理解所接受的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模拟相对真实的交际进行口语练习。第二,让学生根据对白、独白与不同的声音在关闭视频信号时最大限度地想象影片画面及剧情发展。该练习主要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第三,让学生模拟演练影视中情景对话,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完整放映、分段放映、重复放映方式供学生观摩学习。

二、电影在公共课程的应用

许多高校开设“电影赏析”“外国国情文化”等公共通识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接触了解西方文化。如何在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碰撞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电影,辩证地看待这些文化碰撞,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综合素养和跨文化意识,这是课程思政的要点。《青年马克思》选材真实,经过艺术加工后,电影具有强烈的思想表达和艺术冲击力,适合作为公共通识课程的教学材料。

不熟悉历史或不了解马克思生平經历的学生在初看影片时很难理解电影中的许多细节。以几处为例:影片开头一些衣着破烂的人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而这种行为被作为盗窃犯罪处理,下场竟是丧生。这个情节关乎马克思1842年10月25日在《莱茵报》发表的撰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由此引出电影故事的展开;影片主要以纺织工厂来展示劳动者的境遇,进而指代1843年至1849年欧洲社会和世界正在经历的变革。结合欧洲历史看,工业革命的开始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为标志,工人没日没夜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休息变得奢侈,童工劳动理所当然,资本家的剥削残酷黑暗;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当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此时的中国,经历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棉制品关税大幅下降,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小的纺织厂融入世界的历史洪流中;在巴黎,警察夜里突然来到马克思的家中,对其驱逐并没收他的护照。阅读《马克思传记》等相关资料才会知道,普鲁士政府剥夺了马克思的国籍,马克思可以说是一名“世界公民”。还有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蒲鲁东、魏特林、卢格、巴枯宁等人。这些关于人物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影片展示前设定报告任务,学生以分组形式,查找阅读资料并形成小组报告,以了解马克思的简要生平经历和著作、了解影片中相关人物的思想主张、了解同一时期的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状况。学生在制作报告、展示报告时,在地理横向和历史纵向上开阔眼界、开拓思维。

无论是电影整体还是细小的片段,都大有文章。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加以引导。片中多次展示马克思的字迹一般人难以辨认,这与恩格斯和片末字幕提到的《资本论》都有关联。马恩二人在卢格家中相遇时起初并未对彼此有好感。实际上,二人第一次见面是在《莱茵报》编辑部,当时马克思对恩格斯反应冷淡。直到巴黎相遇后,1844年9月至10月,二人合作完成了《神圣家族》(电影中名字为《对批判性评论的批判》)后建立了一生的亲密合作和伟大友谊。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用了11年的时间,整理马克思的遗稿,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二人之间跨越时空、超越金钱和一切世俗利益的友谊为尚在学校的学生树立光辉的榜样:青年时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理解,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教学中还可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方式利用该片实现课程思政。课前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给学生布置任务,主要是欣赏影片和梳理人物关系。课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讲解进行解答,既解决其学习方面的疑惑,又指引其正确的方向。课后布置作业,提出相关讨论题,引起学生重视和思考。学生借助平台与师生讨论互动、资料共享、完成作业测试、撰写影视评论和观后心得等。多样的教学手段促使师生互动交流更加充分,使学生的语言输出和思辨能力得到锻炼,使其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和有益的审美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目的。

三、电影在外语专业课程的应用

在专业教学中,课程选择以马克思的母语——德语的电影片段作为教学资料。电影中的对话都为标准德语、发音清晰、语法规范,还有一些地道的口语表达,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视听课上观看。学生组成搭档,交流思考对白中的语句重音、情感传递,以配音表演的方式,练习语音语调,提升语言技能。

德语版的电影开篇以黑色的背景作为底色,配以低沉的音乐,白色的德语文字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无产阶级的诞生,以及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期待。接近结束时,影片以不同的劳动者形象、机器运转、工人劳动等画面,配上《共产党宣言》中引言和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部分语句的诵读,最后电影画面再次变为黑色的背景和白色文字介绍。仅约200词的文字介绍,语法涵盖被动态、分词作状语、关系从句等,适合高年级学生的翻译练习。学生通过查阅术语,如资产阶级(Bourgeoise)、无产阶级(Proletariat)、乌托邦(Utopien)的内涵、语言分析、译文评价等,在学习中了解历史,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片中作为资产阶级出身的恩格斯诚恳地表示想要从纺织工人那“获得第一手资料”,一名工人气愤地向他展示自己粗糙的双手,以及纺织厂中一名工人断了指头,以台词中的“手”构成语言上的双关和呼应。马克思与蒲鲁东围绕“所有制”(Eigentum)和“所有”(Besitz)展开辩论,借助德德字典,学生探究词的本原,理解二者区别,从而清楚马克思的辩论和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思维。

最精彩之处莫过于电影与《宣言》之间多处的互文性。学习德语版《宣言》后再看此电影,会发现电影在台词和情节上最终指向这部闪烁真理光芒的纲领。首先是对《宣言》的引出铺垫。片中马克思批评《莱茵报》的文章都是“都是一堆关于世界革命的胡话,没有思想和纲领”;蒲鲁东在共和党聚会上发表演讲,混淆所有制、偷窃和权利的概念;马克思多次强调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许多片段从侧面表明,马克思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为无产阶级运动指明道路和方向。其次是台词与《宣言》文本的互文。片中的大量词汇都是《宣言》中的高频词汇,奴隶(Sklave)、劳动(Arbeit)、资本(Kapital)、生产关系(Produktionsverhätnis)、锁链(Ketten)、革命(Revolution)、剥削(Ausbeutung)、雇佣劳动(Lohnarbeit)等。这些词汇在隐含信息上指向《宣言》。还有修辞的互文。马克思欲动身前往伦敦会见正义者同盟代表时,燕妮对马克思说“你们甚至能共同组建一个军队”(eine Armee aufstellen),《宣言》中以工业军(industrieller Armee)和工业士兵(Industriesodat)指代劳动者,以“军队”为隐喻,构成影片和文本的修辞互文。

这部电影具有当之无愧的讨论和分析价值。片中巴枯宁评价马克思的文章,“我能感受在血管里沸腾的血液。就在你文章的血管里沸腾着”。不为人所知的是,青年时期马克思曾创作大量诗歌。這些诗歌激情澎湃,诗中的主人公不畏惧困难,不会被打倒,就像马克思的一生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专业学习上引导学生结合影片思考《宣言》的句式、修辞、篇章衔接等。学生通过报告、查阅资源提升自己的学术探索和研究能力,同时加深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这部制作精良的德语电影无论是整体还是其中的部分片段,都适合语言学、文学、翻译和国情等课程学习。个别外语专业学生可能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时会出现盲目推崇、全盘接受、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影片展示的社会现实,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时代特点、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另外,也要辩证看待影片中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如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其造成的阶级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等,使学生更深入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繁荣稳定的中国社会现实,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还有不计其数的德语电影都适合作为课程思政的资源,比如探讨国家统一的《推倒柏林墙》、赞扬人性光辉的《窃听风暴》、展现祖孙亲情的《海蒂和爷爷》、暗讽二战对人类残酷屠杀的《波斯语课》等等。

四、结语

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教育课程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新的时代中,高校教师应努力探索,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资料和教学方式,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林晓琴.外语电化教学之影视教学法初探[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47-49.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共产党宣言》重要概念理解与翻译” (WGW21205),吉安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诠释红色经典” (21GHB339),井冈山大学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XJXSXXHHSYLKC20200002)。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